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的常有和《中观四百论》的无常
答复一位师兄关于《楞严经》的常有和《中观四百论》的无常是否自相矛盾的疑问。
以下是个人答复:
首先,应该明确《楞严经》的前面部分内容是讲三转如来藏最为了义之法,是彰显众生本来具足、不观待其他因缘而本来清净、不被任何所染污的自明自知的“心”,也就是如来藏,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不曾动摇,不曾移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会变易,等等如是描述都是为了说明如来藏的法尔本性。
经中所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等都是“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其实是在说胜义实相的内容,如《中论》中破除世俗谛认为的自生、他生、共生和无因生,从而在如梦的显现中暂时在名言中安立了一个“因缘生”。
但只是为了方便而名言安立,如同《大乘百法名门论》的“不相应行”法安立的生、住、异、灭一样,真正去寻找他们的本体,我们知道是不存在的,同样的道理,“因缘”在胜义理论面前也是经不住观察的,在《中覌根本慧论》的“观因果品”就是讲这个内容。总的意思就是说破了一切的生,也就是说不需要生,因为本来具足,不生则不会灭,因为是大无为法,当然,这需要学习《入中论》和《究竟一乘宝性论》等相关论典,才能明白现空无二,明空无二,觉空无二,乐空无二等等,密法也就是有很多方便让我们明白这个。
所以不能把这部分内容和一转法轮中不了义的内容混杂在一起,就如同把四谛法中的一切都有和二转法轮中的一切都无相违背一样,佛陀为了不同根基不同意乐的众生宣说的方便之法,如同现在上师搞生活佛教就引导不信佛的众生,但只是一个暂时的阶段,而不是究竟解脱之因。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一方面还是按照次第学习,每个阶段都有主次,如同昨天讲的“不忘初心,方能始终”的道理;另外,没有通达整个道次第之前,建议不要比较很多的论义,因为无法将所有的佛法无碍的圆融到一起的缘故,没有达到一切法都是调伏烦恼之见解,很容易把自己搞乱,或者各个论义之间本不具备关联却自己强行安立而最终无法圆融,也容易舍法谤法而造下罪业。应该自己赶快忏悔,而发心将来要努力搞懂,如果还有意乐可以继续学,如果烦恼不断,可以如《精进品》所说暂时放舍。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