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5 入行论第145-146课共修内容
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145课和第146课,继续学习第八品《静虑品》的内容。
静虑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断除违品,即身体远离世俗和内心舍弃妄念;二、谨慎对治,即修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本品主要通过“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修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的内容在第九品《智慧品》。
第 130 课开始本品的第二大部分“谨慎对治”,分为三个部分:一、总说连接文;二、修世俗菩提心;三、修胜义菩提心。“总说”远离尘世、分别妄念之后,心逐渐逐渐趋入正法。息灭分别念一定要观修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这里主要讲了世俗菩提心。
然后开始“修世俗菩提心”,分为三个部分:一、自他平等;二、自他相换;三、共同之事宜。
首先学习“自他平等”,第 135 课开始学习“自他相换”。首先“略说”什么是自他相换:从平等的角度讲,我们应该爱护众生,不能伤害众生。那么现在,寂天论师又讲一个特殊修法,即自己的快乐与众生的痛苦相交换,对自己的执著与对众生的执著相交换。再广说自他相换的“法相”和“事宜”。
至第 141 课圆满自他相换的第一部分“法相”。然后宣讲自他相换的“事宜”,分为“意乐”和“行为”。“意乐”又分为三个部分: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首先略说总括,我们对卑下者容易生傲慢心;对平起平坐者容易生竞争心;对超胜自己者容易生嫉妒心。为了对治这三种心态,现在应该易位而处,修习悲护之心。然后分别宣说三个修法,第一个“修嫉妒心”的内容,修“于世间法嫉妒”。
第 142 课继续“修嫉妒心”,现在修“于功德法嫉妒”,并且圆满修“嫉妒心”。
第 143 课开始修“竞争心”,原来我对平等者在才华智慧、名声地位等方面有一种竞争心,那么现在我站在他的位置上,反过来对自己修这种竞争心。如果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众人对他的恭敬利养夺过来,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但若没有这么顺利,纵然吵架、造谣也在所不惜,我只希望能赢得更多的财利与恭敬。我将尽力宣扬自己闻思修、讲辩著及世出世间所有的功德,令美名传扬各方,整个世间无所不知。而对他(原来的我)要想方设法压制、隐藏,一个人也不要听到他有点滴优点。全力以赴隐藏自己的过失,渴望受到众人的供养尊重,而对他则完全相反,尽力揭露其过失,令他一无所得。我获得丰厚利养,受人恭敬爱戴,他不但得不到任何名利,反而遭受众人的呵斥谴责。我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态,看着他遭受百般痛苦,一旦他缺吃少穿、倒霉连连,我就欢喜若狂。我要使他成为大家冷嘲热讽的笑柄,成为众人竞相毁谤的对象。若听说他被众人侮辱,我就非常高兴,想去看一下他的惨境。至此圆满修“竞争心”。
然后开始修“我慢心”,据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愚痴之徒(原来的我),想和我一争高低,这简直是白日做梦,难道他能和我平起平坐吗?
第 144 课继续修“我慢心”,要让他听到我被人交口称赞,赞叹我的种姓、智慧、悲心及人格,我因而欢喜若狂、汗毛直竖,完全陶醉在欢乐的海洋中。他(原来的我)拥有的财富、名声、地位等,我一定要设法夺取,使他一无所有、分文皆无,变成穷光蛋。如果他愿意规规矩矩给我做仆人,我就适当地给一些工资,让他保证温饱、有吃有穿就行了,其余的我全部霸占为己有。还要让这个人(原来的我)身心缺少安乐,不仅如此,而且我要让他恒常灾难临头、倒霉不断。为什么痛苦和灾害让他(原来的我,即我执)领受,对他如是怀恨呢?因为他在漫长的轮回岁月中,曾无数次地加害过我。至此,圆满了自他相换“事宜”中“意乐”的第二“广说”部分,即修三种心。
然后开始第三“摄义”部分,分三:一、不修自他相换之过患;二、修自他相换之功德;三、是故教诫修自他相换。首先是不相换之过患,以前一直追求自利,天天想着自己、维护自己,以这样的恶心所致,无数亿劫中漂泊轮回、饱尝痛苦,不管转生到三界哪个地方,都没有少许的快乐可言。这些痛苦正来源于我执和我所执。
第 145 课继续“摄义”的第二部分“修自他相换之功德”,作为发了大乘心的菩萨,应该一心一意舍弃自己,尽心尽力地行持利生事业,功德和利益非常大。这是三界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无欺的金刚语,依此而行必能获得安乐利益。如果往昔一直奉行利他事业,就像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那样利益众生、修自他交换,一定会推翻了可恶的我执,获得利他所带来的证悟境界。除了得到如来正等觉的无漏安乐之外,绝对不可能每天被烦恼折磨着,落到这般痛苦的地步。然后第三部分“是故教诫修自他相换”,既然你经过串习,能将父精母血的不净种子所形成的假合五蕴执为我,为何不能同样对其他众生也如是执著呢?至此圆满宣说“自他相换事宜”的“意乐”部分。
然后开始学习“行为”部分,分二:一、行为修法;二、以行为主宰心。行为修法又分三:一、当利他;二、断除珍爱自己;三、摄义。第一部分“当利他”,你以前是我的大密探,我需要什么,你整天都在观察——今天出去能不能得到一点东西?今天会不会获得赞叹?每天都在想我能不能得什么。而现在发了菩提心之后,位置要换过来,应该成为众生的密探,时时刻刻观察众生缺少什么、需要什么,一定要进入众生的心里。
第 146 课继续学习“行为修法”的第二部分“断除珍爱自己”,分三:一、以意乐自我嫉妒;二、以行为代他苦;三、以心行置低位。第一部分“以意乐自我嫉妒”,如果我安乐而别人不安乐, 我高高在上而别人寒微卑屈,我只顾自利而不照顾别人,那么为何不转而嫉妒自己,关怀别人呢?。第二部分“以行为代他苦”,我要主动地舍离安乐享受, 心甘情愿地取代别人所受的痛苦。第三部分“以心行置低位”,时时内观一言一行的发心动机,细细检查自己大大小小的过失。 虽然是他人犯下的大过错, 我也应乐意顶替他承担责任,自己如果有过错,即使微小也应在众人面前诚恳地发露忏悔。我们要大力宣扬他人的功德、名誉、威德、力量,尽量埋没自己的名声,自己的功德隐含不露,当个默默无闻的修行人。并像奴仆一样役使自己,无条件地为众生做事。
上次提到《入行》和《前行》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基础,如果正在学《入行》的师兄,有精力可以附加学《菩提道次第广论》(特别是“上士道”部分的内容, 有闻思基础的可以学习“奢摩他”和“毗钵舍那”部分),它可以补充道次第方面理论和实修的内容(包含大乘的广大和甚深);如果正在学《前行》的师兄,有精力可以附加学《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和《前行备忘录》,前者可以补充理论和观修方面,后者从实修窍诀和每个引导的实修过程会有很大帮助。
另外,对于《入行》和《前行》之间的关系,简单说一下个人的理解:
从见、修、行、果的角度来说,《入行》偏重于见解(体现在智慧品)和行为(六度),《前行》偏重于实修(五十万加行和座上观修),二者的果,也就是目的是一致的:圆满世俗与胜义二种菩提心。闻思过《入中论》的师兄都知道,胜义菩提心分为十个等级,初地欢喜地的菩萨为第一级,直至十地法云地菩萨为第十级,最终胜义菩提心圆满而成就佛果。
从互相辅助的角度来说,《入行》的发心和见解(菩提心和空性见)会对《前行》的实修(五十万加行和九十二座观修)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入行》的理论对前行《前行》的观修部分会有很好的补充,很多修法(共九十二座)都需要理论基础(例如正在学习的“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另一方面,《前行》的观修会加深我们对法义的理解,可以说对于行为上修《入行》会很有帮助,就如同《前行》来修炼的招式,《入行》在生活和工作中实际运用(例如四个共同外加行运用)。
但总的来说,二者都是修菩提心,可以理解为《入行》完全是显宗的内容,而《前行》侧重趋入密乘。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