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7 入行论第99-100课共修内容

作者:大树 分类: 入行专区 发布于:2016-1-13 16:05 ė1754次浏览 60条评论

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99课和第100课,继续学习第七品《精进品》的内容。

《精进品》主要学习三部分的内容:一、了知精进的本体和分类,也就是认识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精进;二、断除三种懒惰:同恶、耽恶事和自轻凌懒惰;三、修习四种助缘:信解、自信、欢喜和放舍。

上上周的共修,圆满断除第一种懒惰:同恶懒惰。首先通过“决定死亡”和“死期不定”断除对于今世的贪执,再通过“轮回痛苦”断除对于后世希冀,从而发起迅速精进修法的意乐,最后通过“暇满难得”让我们利用“暇满人身”的大船,再通过善知识的船浆,渡过三有轮回的大苦海。

上周共修开始断除分别另外两种懒惰:“耽恶事懒惰”和“自轻凌懒惰”。

“耽恶事懒惰”是对于世间法的精进,只需要转变对境为出世间法即可,所以只有一个颂词让我们明白精进于世间法造无量无边的痛苦,精进于出世间法则是无边快乐的因。

“自轻凌懒惰”是对于大乘六度万行产生的畏惧,所以寂天菩萨首先告诉我们一总的原则:“勿怯积助缘,策励令自主,自他平等观,勤修自他换。”,一、加行:可分盔甲精进、加行精进;二、正行:“策励”,指依靠正知正念来护持、取舍;三、后行:“令自主”,通过上面几种教言,令自己的心获得自在。然后再分别讲解我们的因缘具足,不应当怯懦,而应当欢喜之理。分别从“因”和“缘”两个方面进行对治,上次共修圆满学习“修思维因无有能力而懈怠之对治”,主要通过《宝性论》的颂词抉择了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且人身的成佛条件更加殊胜,所以寂天菩萨才会说:“况我生为人,明辨利与害,行持若不废,何故不证觉?”。

本次共修从“修缘难成而懒惰之对治”,分两部分:一、无有怯懦之因;二、有欢喜之因。其中第一部分讲解众生怯懦的两个原因:1、行持菩萨的六度万行,需要布施自己身体、受用和三世一切善根,如第三品中说:“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2、行持菩萨的利他事业,不仅难行而且时间无穷无尽。其实“怯懦”主要是因为众生不了解大乘菩萨行持过程中,有菩提心、回向、随喜、三摩地、三轮体空等无量善巧方便,如《辨中边论颂》中说:“无间无难性,自在摄受起”。另外行持菩萨道的过程所承受的苦,远远小于我们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所感受的痛苦,本品中说:“吾今修菩提,此苦有限期,如为除腹疾,暂受疗割苦。”,第六品也说:“如彼待杀者,断手获解脱,若以修行苦,离狱岂非善?”;而且行持也是次第的行持,本品中说:“佛陀先令行,蔬菜等布施,习此微施已,渐能施己肉。",如第六品也说:“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渐习小害故,大难亦能忍。”;不仅如此,轮回之苦所感招的后世仍然是更加剧烈的痛苦,而修行之苦所感招则是后世暂时的安乐和究竟的佛果,本品中说:“福德引身适,智巧令心安,为众处生死,菩萨岂疲厌?”。

根本上来说,以上的过患都是凡夫众生对于苦乐之因果颠倒所致,如第一品中说:“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第六品也说:“愚夫不欲苦,偏作诸苦因”,所以为了断除颠倒妄见,如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说:“当知人本无安乐,无常无我不清净,未忆念此之众生,四颠倒见即祸根。”,应该精进的闻思修持,本品中说:“故应除疲厌,驾驭觉心驹,从乐趋胜乐,智者谁退怯。”从而生起欢喜之心。

补充一下:

入行论第 95—104 课,主要以四个共同外加行(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为核心。配合《前行广释》系列分享的内容细致思维。

有时间可以复习一下《入行论》前面几品的相关内容:例如第一品的“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讲暇满难得;第二品的“皈依原因”的“广说”部分讲寿命无常和轮回痛苦;第四品的“谨慎所依暇满”讲暇满难得和轮回痛苦;第五品的“修未如是行之对治”讲暇满难得;第六品的“作意轮回之自性”讲轮回痛苦等等。

正在闻思《前行》的师兄看一下《前行引导文》原文和上师讲记 14-72 课的内容。再有精力配合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的前四品和堪布阿琼《前行备忘录》的相关内容。

如果还有精力查阅益西上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道前基础”的“于有暇身劝取心要”,“下士道”的“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和“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发深忍信”。

再有精力,还可以查阅益西上师的《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业之因果)、《四法印讲记》(诸行无常和有漏皆苦)、《中观四百论讲记》前四品(世俗破常、乐、我、净)和第九品“破常品”(胜义中破常)。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0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