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4 入行论第111-112课共修内容

作者:大树 分类: 入行专区 发布于:2016-4-18 9:52 ė1689次浏览 60条评论

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111课和第112课,开始学习第八品《静虑品》的内容。

静虑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断除违品,即身体远离世俗和内心舍弃妄念;二、谨慎对治,即修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本品主要通过“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修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的内容在第九品《智慧品》。

第 111 课先教诫我们发起“精进”之后,应当将心安住于禅定。因为佛陀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就是要调伏自己的心,而调伏心的前提必须要实修。然后开始教授我们先断除“禅定”的违品:心思散乱。如“略说”中说心思散乱的人,犹如住于烦恼魔障的獠牙之间。如果身心得以寂静,散乱就不会产生,故而应当舍离世间的一切,完全抛弃尘俗的妄念。从科判上来分的“断除违品”分为二部分内容:“离世俗”和“弃妄念”。其中“离世俗”又分为两部分:“从过患角度教诫远离愦闹”和“从功德角度教诫依止静处”。其中“从过患角度教诫远离愦闹”也是分为两部分:“生起当断之心”和“修持断除之法”。

为什么要“生起当断之心”呢?因为不远离愦闹就会让我们身心散乱,一旦身心散乱则容易被烦恼所束缚,则无法如第四品“不放逸”中讲的战胜烦恼怨敌并获得自他究竟的安乐。如颂词“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品》中说“大小二乘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所以为了不忘初心(第三品受持的菩提心),我们应当精进修习“止观”,如颂词“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所以修习“止观”的次第应当先修“寂止”,而“寂止”的前面应该断除贪心。如是从正面和反面两方面双管齐下的推理,则易生起断贪之意乐和明白修习之次第。

 第 112 课开始教授断贪之方法,分三部分内容:一、断除贪执内有情;二、断除贪执外资具;三、断除贪无能为力之他利。第一部分又分两方面:一、贪执之过患;二、所贪对境之过患。首先了知“贪”本身就是过患,不论贪人还是贪物,因为器情一切都是无常的,如“四法印”的第一法印就是“诸行无常”,就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体性,所以就算是一时的得到也会增上贪心、不会满足,而且最终结果还是会失去。如第二品颂词“仇敌化虚无,诸亲亦烟灭,吾身必死亡,一切终归无。”,又说“人生如梦幻,无论何事物,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复见。”,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假如贪恋亲朋好友,则会遮障真实的智慧,同时也毁坏出离心,最终遭受轮回诸苦。如果一门心思专注在亲人身上,根本做不了对今生来世有意义的事情,结果将毫无意义地虚度此生。这部分是从“有境”的角度,也就是我们自己“贪心”本身来说的。接下来从“对境”来宣说过患。本课只是“略说”,贪爱无常的亲友,也能毁坏常有的解脱正法(“真常法”)。行为若与凡愚经常同流合污,必定会堕入三恶趣。既然我们都向往解脱,最好不要被引入非圣者的境界而堕入恶趣,所以依止凡愚又有何用呢?

概括来说就是先让我们通过了知依止愦闹的过患来生起厌离心,然后再通过分别断内(对亲友等有情)外(对世间八法)之贪执,最后将对大乘利他的过度偏执一并断除。以此达到身体远离愦闹的目的,然后寂天菩萨再告诉我们应该依止静处。

从第 111 课开始我们进入了真正的实修,也即是“静虑品”和“智慧品”,也是“禅定”和“般若”,或者“寂止”和“胜观”,二者统称为“止观”。第八、九品非常之重要。如《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品》中说“如《解深密经》云:‘众生为相缚,及为粗重缚,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言粗重者,谓心相续中所有习气增长内心颠倒堪能。相者,谓于外境前后所生颠倒习气。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说,前者为观所断,后者为止所断。此上是引有止观名者所有胜利,余未说止观名者,凡说静虑般若胜利,其义同故,应知皆是止观胜利。”,又说“譬如一树,虽有无边枝叶花果,然总摄彼一切扼要厥为根本。如是经说大小乘无边三摩地,然总摄一切之宗要厥为止观。”

总的来说,按照《三主要道》中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慧的次第,《入行论》的第八、九品是空性慧的内容,也是诸佛经典的精华要义 ,是超离我们六根识所能缘取的境界,所以刚刚开始会感觉不适应或者比较难安懂,需要仔细听闻、细致思维和实际修持。而后面学习《前行》也便是这个实修次第。《入行论》是出离心与菩提同时生起、空性慧部分着重理论抉择,《前行》则是把出离心单独分立出来,次第成办菩提心,空性慧部分着重坐上实修和上师加持。所以从第八品开始才是迈入实修的第一只脚,第九品则是另外一只脚。这也是《前行》之基础,所以大家重视起来。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0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