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8 入行论第113-114课共修内容

作者:大树 分类: 入行专区 发布于:2016-5-6 10:15 ė1620次浏览 60条评论

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113课和第114课,继续学习第八品《静虑品》的内容。

静虑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断除违品,即身体远离世俗和内心舍弃妄念;二、谨慎对治,即修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本品主要通过“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修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的内容在第九品《智慧品》。

第 111 课先教诫我们发起“精进”之后,应当将心安住于禅定。因为心思散乱的人,住于烦恼魔障的獠牙之间。如果身心得以寂静,散乱就不会产生,故而应当舍离世间的一切,完全抛弃尘俗的妄念。首先学习如何“离世俗”,分为两部分:“从过患角度教诫远离愦闹”和“从功德角度教诫依止静处”。其中“从过患角度教诫远离愦闹”也是分为两部分:“生起当断之心”和“修持断除之法”。首先宣说“生起当断之心”,即生起身体远离愦闹的意乐。因为贪执亲友和名利则不能舍弃世间,所以应当断除贪执而修习止观之行。为什么要修止观呢?如颂词“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那应当如何修呢?如颂词“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所以修习“止观”的次第应当先修“寂止”,而修“寂止”之前应该断除贪心。

第 112 课开始教授除贪之方法,分三部分内容:一、断除贪执内有情;二、断除贪执外资具;三、断除贪无能为力之他利。“断除贪执内有情”分两个方面:一、贪执之过患;二、所贪对境之过患。首先了知“贪”本身就是过患,不论自己还是所喜爱的人,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因为贪心除了造作罪业而坠入恶趣最终什么也得不到。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假如贪恋亲朋好友,则会遮障真实的智慧,同时也毁坏出离心,最终遭受轮回诸苦。如果一门心思专注在亲人身上,根本做不了对今生来世有意义的事情,结果将毫无意义地虚度此生。这部分是从“有境”的角度,也就是我们自己“贪心”本身来说的。接下来从“对境”来宣说过患。本课只是“略说”,贪爱无常的亲友,也能毁坏常有的解脱正法(“真常法”)。行为若与凡愚经常同流合污,必定会堕入三恶趣。既然我们都向往解脱,最好不要被引入非圣者的境界而堕入恶趣,所以依止凡愚又有何用呢?

第 113 课继续从“对境”的角度宣说亲友的过患,分两部分:一、我于彼无利;二、彼于我无利。就是说与“凡愚”交往的过程中双方不仅得不到任何利益,反而会有损害。首先学习“我于彼无利”,因为如《地藏经》中所说“南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与“凡愚”相处的过程中,一瞬间成为最亲密的朋友,顷刻间又会反目成仇,甚至对行持善法等欢喜之处也生嗔恨心,如此凡夫愚者实在难以取悦。忠言相劝时,他不但会生嗔恨,反劝我们放弃各种善法。如果没有听从他的话,他便怒气冲冲,大发嗔怒而堕入恶趣;再学习“彼于我无利”,“凡愚”对财富、智慧、才华等超胜自己者,产生嫉妒心,对势力、智慧等与己相当者,生起竞争攀比心,在不如自己的人面前,就骄傲自满,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与这样的凡夫交往,怎么会有利益呢?又如《地藏经》中所说“纵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念增长。”,所以“凡愚”不但无法饶益我们,而且若与他们亲近交往,势必产生自赞毁他的过失,并喜好闲谈世间的无义之事;最后总结说若与愚昧的亲友交往过密,只会给自己带来损害。他们对我没有帮助,我对他们也无法饶益,故而只有远离他们,默默发愿将来度化他们,现在最好不要跟他们同流合污。

从第 114 课开始学习我们如何与“凡愚”交往,如果遇到认识的人,要和颜悦色、以欣喜的姿态令他们高兴,但不要过分亲密,应当效仿古代圣贤的“君子之谊”。特别针对出家人,外出化缘乞食时,应像蜜蜂采蜜而不恋花一样,取得所需的食物之后,对施主应视为素昧平生,与他们淡然相处。以上圆满学习了如何“断除贪执内有情”,从“贪心”和“贪人”两个方面分别宣说了贪执亲友的诸多过患。

接下来学习如何“断除贪执外资具”,分两个部分:一、由贪生苦;二、贪境无实质。也是从有境“贪心”和对境“贪境”的角度来宣说的。首先学习“贪心”的过患,拥有丰厚的利养、受人恭敬爱戴、众人都喜欢自己,若因之而生起骄傲,以此烦恼所致,死后必定产生极大的恐怖,堕入恶趣等有无量痛苦。不仅如此,无论贪著什么事物,来世定将感得千倍于此的可怕果报。所以智者不应该生贪心,因为贪心最终导致的是三恶趣无量无边的痛苦。如何断除世间八法的内容,大家可以回顾一下第六品“安忍品”中“不应嗔成为利养之违缘者”、“破嗔成办怨敌利养者”和“破嗔于世间法作障者”三个大科判的内容。

总之,第八品的内容主要是断除贪心而修菩提心,我们现在所学的是如何断除贪执有情和贪执世间八法,断除方式上又分别从身体远离世俗和内心远离妄念来断。如同上师在第 112 课讲“无常分为粗无常和细无常,粗无常包括春夏秋冬、年月时节,乃至身心随外境转变的五蕴现象;细无常则是事物分分秒秒的刹那迁变。”一般,贪心也可以分为“粗贪心”和“细贪心”,而“离世俗”和“弃妄念”分别断除粗大的贪心和细微的贪心,前者先通过观察贪执的过患让我们身体远离愦闹,再通过静处功德让我们身体依止静地,以身体之方便将粗大的烦恼断除之后,再以心之方便断除内心的妄念,所以开始从三方面观察贪执的过患:即因有害、果报可怕和本体不净,细致入微的以正理抉择,从而如第 111 课上师讲修习次第(“我们首先应当听受佛法,在上师面前断除一切疑惑,对佛法生起坚定不移的定解,然后再趋往寂静的地方,通过修行来调伏自心。”)中所说的,“断除一切疑惑”和“对佛法生起坚定不移的定解”。从而更加方便的修习世俗和胜义菩提心。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