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9 入行论第165-166课共修内容(了知胜义空性修道、人无我)

作者:大树 分类: 入行专区 发布于:2017-7-3 0:07 ė1359次浏览 60条评论

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165课和第166课,继续学习第九品《智慧品》的内容。

智慧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生智慧之方法,即认识智慧之自性、深入对境无我和破除所断实执;二、以智慧所得之事,即平息世间八法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

现在正在学习“生智慧之方法”,分三:一、认识智慧之自性;二、深入对境无我;三、破除所断实执。首先学习“认识智慧之自性”,分二:一、抉择对境二谛;二、修行有境正道。其中“抉择对境二谛”已经圆满。

第 159 课开始学习“认识智慧之自性”的第二部分“修行有境正道”,分二:一、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二、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其中第一个科判分三:一、真实宣说;二、所修道之自性;三、修道之果。

第 160 课首先圆满继续学习“真实宣说”,然后圆满学习第二部分“所修道之自性”,分二:一、一切对境均不成立;二、心不缘一切。

第 161 课圆满学习“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的第三部分内容“修道之果”,分三:一、虽无发心然能成利;二、作者虽灭然有作用;三、虽无心然能生福。

第 162 课开始学习“修行有境正道”的第二部分“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小乘宗认为,现见四谛十六行相的真理,即可断除障碍而获得解脱,并不需要修持诸法无自性的空性。作者分三方面回答:一、以教略说;二、以辩答广说;三、摄共同之义。首先“以教略说”,然后“以辩答广说”分二:一、大乘教典成立佛说;二、修持胜义正道。首先学习“大乘教典成立佛说”,小乘宗说:“我们不承认大乘经典为佛语,你们又何必引用大乘《般若经》的教证呢?”中观宗反问:大乘《般若经》等如果不成立为佛说,你们的《阿含经》、《毗奈耶经》等小乘经典,又怎么成立是佛说呢?然后分两方面驳斥:一、破教之理由;二、破佛说之理由。并圆满第一部分“破教之理由”。

第 163 课继续学习“大乘教典成立佛说”的第二部分“破佛说之理由”,增上慢声闻不承认大乘经典为佛语,他们说:“如果戒定慧三学的教言被编入三藏,那么这些教言才可以承认为佛语。”作者回答说:大乘教典中,其实也完全具足三藏。比如《妙法莲华经》、《华严经》等诠释定学,编入大乘经藏;《梵网经》等诠释戒学,编入大乘律藏;《大智度论》等诠释慧学,编入大乘论藏。因此,大乘教义以超胜的方式包括戒定慧三学,为什么不承认为佛语呢?

小乘行人反驳:“虽然有些大乘教典与小乘三藏相同,但并不能说明大乘教典就是佛语,因为在大乘中,许多教义与小乘三藏不符。”观师以同等理回驳道:你们这种推理不能成立。如果一个道理不符合教义,一切都有过失的话,那么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道理符合教义,为什么不能说一切都没有过失呢?大乘经典中也讲了万法无常,人我的补特伽罗不存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三宝四谛等等,这些与小乘没有什么差别,按你们以一概全的推理,为什么不能成立大乘经藏为佛语?

小乘宗辩驳:“如果《般若经》等大乘经藏是佛所说,那佛陀已将一切教法交付给迦叶尊者,为什么迦叶尊者不了悟这些?他为什么不宣讲空性法门呢?由此推测,大乘肯定不是佛语。”作者回答说:佛陀所宣说的大乘妙法极其深奥、广大,作为小乘阿罗汉的迦叶尊者,虽然是主要的代表人物,但阿罗汉有四种不知因——境不知因、时不知因、细不知因、多不知因,故而难以测度大乘的深广法要。至此,圆满“大乘教成立佛说”。

然后开始学习“以辩答广说”的第二部分“修持胜义正道”,分三:一、未修胜义之过失;二、修胜义之功德;三、摄义。首先学习“未修胜义之过失”第一部分“未断烦恼不得涅槃”,中观宗继续以理证分析:倘若不承认大乘空性,那么佛教所依的比丘阿罗汉,也难以成立。因为如果心有所缘,不管是空性还是有法,都难以住于涅槃,获得阿罗汉果位。

第 164 课继续学习“未修胜义之过失”的第二部分“断烦恼亦不得涅槃”,小乘宗说:“虽然阿罗汉未证悟大乘空性,但通过修行诸蕴无常等人无我,通达十六行相中的空与无我二相,也能断除烦恼,脱离痛苦,不必修持大乘的二十种或十六种空性。因此,获得阿罗汉果就可以了。”
中观宗反问:既然如此,那么断除烦恼障,就应该是最究竟的解脱了。如果说阿罗汉果位至高无上,那他岂不是通达了一切万法,灭除了一切障碍?
小乘宗不得不承认:“是啊,阿罗汉断除了一切烦恼,当然是三界中最高的境界。”
中观宗进一步驳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阿罗汉虽然没有转生于三界的烦恼,但由于前世的业力没消尽,他们在证果后还要感受宿业报应,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

可是傲慢声闻对阿罗汉已证究竟解脱,另有一套说辞:“虽然阿罗汉有受业现象,显现上也有痛苦,但因为他们已远离了近取爱,没有十二缘起中的爱取支或俱生我执,故而决定不会转生后世,不可能辗转不停地在轮回中流转生死,这难道不是究竟解脱吗?”
中观宗驳斥:阿罗汉虽已断尽无明我执所生的爱取(轮回之因),但相续中仍有非染污爱的存在。非染污爱属于一种无明愚痴,遇到对境时有苦乐感受,有感受则会产生爱执,由于阿罗汉有受的缘故,必定仍住于爱执之中,又怎能说是已得究竟寂灭呢?

最后学习“未修胜义之过失”的第三部分“心灭亦再现”,若远离了大乘空性,则不能息灭四边八戏,心识定有所缘,无法彻证法无我,其境界并非究竟无缘寂灭。若没有远离一切戏论的大乘空性,心识虽然暂时灭尽,但不管是八识聚、六识聚,都安住在阿赖耶当中,就像是无想定的天人,通过禅定力将粗大心念暂时压伏了,可是长劫之后因缘聚合时,心识仍会生起来。至此,圆满“修持胜义正道”的第一部分“未修胜义之过失”。

第 165 课学习第二部分“修胜义之功德”,首先是“承办二利”,有实宗发出疑问:“如果证悟了空性,一切都空了,就像声闻入灭一样,那么菩萨不应住于轮回救度众生,也不应精勤于修习大乘道果,这样一来,对自己和他人有什么利益呢?”作者回答说:证悟了空性以后,不但不会有这种过失,反而对自己、对他人、对天下无边的众生有无穷利益。因为大乘菩萨通过精进修持,证悟空性之后,能够看破一切,远离贪惧二边,对轮回中的色声香味、五欲六尘,不会像凡夫俗子那样贪执,也不会像声闻缘觉那样恐惧。菩萨依靠大智慧和大悲心,虽住于三界以各种形象利益众生,却不会像声闻一样堕入寂灭边,中断了利他的相续;也不会像世间人一样堕入有边,沉溺在轮回的惑网中,不能自拔。

最后是“断除二障”,空性不仅可以成办二利,还能对治成佛路上最大的障碍——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两大障碍如同黑暗,般若空慧如同阳光,黑暗唯一要靠日光来遣除,而对治二障的唯一武器,即是般若空慧。凡是想成佛解脱的人,一定要修持空性。至此,圆满“修持胜义正道”的第二部分“修胜义之功德”。

然后学习第三部分“摄义”,综上所述,我们已经讲了证悟空性的功德、没有证悟空性的过患,现在可得出一个结论:空性是一切佛法的精华,破斥空性是不合理的。我们不应该因无知而妄加怀疑,或者因朋友和“善知识”的见解不如法,就对它生起邪见、大肆驳斥。空性虽然是万法真理,然而在修习的时候,必须依止正确的方法,若不能做到如理修习,《中观根本慧论》里说过:“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至此,圆满““以辩答广说”中第二部分“

最后学习第三部分“共同摄义”,对人的执著、财物的执著、感情的执著,不管是什么样的执著,都能产生极大的痛苦。痛苦,是谁都不愿接受的,害怕它是合情合理,但空性能息灭一切痛苦,为什么对它也害怕呢?至此,圆满“修行有境正道”中“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也圆满了“生起智慧之方法”的第一大部分“认识智慧之自性”的所有内容。

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gif

如果条理还不清楚的师兄,可以参考一下上面的科判。

第 166 课开始学习第二大部分“深入对境无我”,分二:一、深入人无我;二、深入法无我。首先学习“深入人无我”,无论是俱生我、遍计我,我若有少许存在,对外境的违缘生畏惧也是理所当然,但以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来剖析,所谓的我一丝一毫也不存在,那么生畏惧者到底是谁呢

然后分三部分广说:一、分析蕴而总破;二、别破所许之我;三、遣除无我之争论。首先“分析蕴而总破”,此处的抉择方式,有些讲义中说是先剖析“我所”不是我——头发不是我、指甲不是我、血肉不是我,从而得出结论:“我”不存在。《现观庄严论》中也说,萨迦耶见的所缘,即是我的指甲、我的身体、我的头发等我所,如果我所不是我,对我的执著会一并消除,就如同没有章,便不可能有印,二者是互相观待的。从字面上看,这几颂很好懂,幼儿园的孩子也会明白,但其中的重大意义,没有闻思修行过的人是不会了解的。所以在分析的过程中,希望道友们认真思维。

如《入行论第九品补充:“认识智慧之自性”科判梳理》中所说,“认识智慧之自性”是从“抉择‘对境’二谛”和“修行‘有境’正道”两方面分别遣除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疑问,让我们从道理上形成了‘世俗如梦如幻’和‘胜义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的定解。其目的是首先通过‘遣除世俗之争论’来建立‘外境’无实、如梦如幻的合理性,其次通过‘遣除胜义之争论’破除了‘唯识’认为‘心’实有的观点,从而建立‘有境’无实、离戏大空的合理性,再通过‘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从‘修空性’的角度建立‘基’、‘道’和‘果’的合理性,最后‘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建立‘修空性’必要性,即抉择想要成佛的唯一道路就是‘修习空性’。以上通过四个方面树立修习空性的定解和信心,为后一个大科判“深入对境无我”,即修习‘人无我’和‘法无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第 166 课我们开始了“深入对境无我”的学习,又分为“人无我”和“法无我”,目的是分别破除我们解脱和成佛的两大障碍:烦恼障和所知障。首先要明确的是“烦恼障”和“所知障”含摄一切障碍,如《辨中边论颂》云:“已说诸烦恼,及诸所知障,许此二尽故,一切障解脱。”,然后要知道究竟什么是“烦恼障”和什么是“所知障”,《宝性论》云:“三轮之分别,许为所知障,悭吝等分别,许为烦恼障。”施者、受者、施等三轮的分别,承许为所知障;六度的违品——悭吝、毁戒等分别,承许为烦恼障。二者都是对于有境心安立的。最后掌握到底如何障碍,二障的作用有障碍道与果两方面。障碍道即是:以烦恼障障碍清净波罗蜜多,例如心中有嗔恚杂染,则障碍安忍波罗蜜多,令其不得清净;以所知障障碍圆满波罗蜜多,即行持波罗蜜多时有三轮分别,致使波罗蜜多不能圆满。就障果而言,烦恼障主要障碍解脱生死,所知障主要障碍一切种智。如《小乘俱舍论》云:“主要障碍获得暂时解脱的同类恶心,都是烦恼障。”《大乘俱舍论》云:“障碍获得一切种智究竟解脱的同类执著习气,皆为所知障。”出世间的果总的分为解脱和成佛两种。烦恼障主要障碍解脱,即障碍脱离分段生死。所知障障碍成佛,即障碍现前一切种智。简单来说,“人无我”主要破除我们的“烦恼障”让我们从轮回中得到解脱,“法无我”主要破除我们的“所知障”让我们最终成就佛果。这也就是我们学修“深入对境无我”的根本目的。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