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届《入行论》班闻思的计划和方案
如上师在《入行论》讲记第 102 课中所说:“这些人对世间法极为能干,方方面面考虑得非常周到,很多方案也定得巴巴实实(四川口语,意为踏踏实实)的。但是在学习佛法方面,一辈子中没有任何计划,也没有任何方案,只是形象上过一过而已。”
的确如此,我们外面的很多人对于世间法上的事情计划的很好,但对于出世间法方面却没有什么计划,也没有任何执行计划的方案。我们如果没有对自己闻思修行的计划和安排,就会导致我们的学修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者目标比较模糊或大条(例如只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再细节的就没有了),不够清楚,而且没有针对于闻思道次第的阶段性目标,导致很多人都不能坚持到最后而退失信心或道心。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详细方案,在我们学佛路上就可能会出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针对我们初学者,闻思佛法还不到一定的量,还不清楚从凡夫到成佛的完整道次第,或者对于三转法轮的佛法无法圆融无碍,就会出现学习《入行论》却不知道有什么用处,学习《前行》觉得这才是实修法而觉得《入行》随便听听就行了,觉得《净土》是老年人才需要学习的法门,或者觉得正科系《五论》比前三者要殊胜,或者学习《密法》才是最高的法,或者学习了很多年、闻思很多论典却不知道如何次第实修,这是小乘法、那是大乘法、还有密乘等等,最终无法将前面提到所有的三乘佛法圆融无碍,而于一座当中圆满的修持等等情况,都是因为我们初学者缺乏广泛的闻思,而广大和甚深的闻思了不是一两年就可以的,如大堪布慈诚罗珠说过,至少要连续听闻6—10年的佛法才会有一个比较稳固的见解,所以需要一个长期的、详细的学修计划和方案,并且严格的执行。
鉴于以上情况,下面是我针对咱们14届《入行论》班的进度,对于未来四个阶段共 20 年(分为《入行》 3 年、《前行》 4 年、《研究班》 5 年、《净土》 3 年、《念佛堂》 5 年)的长期学修计划,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根机、意乐、因缘)酌情参考:
一、入行论
我们在学《入行论——智慧品》第153课开始之前,还有大概 1 年左右的时间可以补充一些内容,本来想补充一下华切仁波切所造的《屠夫真言》,但有的师兄反映讲的太难可能很多师兄理解不了,再加上有些师兄也反映《辨中边论》和《辨法法性论》比较难懂而且进度太快,所以我想可能是需要降低一些难度并且细致的学习。所以暂定补充的是“弥勒五论”中的《大乘庄严经论》,相信明年一开始进度不会太快,同时间对于论(《大乘庄严经论》)中广大部分可以复习《辨中边论》,甚深部分可以复习《辨法法性论》。然后估计 2017 年春节后开始一年的第九品的学习,原计划补充全知麦彭仁波切为《入行论——智慧品》所造的《澄清宝珠论》,但以后“般若班”有此部分课程,所以暂时全力闻思上师的《入行论》讲记。然后 2018 年第九品结束后,开始会补充修世俗菩提心的《修心七要》和修胜义菩提心的索达吉堪布的《金刚经讲记》,如果有时间再补充“弥勒五论”中的《现观庄严论》,大概这是结束《入行论》之前三年的闻思计划。主要以发菩提心和空性见为主,而且为后面的《前行》实修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前行
《入行论》班结束后,一方面考虑到“菩提研究班”兼修《前行》的话,闻思的压力会比较大,同时修 50 万加行,实修的压力也比较大。另一方面考虑到“密法班”可以兼修“菩提研究班”,而“密法班”的课程不需要集体讨论学习。再考虑大多数师兄们的精力和时间,建议大家最好选择直接报《前行》,在修加行的 4 年期间同时我们也会补充学习《前行备忘录》,原计划补充《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因是“菩提研究班”课程之一,我们后面再学,现在学“中观般若”的全知麦彭仁波切为《入行论——智慧品》所造的《澄清宝珠论》,《中论》,《中观四百论》和《入中论》等中观论。主要目的是在实修菩提心的同时,不断提升空性见(也就是胜义菩提心),也为了后面三转法论的自性光明法义打基础。
三、菩提研究班
《前行》结束后,会有两情况:一、如果 50 万加行实修完成,可以进入“密法班”同时兼修“菩提研究班”;二、如果 50 万加行未如期完成,或者本来就不想实修只是闻思加行的师兄,仍可以报“菩提研究班”。因为“密法班”的课程不需要集体讨论学习,所以不论以上的哪一种情况,我们组整体都是共修为期 5 年的“菩提研究班”课程。有了前面菩提心和空性见的基础,再专门闻思因明(《解义慧剑释》、《释量论》)、中观(《中观庄严论》、《六祖坛经》)、般若(《缘起赞》、《般若摄颂》)、道次第和窍诀(《大圆满心性休息》和《四法宝鬘论》)等课程继续加强“菩提心”和“空性见”二者的理论和实修,为了闻思密法打好基础。因为《前行实修法》中上师讲过,全知无垢光尊者推荐以因明和中观结合的方式来修大圆满法。如果时间允许会补充“弥勒五论”的《究竟一乘宝性论》,因为法王如意宝说过,《宝性论》是连接显宗和密宗的桥梁,而且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如来藏大纲狮吼论》也说过,闻思《宝性论》的前提是必须通达现空无二之见解,这也是为什么《前行》的四年当会补充“中观般若”方面的论典。
四、净土班和念佛堂
主要生起往生净土的意乐和修往生四因(明观福田、积资净障、发菩提心、发清净愿),这也是最初学《入行论》的时候和大家补充的《入行论课程内容概要》中所讲的“入行和净土的关系”,发菩提心就四因之一,也就是最主要和关键的因,如《前行》中华智仁波切所说的“有则全具,无则全失”,而《前行》主要是次第座上修持出离心、菩提心、净除障碍(金刚萨埵)、积累资粮(曼茶)和上师瑜伽,如“出离心”是“世俗菩提心”的基础或前行,“金刚萨埵”和“曼茶”是圆满世俗菩提心的过程,最后通过上师的加持圆满“世俗菩提心”而生起“胜义菩提心”,进而最终证悟大圆满法。而无论是“五部大论”(戒律、俱舍、中观、因明和般若)还是“弥勒五论”(辨中边论、辨法法性论、大乘经庄严论、宝性论、现观庄严论)都是不断地增上我们见解和修行的。如同以上说过的一样,《入行》和《前行》是两条腿,《五部大论》和《弥勒五论》是两只手,大圆满的见解是我们的头脑,而“净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
共 20 年的课程圆满结束后,如果学院增开“五部大论”的核心课程,我会和大家一起闻思新的课程;如果学院课程保持不变,我会和大家一起重新从《入行论》开始重新闻思。总之,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入行论》是“根”,《前行》是“本”,《五论》是“助缘”,《大圆满》是“方便”,《净土》是归宿,而上师是我们一切的所依。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建议,具体学修安排各位师兄可以概括自己的意乐进行调整。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