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2 入行论第147-148课共修内容
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147课和第148课,继续学习第八品《静虑品》的内容。
静虑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断除违品,即身体远离世俗和内心舍弃妄念;二、谨慎对治,即修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本品主要通过“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修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的内容在第九品《智慧品》。
第 130 课开始本品的第二大部分“谨慎对治”,分为三个部分:一、总说连接文;二、修世俗菩提心;三、修胜义菩提心。“总说”远离尘世、分别妄念之后,心逐渐逐渐趋入正法。息灭分别念一定要观修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这里主要讲了世俗菩提心。
然后开始“修世俗菩提心”,分为三个部分:一、自他平等;二、自他相换;三、共同之事宜。
首先学习“自他平等”,第 135 课开始学习“自他相换”。首先“略说”什么是自他相换:从平等的角度讲,我们应该爱护众生,不能伤害众生。那么现在,寂天论师又讲一个特殊修法,即自己的快乐与众生的痛苦相交换,对自己的执著与对众生的执著相交换。再广说自他相换的“法相”和“事宜”。
至第 141 课圆满自他相换的第一部分“法相”。然后宣讲自他相换的“事宜”,分为“意乐”和“行为”。“意乐”又分为三个部分: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首先略说总括,我们对卑下者容易生傲慢心;对平起平坐者容易生竞争心;对超胜自己者容易生嫉妒心。为了对治这三种心态,现在应该易位而处,修习悲护之心。然后分别宣说三个修法,第一个“修嫉妒心”的内容,修“于世间法嫉妒”。
第 142 课继续“修嫉妒心”,现在修“于功德法嫉妒”,并且圆满修“嫉妒心”。
第 143 课开始修“竞争心”,原来我对平等者在才华智慧、名声地位等方面有一种竞争心,那么现在我站在他的位置上,反过来对自己修这种竞争心。把众人对他的恭敬利养夺过来,纵然吵架、造谣也在所不惜,我只希望能赢得更多的财利与恭敬。宣扬自己的功德,而要压制他的优点。隐藏自己的过失,揭露他的过失。我获得丰厚利养,受人恭敬爱戴,他不但得不到任何名利,反而遭受众人的呵斥谴责。我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态,一旦他缺吃少穿、倒霉连连,我就欢喜若狂。若听说他被众人侮辱,我就非常高兴,想去看一下他的惨境。至此圆满修“竞争心”。
然后开始修“我慢心”,据说这个愚痴之徒(原来的我),想和我一争高低,这简直是白日做梦,难道他能和我平起平坐吗?
第 144 课继续修“我慢心”,要让他听到我被人交口称赞。他(原来的我)拥有的财富、名声、地位等,我一定要设法夺取。要让这个人(原来的我)身心缺少安乐,不仅如此,而且我要让他恒常灾难临头、倒霉不断。为什么痛苦和灾害让他(原来的我,即我执)领受,对他如是怀恨呢?因为他在漫长的轮回岁月中,曾无数次地加害过我。至此,圆满了自他相换“事宜”中“意乐”的第二“广说”部分,即修三种心。
然后开始第三“摄义”部分,分三:一、不修自他相换之过患;二、修自他相换之功德;三、是故教诫修自他相换。首先是不相换之过患,以前一直追求自利,天天想着自己、维护自己,以这样的恶心所致,无数亿劫中漂泊轮回、饱尝痛苦,不管转生到三界哪个地方,都没有少许的快乐可言。这些痛苦正来源于我执和我所执。
第 145 课继续“摄义”的第二部分“修自他相换之功德”,作为发了大乘心的菩萨,应该舍弃自己,尽心尽力地行持利生事业,功德和利益非常大。这是三界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无欺的金刚语,依此而行必能获得安乐利益。除了得到如来正等觉的无漏安乐之外,绝对不可能每天被烦恼折磨着,落到这般痛苦的地步。然后第三部分“是故教诫修自他相换”,既然你经过串习,能将父精母血的不净种子所形成的假合五蕴执为我,为何不能同样对其他众生也如是执著呢?至此圆满宣说“自他相换事宜”的“意乐”部分。
然后开始学习“行为”部分,分二:一、行为修法;二、以行为主宰心。行为修法又分三:一、当利他;二、断除珍爱自己;三、摄义。第一部分“当利他”,你以前是我的大密探,我需要什么,每天都在想我能不能得什么。而现在发了菩提心之后,位置要换过来,应该成为众生的密探,时时刻刻观察众生缺少什么、需要什么,一定要进入众生的心里。
第 146 课继续学习“行为修法”的第二部分“断除珍爱自己”,分三:一、以意乐自我嫉妒;二、以行为代他苦;三、以心行置低位。第一部分“以意乐自我嫉妒”,如果我安乐而别人不安乐, 我高高在上而别人寒微卑屈,我只顾自利而不照顾别人,那么为何不转而嫉妒自己,关怀别人呢?。第二部分“以行为代他苦”,我要主动地舍离安乐享受, 心甘情愿地取代别人所受的痛苦。第三部分“以心行置低位”,时时内观一言一行的发心动机,细细检查自己大大小小的过失。 虽然是他人犯下的大过错, 我也应乐意顶替他承担责任,自己如果有过错,即使微小也应在众人面前诚恳地发露忏悔。我们要大力宣扬他人的功德、名誉、威德、力量,尽量埋没自己的名声,自己的功德隐含不露,当个默默无闻的修行人。并像奴仆一样役使自己,无条件地为众生做事。
第 147 课继续学习“以心行置低位”,自己的身体、心里、行为、性格有很多过失,即使有一点功德也不足挂齿,没有什么可夸耀的。作为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尽量隐藏自己的功德,纵然有一分功德,也要想办法不让人知道,这就是智者的行为。然后开始学习“行为修法”的第三部分“摄义”,我们从无始以来,为了自己的利益,一言一行害过无量众生。而现在,我们在上师诸佛菩萨面前发了菩提心要利益众生,那么所有的危害、痛苦、折磨,都应该由自己心甘情愿承受。并且要在众人面前调柔寂静,规规矩矩地为众生做事情。就如刚进门的新媳妇为了讨得婆家喜欢,做任何事情都战战兢兢、忐忑不安,行为上非常羞涩、畏惧。至此圆满“行为修法”的内容。
然后开始学习“以行为主宰心”,分三:一、以对治主宰;二、视为所断违品;三、精通对治方便。首先学习“以对治主宰”,首先“略说”,我们意乐上、行为上一定要坚持利益众生,千万不能伤害众生。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用一些行为来约束自己的心,分别念非常猛烈时,还是需要一些办法加以对治。
第 148 课继续学习“以对治主宰”,开始“广说”,以上作者通过谆谆教诲,但我们行为上依然如故,不行持善法,这个过失到底在于谁?身体是无情法,并不是过失的来源,最主要的祸害就是这颗狂妄的心。假如前面那些温和的教言对它无济于事,起不到任何作用,那么只有采取粗暴严厉的方式进行对治了。下面就讲惩罚这颗自私自利心的方法:我们过去遭受过无量痛苦,现在学习了大乘佛法、依止了上师、了知取舍之后才发现,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没有调伏这颗狂妄的心。以前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首先都是维护自己、赞叹自己、保护自己,这些已经习以为常了,然而这种念头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一定要舍弃。
然后开始学习“视为所断违品”,有些心意可能比较固执,它想:“我又没有做什么不好的事,为什么把我卖给众生?”对此作者回答说:“假设我有稍许放逸,觉得自私自利在某种程度上也许对自他有利,而没有把你施予一切众生,那么你一定会执著自利而造恶业,最终将我出卖给地狱狱卒。”
上次提到《入行》的发心和见解对于《前行》的修持很重要。其实在修持任何一个法之前,我们用什么样的发心和见解来学修,都很重要。是小乘,还是唯识,是中观自续,还是中观应成,乃至大圆满的见解,都将决定我们的座上修持和座下行为,得果自然也不同。如索达吉堪布讲《三主要道》的出离心部分所讲解难陀的公案一般。其实清净圆满的发心真的很难,特别是见解不到的话,发心也很难到位。很多流于形式,发心出现偏差,修持也自然容易出现问题。上师也强调过密宗的见解很重要。
所以实修需要深入的闻思并不断增上见解。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悟空性智慧中第一个方法:理论抉择分析,特别是中观共同的五大因和不共应成四大因。这需要学习五部大论的《中观》和《般若》方面的内容(基础是《俱舍》和《因明》)。其中前者涉及相关的论有《入行——智慧品》、《醒梦辩论歌》、《抉择二无我》、《辨答日光论》、《净水如意宝》、《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入中论》、《中观庄严论》、《中观宝鬘论》和《定解宝灯论》等论著。详细的内容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因缘和意乐闻思学习,这里只能大家分享一些关键性的内容。
按照上师讲的《中观庄严论》是见解,《中观四百论》为实修,《入中论》为趋入,慈诚罗珠堪布在《成智青莲花*略释》中说:“要想体会、证悟中观的见解,还是要靠密法的窍诀”,整体上是悟入龙树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最初可以闻思麦彭仁波切的《静心法要》的修法(类似小乘四念住),再以《净水如意宝》的大乘四念住,结合《中观四百论》(前八品世俗谛趋入后八品胜义谛)和《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后 11 卷(奢摩他和毗钵舍那),基础理论还可以参考慈诚罗珠堪布讲的《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最终的见、修、行、果还是参考《定解宝灯论》。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