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6 入行论第119-120课共修内容

作者:大树 分类: 入行专区 发布于:2016-6-17 13:20 ė1401次浏览 60条评论

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119课和第120课,继续学习第八品《静虑品》的内容。

静虑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断除违品,即身体远离世俗和内心舍弃妄念;二、谨慎对治,即修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本品主要通过“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修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的内容在第九品《智慧品》。

我们正在学习“身体远离世俗的方法”,分为“从过患角度教诫远离愦闹”和“从功德角度教诫依止静处”。本次我们将圆满“从功德角度教诫依止静处”的学习。

上次共修分三部分总结了“从过患角度教诫远离愦闹”,第 116 课开始学习“从功德角度教诫依止静处”,也分为三个部分:一、于静处生欢喜;二、断除于彼不喜之因;三、教诲依止静处。

首先,我们应当对于静处生起欢喜,因为:一、寂静地的“友伴”是林中鸟兽,不会发出刺耳嘈杂的声音,全部是我们修行的助缘;二、寂静地的“住处”是“树下”、“岩洞”和“无人寺”,心对什么都不牵挂,不贪执任何事物,完全断舍世间的一切尘事。

第 117 课继续宣说寂静地的住处,因缘具足时,一定要远离愦闹嘈杂的城市,到寂静辽阔的大自然中。若有缘去往天然广阔的山林,很容易远离我与我所的执著,心无贪执地自由修行。上师也强调“没有自由的人,一切修行都不会成功”;三、寂静地的“受用”,如“住处”一样从心无牵挂、自由修行的角度断除贪执任何事物;四、最后宣说寂静地的“功德”,依靠对于尸陀林中的尸骨,反观自己最执著的身体也是无常坏灭之法,最终不得不舍弃。到此,圆满第一部分“于静处生欢喜”。

第 118 课开始第二部分“断除不喜之因”,也就是说前面讲解寂静地四方面功德后,心里粗大的贪心已经断除,但还是有所顾忌,所以此处通过对于身体更深入观察。首先告诉我们“身体”的最终结局是腐朽到狐狼都不愿意上前。然后既然骨肉相连的身体最终都要舍弃,更何况是其他的亲友呢?而且生老病死等苦乐都是一人承担,没有任何可以分担,贪执亲友又有什么利益呢?打一个比方,如同去远方的旅人,不会贪著暂时歇脚的旅舍,毕竟那不是最终的归宿。同样,在三有中漂泊流浪的人,怎么会留恋偶尔一遇的身体与亲友呢?至此,圆满第二部分内容。

第 119 课开始第三部分“教诲依止静处”,也就是说断除了最后对身体和亲友的贪执之后,告诫我们静处是最终的归宿。上一课最后一个颂词教诫我们在还没有死之前,趁早趋往寂静的森林中,独自一人修行。等到死亡来临之时,四个人扛起我的尸体,送到尸陀林就可以了,没必要有很多亲朋好友围着大哭。所以我在大限来临之前,应及早前往寂静的地方,独自一人精进修持。在那里,没有亲人的挂念,也没有怨敌的危害,亲朋好友认为我早已不在人世,那么纵然真正死亡,也不会有人为我哀伤痛苦。如果死在寂静的山里,四周根本不会有人哭,自己可随念佛陀等一切善法,不会有人干扰而令心散乱。总之,我们应当安住在环境清幽、琐事鲜少、极其安宁、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止息一切散乱的森林中。到此,我们圆满“从功德角度教诫依止静处”的学习。

同时,我们也圆满了“身体远离世俗”大科判,然后开始“内心舍弃妄念”,分为三个部分:一、略说;二、于欲妙生起厌烦;三、于静处生起欢喜。首先,“略说”中讲到首先应该依止寂静的地方,心系一缘,不要胡思乱想,然后在寂静的地方,我们应斩断对世间的贪恋,一心专注于修持菩提心。然后开始教授断除世间贪恋的方法,分别通过对因、本体和果的角度观察:一、观察果报可怕;二、观察本体不净;三、观察因有害。首先宣说第一部分“观察果报可怕”,即贪欲的过患相当可怕,有了贪欲,给今生来世都会带来莫大的灾难:今生会遭受砍杀、捆缚等痛苦,来世则会堕入地狱等处。

第 120 课开始第二部分“观察本体不净”,首先观察我们所喜爱的他人之身,真正用智慧来观察的话,和离开了生命的尸体一样不清净,没有什么可贪执的。分为六个方面观察:一、无有所贪之法;二、以贪而视不应理;三、以嫉妒保护不应理;四、恭敬供养不应理;五、欣喜接触不应理;六、以贪拥抱不应理。首先观察“无有所贪之法”,只要能得到那个女人,他们不顾名声,不惮造罪,不惜花费一切钱财。哪怕危机重重,自己也愿冒险尝试;就算为此荡尽财产,自己也是心甘情愿,只因为女人的投怀送抱,能带来莫大的销魂喜乐。但用自己的妙观察智进行剖析,便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际上这些女人只是一堆骨架而己,而且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不如趋入涅槃获得究竟永恒的安乐。然后明白“以贪而视不应理”,在新婚之夜,贪欲比较强烈的男人,渴望早点看见自己所喜欢女人的身体或面容,但是这种欲望,详细观察的话,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为什么呢?往昔你非常渴望见到那张迷惑你的面孔,但是女人死了以后,尸体扔在尸陀林,秃鹫和豺狼已扯去了她的面纱,你为什么反而惊慌逃走呢?

对于第一部分“断除违品”的两部分内容,即身体远离世俗和内心舍弃妄念。总的来说,首先了知愦闹的过患,并通过断除对于有情和世间八法的贪执,令身体远离愦闹进而应当依止寂静之处。然后宣讲依止静处之功德,分别对于寂静地的友伴、住所、受用和功德四个角度与愦闹地相对比较,通过对比功德和过失形成定解后,再通过观修无常法断除不欢喜静地之因,以达到“止息众散乱”的境界。最后通过对于所贪对境的因、果和本体的细致观察,断除心中细微的贪执妄念烦恼,进而达到《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说的“心一境性”,颂词“尽弃俗虑已,吾心当专一,为令入等至,制惑而精进”。以上的所有都是修习“寂止”的前行资粮,最终的目的则是“远离诸尘缘,思彼具功德,尽息诸分别,观修菩提心”。即是第八品后半部分的“世俗菩提心”和第九品的“胜义菩提心”。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