2016-01-03 入行论第97-98课共修内容
各位师兄,本周共修第97-98课,继续学习第七品《精进品》的内容。
《精进品》主要学习三部分的内容:一、了知精进的本体和分类,也就是认识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精进;二、断除三种懒惰:同恶、耽恶事和自轻凌懒惰;三、修习四种助缘:信解、自信、欢喜和放舍。
上次共修主要认识精进的本体和断除同恶懒惰。其中断除同恶懒惰又有三种因:贪图懒乐味、习卧嗜睡眠和不厌轮回苦。断除方法分为“生起精进之意乐”和“以加行修持”,其中“生起精进之意乐”主要思维今生的寿命无常和后世的轮回痛苦,而“以加行修持”主要思维暇满人生难得。所以“精进”主要还是以《大圆满前行》中的共同外前行为中心,而《入行论》中前六品中也有类似的内容,大家也复习一下。
本次共修第 97 课,将圆满断除第一种懒惰:同恶懒惰。如上次共修时强调的,从出世间法和世间法的角度,三种懒惰也是一种次第的关系,其中“同恶懒惰”是真的懒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不仅对于出世间法,对于世间法也是一样的懒惰,所以这种懒惰必须首先断除;“耽恶事懒惰”本身不全算是懒惰,但它只是对于世间法的精进,所以对于出世间法是一种懒惰,对此可以转变;“自轻凌懒惰”重点则是对于出世间法,特别是大乘佛法的难行产生畏惧,如前面《辨中边论》中“辨无上品”的“十二最胜正行”:“谓广大长时,依处及无尽,无间无难性,自在摄受起,得等流究竟”,主要是因为对大乘教法的误解和不具备行持之善巧方便,可以通过深入的闻思修行断除。
其中为了断除“同恶懒惰”,寂天菩萨首先通过“决定死亡”和“死期不定”断除对于今世的贪执,再通过“轮回痛苦”断除对于后世希冀,从而发起迅速精进修法的意乐,最后通过“暇满难得”让我们利用“暇满人身”的大船,再通过善知识的船浆,度过三有轮回的大苦海。如第五品的颂词“念身如舟楫,唯充去来依,为办有情利,修成如意身。”这部分内容大家应该复习一下前面几品的相关内容:例如第一品的“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讲暇满难得;第二品的“皈依原因”的“广说”部分讲寿命无常和轮回痛苦;第四品的“谨慎所依暇满”讲暇满难得和轮回痛苦;第五品的“修未如是行之对治”讲暇满难得;第六品的“作意轮回之自性”讲轮回痛苦等等。而业之因果则是“四种助缘”中“信解”的内容,后面也会学习到。
第 98 课开始断除“耽恶事懒惰”和“自轻凌懒惰”。前面刚刚所说“耽恶事懒惰”是对于世间法的精进,只需要转变对境为出世间法即可,所以只有一个颂词让我们明白精进于世间法造无量无边的痛苦,精进于出世间法则是无边快乐的因。“自轻凌懒惰”是对于大乘六度万行产生的畏惧,所以寂天菩萨首先告诉我们一总的原则:“勿怯积助缘,策励令自主,自他平等观,勤修自他换。”,一、加行:可分盔甲精进、加行精进;二、正行:“策励”,指依靠正知正念来护持、取舍;三、后行:“令自主”,通过上面几种教言,令自己的心获得自在。然后再分别讲解我们的因缘具足,不应当怯懦,而应当欢喜之理。本部分可以说是“精进品”的核心,从前面断除了“真实”的同恶懒惰,转变了对于出世间法的懒惰,从而发起了对出世间法的精进,修习后面的四种助缘,最终趋入第八品的世俗菩提心的修持:“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
以上只是对于断除三种懒惰简单概括。如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所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一切世出世间功德的根本都在于“精进”。而“精进”的来源则对于四个共同外加行的修持,如上师在第 95 课说:“这些人为什么精进不起来呢?就因为对佛法没有信心,对轮回的苦没有厌离心。”,其中的道理就如同上次共修所讲的佛陀第一转法轮的“四谛法”:苦、集、灭、道,对于“苦”的认识不够就没有厌离,对于“道”的认识不够就没有信心,而对于缘起(外缘起和内缘起十二因缘)的认识不够则不容易掌握关要和迷失方向。总的来说一句话,就是对于道次第法不够重视,应当明白道次第后,按照上师的窍诀次第闻思并修持。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