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5 入行论第117-118课共修内容

作者:大树 分类: 入行专区 发布于:2016-5-31 9:22 ė1404次浏览 60条评论

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117课和第118课,继续学习第八品《静虑品》的内容。

静虑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断除违品,即身体远离世俗和内心舍弃妄念;二、谨慎对治,即修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本品主要通过“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修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的内容在第九品《智慧品》。

我们正在学习“身体远离世俗的方法”,分为“从过患角度教诫远离愦闹”和“从功德角度教诫依止静处”。上次我们圆满了“从过患角度教诫远离愦闹”的学习,生起断除之心以后,主要以修持断除方法为主,分为三个部分:一、断除贪执内有情;二、断除贪执外资具;三、断除贪执无能为力之他利。

第一部分“断除贪执内有情”主要断除对有情的执著并教诫我们如何与其交往,贪执亲友不仅得不到真正的安乐,而且障碍我们生起实性智慧和毁坏厌离心,最终虚度此生,相互都得不到真实的利益,所以我们与有情交往不要过于亲密,而应当执持“君子之谊”。

第二部分“断除贪执外资具”主要断除对世间八法的执著,首先因为世间名利而生起傲慢心,果报是非常可怕的,如第七品中四种助缘的“自信”时说“因慢生傲者,将赴恶道趣,人间欢笑失,为仆食人残,蠢丑体虚弱,轻蔑处处逢”,而且因为贪心所得的名利,后世会上千倍偿还。但今世所贪得的却无法带到后世去。然后从赞誉无有实义的角度断除贪执,如第六品“阻碍赞誉者并非有害”科判中说“受赞享荣耀,非福非长寿,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乐”。

第三部分“断除无能为力之他利”主要断除对于行持善法的贪著,因为佛陀在世时都有无法调化的众生,更何况身为凡夫的我们,而且凡愚性情不定,他们快乐都是建立在获得利益的基础之上,所以暂时应当远离并发愿将来因缘成熟时再度化他们。

至此,圆满了“从过患角度教诫远离愦闹”的学习。

第 116 课开始学习“从功德角度教诫依止静处”,分为三个部分:一、于静处生欢喜;二、断除于彼不喜之因;三、教诲依止静处。也就是说前面了知愦闹的过患,并通过断除对于有情和世间八法的贪执,令身体远离愦闹进而应当依止寂静之处。此部分即是宣讲依止静处之功德,分别对于寂静地的友伴、住所、受用和功德四个角度与愦闹地相对比较,细致思维并再再串习,通过对比功德和过失形成定解后,再通过观修无常法断除不欢喜静地之因,最终达到“止息众散乱”的境界。

本课首先开示了寂静地的“友伴”是林中鸟兽,不会发出刺耳嘈杂的声音,全部是我们修行的助缘,与它们相依为伴,内心会非常欢喜宁静它们发出悦耳的声音让我们心生欢喜,相反,如前面讲凡愚是“妒高竞相等,傲卑赞复骄,逆耳更生嗔,处俗处得益”,我们得到结果“好谈世间乐,无义不善事”、“徒然招自损”;寂静地的“住处”是“树下”、“岩洞”和“无人寺”,心对什么都不牵挂,不贪执任何事物,完全断舍世间的一切尘事。

第 117 课继续宣说寂静地的住处,因缘具足时,一定要远离愦闹嘈杂的城市,到寂静辽阔的大自然中。在森林、山洞或山岩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拥挤与竞争,也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若有缘去往天然广阔的山林,很容易远离我与我所的执著,心无贪执地自由修行。上师也强调“没有自由的人,一切修行都不会成功”。然后宣说寂静地的“受用”,如“住处”一样从心无牵挂、自由修行的角度断除贪执任何事务。最后宣说寂静地的“功德”,依靠对于尸陀林中的尸骨,反观自己最执著的身体也是无常坏灭之法,最终不得不舍弃。到此,圆满第一部分“于静处生欢喜”。

第 118 课开始第二部分“断除不喜之因”,也就是说前面讲解寂静地四方面功德后,心里粗大的贪心已经断除,但还是有所顾忌,所以此处通过对于身体更深入观察,然后扩展到亲友并最终消除更细微贪念。因为相对于亲友、名誉、地位和金钱等等,我们最贪执的还是自己四大假合、五蕴集聚的有漏身体,所以首先告诉我们“身体”的最终结局是腐朽到狐狼都不愿意上前,如第五品科判“身体无有所贪之精华”中说“如是勤寻觅,若未见精妙,何故犹贪着,爱护此垢身”,身体无有任何所贪之因,唯一的“理由”即是“为护狐鹫食”。然后既然骨肉相连的身体最终都要舍弃,更何况是其他的亲友呢?而且生老病死等苦乐都是一人承担,没有任何可以分担,贪执亲友又有什么利益呢?打一个比方,如同去远方的旅人,不会贪著暂时歇脚的旅舍,毕竟那不是最终的归宿。同样,在三有中漂泊流浪的人,怎么会留恋偶尔一遇的身体与亲友呢?至此,圆满第二部分内容。

各位师兄,第八品的颂词相对比较简单,但如上师在第 117 课强调的“学习《入行论》这部论典,理论上没什么不懂的,但在实际行动中务必要修”,所以还是要结合上师的讲记、多多思维颂词的意思,并且连续起来进而断除我们的贪心烦恼。同时也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任何理由,例如业力深重违缘多等等,一方面我们大家都是一样业力深重而无有差别,另一方面我们既然知道业力深重,应该转化为修行的动力而更加精进才对。总之,我们学习佛法是为了対治烦恼和清净业障,只有两个结果,不是我们战胜烦恼得到解脱,就是我们被打败苦海继续无有边际。再说,临终阎罗王可不会因为我们有理由而网开一面的。所以,大家还是精进闻思和修持为妙。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