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0 入行论第109-110课共修内容
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109课和第110课,继续学习第七品《精进品》的内容。
第 107 课继续宣说“傲慢”的过患,第 106 课了知“我慢”的果报是堕入恶趣,即使偶为人身,也会不断遭受各种痛苦,失去人间的种种欢乐等等果报之后。寂天菩萨继续说道,如果把因为傲慢而苦行也算为自信的话,还有比这更可怜的吗。然后再告诉我们,我们应当为了胜伏傲慢而执持如山王般的信心,只有战胜烦恼才是真正的胜利者,一定能够成就佛果并满足众生的愿望。以上圆满了“力之自信”部分。然后开始宣说“灭惑之自信”,即对灭除一切烦恼充满信心。通过狮子生活在狐群当中的比喻,我们即使在烦恼深重的环境当中,也应该千方百计地忍耐对治,不为任何烦恼所侵害。如何治烦恼呢?就如同我们遇到危险时先保护自己的眼目一样,在我们遇到烦恼违缘的时候先护持好自己内心。
第 108 课继续讲就是算是被烧杀,甚至舍弃生命也不向烦恼屈服,为什么呢?如第四品“不放逸”中讲“若我顺侍敌,敌或利乐我,若随诸烦恼,徒遭伤害苦。”,不仅如此任何时候都不作无意义之事。应当怎么样呢?一切行为当具正知正念。以上圆满了“灭惑之自信”。以上已经圆满四种助缘的第二个助缘“自信”,然后开始第三个助缘“欢喜”,即正如孩童追求游戏的快乐一样,菩萨对所做的善法事业,心里应该乐于耽著,永不餍足。如何生起这种欢喜心呢?主要从三个方面宣说:一、信解。也就是说世间人追求快乐之间,能否能到快乐是不决定的,但行持自他二利会得到快乐却是真实不虚的;二、意乐。既然决定会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快乐,我们应该发挥“贪得无厌”的本性;三、最后在行为上。如同大象遇到清凉的水池一样,心怀欢喜的行持。以上圆满了第三种助缘“欢喜”。
第 109 课开始最后一个助缘“放舍”。只要包括两个方面:一、行持善法时,如果体力不足或心力缺乏,为使事情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暂时搁置下来休息,佛陀也是开许的;二、一件善事圆满完成之后,理当毫不眷恋地彻底放下,以便再继续做另一件善事。以上圆满“信解”、“自信”、“欢喜”和“放舍”四种助缘的内容,然后寂天菩萨再告诉我们如何依靠助缘来修持,分三方面:一、通过正知正念和不放逸精进的对治烦恼;二、避免造恶业以及对于正在造恶业应当及时对治;三、行持其他断除懒惰、增上精进的事宜。前两项内容都是通过战场做战为比喻的方式,第一、应当能具备进能退或者说知道躲避敌人的袭击、再反过来降服敌人的善巧方便,第二、时刻注意不要丢失我们的武器——正念,失去的当下应当立刻取回,如第五品“正知正念”中“护持方式”讲“故终不稍纵,正念离意门,离则思诸患,复住于正念。”,第三、注意不要被敌人的毒箭所伤,如同手持满钵的油而不能溢出一般的小心,因为后果很严重。
第 110 课继续说依助缘来修持。如果有不小心被伤害的可能,应当如蛇入怀一般的迅速抖落而行对治方法,而且事后还应该总结经验争取永不再犯。第四、最后具备以上善巧方便的同时,为了更圆满的行持,应该于一切时分修习正念并依止上师圆满菩提道业。以上圆满了“依助缘而修持”。然后第三个内容“主宰自己”,如同前面强调过一个本品核心的颂词:“勿怯积助缘,策励令自主,自他平等观,勤修自他换。”,前行断除三种懒惰而修行四种助缘,正行不放逸和正知正念,后行令心调柔并趋入善法。这个科判所讲的即是后行的内容,目的是什么呢?为了修习《入行论》的核心,也是世俗菩提心的修法: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关键是不管做任何一件善事,首先要反反复复地观察思考,并忆念第四品所讲的不放逸(三种谨慎:所修菩提心、所依人身和所断烦恼),在行事过程中,努力振作精神,以欢喜心而行持。
本次我们将圆满结束“精进品”,开始进行“静虑品”也叫“禅定品”的学习。如下一品开篇即说“发起精进已,意当住禅定”,意思是我们“精进品”中所学的内容皆是为了“禅定”而学的。《入行论》的“禅定品”重点在于“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的修法,也即是《前行》中“愿菩提心的学处”的观修内容,所以这部分内容对于以后学修《前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禅定”的实修侧重于前行部分,这部分内容在《前行》中“静虑”的观修部分可以参考。关于正行部分或者说实修部分的内容,可以参考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第14——16卷“奢摩他”的内容。我会在第八品开始之前,给大家简单讲解一下《广论》中关于“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的总义部分,也就是“止观”的功德、所摄、自性、双运之理和修学次第。后面“奢摩他”的内容等后面《前行》的时候再补充,“毗钵舍那”的内容等“菩提研究班”闻思完中观方面五部论典(《中论》、《入中论》、《中观四百论》、《中观庄严论》、《入行论智慧品释—净水如意宝》)再一起学习。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