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第九品补充:《菩提道次第广论》之毗钵舍那

作者:大树 分类: 入行专区 发布于:2017-7-10 16:12 ė684次浏览 60条评论

本周开始学习“深入对境无我”,在《入行论第165-166课共修内容》中,简单介绍了一下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根本目的: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也是“智慧品”的核心内容,更是中观般若的关要,这里给大家补充的是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毗钵舍那”的开头,主要宣说成就“奢摩他”后为什么还要继续修“毗钵舍那”,也就是成就“寂止”后为什么还要修“胜观”,对于我们学习《入行论》来说,让我们清楚学习完“静虑品”后为何学习“智慧品”。清楚我们学习的目的和所学内容的作用,对于我们的学修方向会更加清晰和明确。

以下是正文内容:

如是唯以如前已说正奢摩他,心于一缘,如其所欲安置而住无诸分别,复离沉没,具足明显,又具喜乐胜利差别,不应喜足,应于实义,无倒引发决定胜慧,而更修习毗钵舍那。若不尔者,其三摩地与外道共;唯修习彼,如外道道,终不能断烦恼种子,解脱三有。如修次初篇云:‘如是于所缘境心坚固已,应以智慧而善观察,若能发生智慧光明,乃能永害愚痴种子。若不尔者如诸外道,唯三摩地不能断惑。’如经亦云:‘世人虽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坏我想,其后仍为烦恼恼,如增上行修此定。’此中说言‘虽修三摩地’者,谓如前说具无分别明等差别妙三摩地,虽修习此,然终不能断除我执,故云:‘然彼不能坏我想。’由其我执未能断故,其后仍当生诸烦恼,故云:‘其后仍为烦恼恼。’若尔,由修何等能得解脱耶?即前引经无间又云:‘设若于法观无我’,谓若观察无我之法,能生智慧了无我义。又云:‘既观察已若修习’谓已获得无我见者,若能修习无我正见。又云:‘此因能得涅槃果’谓此因即能得涅槃果。如由修此能得解脱,若修余法能解脱否?又云:‘由诸余因不能静’谓除此外而修余道,若全无此,苦及烦恼不能寂静。此言明显,唯无我慧乃能永断三有根本,修次论中亦引此文破和尚执,故于此义当获定解。外道诸仙亦有定通等德,然由缺乏无我正见,故终不能略越生死。如是前引菩萨藏经亦云:‘未知经说诸真实义,唯三摩地而生喜足,即便于此起增上慢,谓是修习甚深义道,故终不能解脱生死。故我于此密意说云,由从他闻解脱生死。’此是大师自取密意显了宣说,从他闻者谓从他闻解释无我。又此定为破除邪执─谓:外不从善知识所听闻、思惟无我深义,内自能生─故说‘从他闻’等。

总诸佛语,有者直显真实性义,未直显者,亦唯间接令于实性趣向临入。乃至未发真实慧光,不能灭除愚痴黑闇,发则能除,故唯由其心一境性奢摩他者,智不能净亦不能灭愚痴黑闇,故当寻求达真实性无我空义定解智慧。如是思已,定须求慧,如修次中编云:‘其次成就奢摩他已,应当修习毗钵舍那。当如是思─世尊所有一切言教皆是善说,或有现前显示真实,或有间接趣向真实。若知真实,便能永离一切见网,如发光明便除黑闇;唯奢摩他,智不能净亦不能遣诸障黑闇。若以智慧善修真实,即能净智能证真实。唯以智慧正断诸障,是故我当住奢摩他,而以智慧遍求真实,不应唯由奢摩他故,便生喜足。云何真实?谓于胜义一切有事由补特伽罗及法二我空性。’又此真实是诸度中慧度所证,非静虑等所能通达。莫于静虑误为慧度,更须生慧,如解深密经云:‘“《世尊》!菩萨以何等波罗蜜多,取一切法无自性性?”“观自在!以般若波罗蜜多取。”’前引修信大乘经,亦于此义密意说云:‘若诸菩萨不住般若信解大乘,于大乘中随修何行,我终不说能得出离。’

——节选自《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十七卷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