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1 入行论第129-130课共修内容

作者:大树 分类: 入行专区 发布于:2016-9-5 8:49 ė1198次浏览 60条评论

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129课和第130课,继续学习第八品《静虑品》的内容。

静虑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断除违品,即身体远离世俗和内心舍弃妄念;二、谨慎对治,即修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本品主要通过“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修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的内容在第九品《智慧品》。

第 119 课我们开始学习“内心舍弃妄念”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略说;二、于欲妙生起厌烦;三、于静处生起欢喜。“于欲妙生起厌烦”,分为三个部分:一、观察果报可怕;二、观察本体不净;三、观察因有害。

第 126 课开始学习“于欲妙生起厌烦”的第三部分“观察因有害”。先“略说”,如此污浊不堪的女人,无有资本也是得不到的,为了她要奔波积财,即生中忙得团团转,来世还要遭受地狱、饿鬼、旁生等痛苦。然后分两方面广说:一、无有享用欲妙之机会;二、与他罪相联。

第 127 课学习“观察因有害”广说的第二部分“与他罪相联”,分为六个部分:一、获得身苦;二、阻碍解脱机会;三、以比喻说明过患;四、空耗暇满;五、痛苦无义;六、痛苦无法比拟。

第一部分“获得身苦”,有些人为了妻子、生计等出卖自己的身体,本想谋求一些利益,但最后得到了什么呢?可以说是空手而归,一无所得,只有随业风不由自主地漂泊在轮回中,今生来世都极为痛苦。

第二部分“阻碍解脱机会”,积累财产、守护财产、耗尽财产的过程中,充满着痛苦及苦因 。

第 128 课继续学习“与他罪相联”,第三部分“以比喻说明过患”,此处用比喻来说明,贪欲的危害相当多,利益相当少,就像正在拉车的牲畜,吃几口路旁的草一样得不偿失。

第四部分“空耗暇满”,依靠钱财、不净行而带来的快乐微乎其微,轻而易举即可成办,不要说具有高超智慧的人,连低等旁生也不难办到。可是,无知的人们竟然为了这些而奔波受苦,糟蹋了如意宝般难得的暇满人身。

第五部分“痛苦无义”,一切贪欲之乐最终必将坏灭,并具有使人堕落等过患,为了那瞬间的享乐,要在千百万劫中于地狱里受折磨。

第六部分“痛苦无法比拟”,如果细细思维贪心的果报,它所带来的地狱、饿鬼、旁生之痛苦,时间极其漫长,程度也极其惨烈。

第 129 课开始“内心舍弃妄念”的第三部分“于静处生起欢喜”,首先“略说”前面已用大篇幅详细叙述了贪欲的过失,并告诫修行人如何把握自己的内心,这样之后,大家应从内心深处有一种体会,确实觉得世间妙欲没有实在的意义。对喧闹的城市、诱人的欲妙心生厌离后,便会欣乐于前往阿兰若。

然后“广说”两个部分:一、圆满之特点;二、安乐之特点。首先诠释“圆满”,寂静的地方,远离一切烦恼争论,大自然的美和大自然的快乐,谁都有权去享用。在森林里,悄无声息的微风徐徐吹拂,鸟语花香的生活,对修行人来讲极其快乐。在寂静处的修行人,修菩提心非常重要。然后诠释“安乐”,空无一人的山洞里、大树下、岩洞中,是往昔大德们获得成就的地方,我们随时都可任意安住。远离一切贪欲执著,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行持,与谁都没有牵连纠缠,这样的快乐即使王侯也难以享受,因此,知足少欲在世间中非常需要。至此圆满“内心舍弃妄念”。

第 130 课开始本品的第二大部分“谨慎对治”,分为三个部分:一、总说连接文;二、修世俗菩提心;三、修胜义菩提心。“总说”远离尘世、分别妄念之后,应当思维静处的功德和禅修的利益。断除一切分别念需要外缘和内缘,内缘是具足正知正念,而最根本的外缘,则是要依止善知识,依靠善知识的教导和诸佛菩萨的经论,心逐渐逐渐趋入正法。息灭分别念一定要观修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这里主要讲了世俗菩提心。
然后开始“修世俗菩提心”,分为三个部分:一、自他平等;二、自他相换;三、共同之事宜。

首先学习“自他平等”,修世俗菩提心时,首先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修自他平等心,如果自他平等心没有修好,自他交换等其他境界就没办法现前。如何达到自他平等呢?分为三个部分: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略说”中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避开痛苦、希求安乐,是我与众生共同的需求,所以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其他众生。然后“广说”中宣说实修的方法:我们凡夫执爱的身体,是由双手、双脚、头、眼睛、肩膀、内脏、胸口等不同部分组成,头又可分为鼻子、眼睛等,所谓的一个身体,不过是一种假立的概念,因明中称之为“分别念的总相”。在凡夫的心目中,因将这些同等地执著为身体,所以能对它们平等爱护。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对众多有情如自身般护持呢?三界的众生虽然很多,每个众生的性格、爱好、根基等各不相同,但如果平等地执取爱护,认为他们都是“我”的部分,这跟执著身体的不同部分有什么差别?

 如上师在第 132 课第二段中说:“希望在座的佛教徒,包括在家居士,一定要学习五部大论,不要将佛法停留在简单的法门上,很多人既年轻又聪明,如果学完了五部大论,肯定会对佛教有全面的认识。”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五部大论”的内容、各自之间的关系和闻思次第。

“中观”或者“空性”的内容,可以说是五部大论的核心,概括来说,中观包括了五部大论中的“中观”和“般若”的内容,因为“般若”是诠释空性隐义部分的内容,即是智者有境内证智慧(“弥勒五论”中的《现观庄严论》)。“中观”是诠释空性显义部分的内容(《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即抉择对境一切万法均了无自性。“中观”分为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他空中观即是第三转法轮如来藏自性光明的内容(“弥勒五论”中的《究竟一乘宝性论》),而自空中观又分为“中观自续派”、“中观瑜伽行派”(《中观庄严论》)和“中观应成派”(《入中论》)。最究竟的观点是应成派的观点,但由于众生根机不同,对于非利根众生应该通过自续派和瑜伽行派的教理趋入,而自续派在抉择世俗谛用的是小乘经部宗的观点,需要我们闻思五部大论的《俱舍论》,而瑜伽行派在抉择世俗谛用的是唯识宗的观点,需要我们闻思五部大论的“因明”(《量理宝藏论》等),同样“因明”中抉择外境时也暂时承认小乘经部的观点,所以也需要闻思《俱舍论》。如龙树菩萨说:“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所以需要我们闻思五部大论中的《三戒论》。简单来说,五部大论应该首先闻思《俱舍论》,再“因明”,然后“中观”,最后“般若”,“戒律”随同自身见解的增上,不断闻思小乘戒、大乘戒和密乘戒,最终三戒圆融。如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而戒圆满。

我们 4 年入行论,4 年前行和 5 年菩提研究班 共 13 年闻思学修,最终的目的就是空性的见解,或者叫大中观,即远离四边八戏、无有任何承认的见解。以大中观的基础,再通过 5 年密法班的学修,通过上师的加持,以及开示的窍决修持大圆满。如前面和大家说基道果的时候,基就是大中观,道就是大手印,果就是大圆满。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