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9 入行论第155-156课共修内容(遣除世俗、胜义争论)

作者:大树 分类: 入行专区 发布于:2017-4-3 23:57 ė920次浏览 60条评论

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155课和第156课,开始学习第九品《智慧品》的内容。

智慧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生智慧之方法,即认识智慧之自性、深入对境无我和破除所断实执;二、以智慧所得之事,即平息世间八法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

第 153 课首先“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然后开始学习“生智慧之方法”,分三:一、认识智慧之自性;二、深入对境无我;三、破除所断实执。

首先学习“认识智慧之自性”,分二:一、抉择对境二谛;二、修行有境正道。其中“抉择对境二谛”又分二:一、安立二谛之自性;二、遣除争论。

本课开始认识“安立二谛之自性”,分三:一、分类;二、本体;三、能量彼之慧差别。

首先学习二谛的“分类”:假象的世俗谛、真相的胜义谛,即是我们所承许的二谛。然后认识二谛的“本体”:胜义谛并不是分别心的对境,心的对境全部是世俗谛。最后了知“能量彼之慧差别”,分三:一、补特伽罗之分类;二、妨害之次第;三、能害之理。

首先学习“补特伽罗之分类”,认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瑜伽士,一种是世间平凡士。再学习“妨害之次第”,平凡士与瑜伽士之间的观点有何差别呢?瑜伽士能遮破平凡士的观点,而瑜伽士当中,又以通达空性智慧的差别,上上者能超胜下下者 。最后学习“能害之理”,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我眼睛看到的柱子、耳朵听到的声音,确确实实是存在的,为什么说它是虚妄的?你们中观宗如何建立自己的观点?”答曰:以你我二者共同承认的比喻即可成立。
至此圆满“安立二谛之自性”,然后开始“遣除争论”,分二:一、遣除世俗之诤论;二、遣除胜义之诤论。

首先“遣除世俗之诤论”,分五:一、遣除不行道之诤辩;二、遣除于境无诤之辩;三、遣除以量有害之诤;四、遣除与教相违之诤;五、遣除太过。

第一部分“遣除不行道之诤辨”,有些人说:“假设一切法均无实有、如幻如梦,那求菩提、得佛果就没有用了,也不必为菩提而行持善法、放生、念观音心咒、转经轮了。”驳斥:从轮回到涅槃之间万法,虽然在胜义中现而无自性,如梦幻一般,但在未经观察的世俗中却是存在的。故为获得佛果而积累资粮,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 154 课继续学习“遣除争论”,第二部分“遣除于境不诤之辩”,他们提出这样的质疑:“你们说万法是空性的,但其实也承认诸法的显现。既然诸法的显现在你我面前都存在,那我们还争论什么呢?”作者回答道:“虽然同样是显现,但平凡世间者见到柱子、瓶子等法就执为实有存在。而瑜伽士却了知一切法虽然显现,却犹如水泡般不实,不会对此产生执著。因此,瑜伽士与世间平凡者之间便产生了争议。”

第三部分“遣除以量有害之诤”,对方继续反驳:“实有法不存在是不合理的。外境的色声香味触,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能现量感受到,它是实实在在的,与你们说‘诸法是虚妄的’完全相违。”作者回辩道:实际上并不相违。色声香味等形形色色万法的现量成立,只不过是人们的共同说法而已,但这种说法“非智量”,在正量面前并不真实,真正的现量是得不到的。

第四部分“遣除与教相违之诤”,对方又问:“如果说一切无有自性,那佛陀在《无常经》中说万法皆为无常,是刹那性的,这该如何理解?”驳斥:佛陀虽在初转法轮时讲了四法印,揭示诸行无常的道理,这是针对不同根基、意乐、界性的众生宣说的,是不了义的。

对方接下来又问:“若按你们的说法,无常在胜义中不存在,难道它是世俗法吗?这显然与事实相违。而且佛陀在圣教中说‘见无常即见真如’,并没有说这是世俗谛。这样一来,无常既非胜义谛,又非世俗谛,岂不是变成第三品物体了?”
作者对此回答说:没有这种过失。尽管凡夫人看不到刹那的无常迁变,但看不到不一定就不是世俗。具迷乱因的凡夫人虽然看不到刹那,但远离二取的瑜伽士完全能照见这一切,在他们的境界中,诸法的刹那迁变了了分明。因为瑜伽现量不是胜义谛,而是世俗谛,所以无常不属二谛的过失是没有的。

第 155 课继续学习“遣除争论”第五部分“遣除太过”,分四:一、破除不得福德之诤;二、破除不能结生之诤;三、破除无有善恶之诤;四、破除奉行无义之诤。

首先学习第一个太过“破除不得福德之诤”,对方站在万法实有的立场上说:“你们中观宗认为万法没有自性,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世俗的显现如梦、如幻、如阳焰、如水月,这样的话,那佛陀也成虚妄的了,供养佛陀就不会获得功德了。”作者回答说:没有这种过失。虽然万法没有真实的自性,世俗谛中有明明清清的显现,但胜义谛中离一切戏论,从本体、因缘、果上进行剖析,没有一个成实不坏的法。供养者的我、所供养的供品、供养的时间、所供的对境佛陀,这些全部是幻化的,最后获得的也是幻化的果位、幻化的福德、幻化的资粮。佛陀在《幻师善贤请问经》中说:“我即清净幻,无为之法身。”《不退转轮经》中也说:“一切法如幻,菩提亦如幻。”

第二个太过“破除不能结生之诤”,若问:你们中观宗认为一切法如梦如幻,现而不实,那众生死后又怎么能再生呢?回答:只要因缘聚合,纵然是虚幻,也会不断地投生。对方又问:“一切虽然是幻化,但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做梦的时间就很短,幻化也是刹那间,而我们众生从无始以来直至成佛,时间是那么的漫长,因此二者不可能相同。众生存在的时间特别长,所以应该是实有的。”驳斥:“怎么能仅仅以相续长久,将有情执为实有呢?如果时间长一点就是实有,那有两个幻化的物体,一个是三天,一个是八天,八天的幻化是不是就成实有了?或者说,一个婴儿刚生下就死了,而《霍元甲》的连续剧持续放了八天还没有完,这样的话,婴儿是不是就成幻化了?”

第三个太过“破除无有善恶之诤”,对方又发难道:若像你们中观宗所声称,万法都是空性的,如幻化一般,那么杀幻化人并不会犯杀人罪。比如电视里两个人打架,结果一个被打死了,但凶手不会犯罪的。作者回答说:二者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幻人没有感受苦乐的心识,不能成为真实的杀施对境,所以用刀子杀一个电视上的仇人,并不会有杀人的过失。而世间上的人,虽如幻化,但若把他作为对境来杀害,他的命根会被断除,再加上他会感受无量痛苦,因此我会犯杀生罪。相反,对乞丐布施的话,他会生起欢喜心,接受我的食品,所以我能积累福德。

对方又问:“既然众生有心,而幻人无心,这不正是关键所在吗?众生有心,肯定是实有的,怎么会如同幻人一样虚假不实呢?”作者回答说:有心无心只是因缘不同而已,有心并不等于就是实有。众生与幻人的有心、无心,只是因缘不同,不能以此判定二者有真假差别。世间上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事物,以各自不同的因缘产生,一个因不可能产生一切果。

第 156 课学习第四个太过“破除奉行无义之诤”,有实宗说:你们中观宗认为众生在胜义中自性清净,名言中现而无自性,这样一来,岂不是成了轮涅同体?如果胜义与名言同体,众生在胜义中是清净的佛陀,名言中仍有生死流转,那么佛陀也要流转轮回了。作者回答说:众生的本性虽是佛陀,但未以空性智慧断绝诸缘——业、烦恼、萨迦耶见,则会不断地在轮回中流转。且不说轮回诸法,纵然是幻化师变出来的幻境幻物,只要咒语、石子、木块等因缘不散,这类幻现也绝不会自动消失。假如以智慧断掉一切烦恼,犹如种子烧焦不会发芽一样,再也不会产生轮回了。文殊菩萨、观音菩萨不可能依靠业力转生轮回,目犍连、舍利子断了烦恼的根本,也不会转生到轮回中来,那么具有一切功德、以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三世诸佛,就更不可能转生了。至此已经圆满了“遣除世俗之争论”。

然后开始学习“遣除胜义之争论”,分二:一、破除若无迷识则无执著之过失;二、破除若迷基不成则无轮回之过失。首先破除第一个无迷识则无执著过失,即唯识宗为主的观点认为胜义中一定要有一个实有的“识”存在,他们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万法由心造,外境没有一个能经得起观察,而心识是存在的,就像梦中的大象、山河并不存在,但执著它的心识存在一样。因此他们对中观宗发难:“你们认为一切法如幻如梦,但若不承认迷乱的心识,那么谁知道一切法如幻如梦?是石女的儿子,还是龟毛、兔角 ?所以,必须要承认心识的存在。”

作者分三方面回答:一、同等辩论;二、遮破辩答;三、结合时义。

第一方面,以同等理来观察时,中观宗说:“你们唯识宗不承认外境,只承认一个心识。但如果没有外境,仅仅一个心识到底能执著什么呢?”

第二方面“遮破辩答”分二:一、遮破承许显现为心;二、遮破境心非二之有实。首先破除显现为心,即针对中观宗发出的太过,真相唯识宗补救说:“我们并非完全认为无境,而是承许心所缘的外境不是实有,柱子、瓶子等东西皆是心的显现,与心的本体无二无别。就像在做梦时,尽管有大象的显现,但这归根结底就是自己的心识,除此之外并没有大象。因此,心识应该是存在的。”此处作者又分三个角度破除:一、破除妨害胜义自证;二、无有根据;三、破除妨害遮破。

首先从胜义自证的角度破除,针对真相唯识宗的答辩,中观宗反问:如果你们认为外境不实,一切都是心的幻现;而心是实有的、不可分割的,它既是能取,又是所取,这是不合理的。因为外境若是心,心见外境就成了自心见自心。而且,能取与所取本来各自分开,唯识宗如此承许的话,心是实有一体,又是分开的能所二取,这该怎么成立呢? 三界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讲过,自心不能知自心,《楞伽经》云:“犹如剑自刃,不能斩自锋,指不触自尖,心不见自心。”剑锋不能斩断自己,指尖不能接触自己,同样,心也不能见到自己。

以上经过多次辩论来遣除我们的疑问,第一次学习的师兄可能会有点晕,所以简单梳理一下,大家最好能够记住关键科判所讲的内容和作用。首先要明确我们学习“智慧品”的目的:认识法界实相,即科判“认识智慧之自性”。而佛陀又通过“世俗”和“胜义”二谛为众生说法,所以我们首先需要认识二谛,即科判“抉择对境二谛”,一定要记住:世俗如梦如幻、胜义无离四边八戏。作为末法时代的众生,信心微劣且烦恼深重,认识二谛的同时必定产生怀疑,所以寂天菩萨又分别遣除对于二谛的疑问,即科判“遣除世俗之争论”和“遣除胜义之争论”。

“抉择对境二谛”这部分大家掌握两个关键点:一、对于二谛的本体、分类、作用、如何趋入、遗除疑问等等要有深入一点的了解,而本品讲的相对简单,所以再次推荐闻思一下《入二谛论》;二、关于遗除二谛的疑问,大多涉及的是“唯识”的内容,需要注意“遣除世俗之争论”部分是通过“唯识”建立如梦如幻,而“遣除胜义之争论”部分是通过“中观”破除“随理唯识”关于“依他起识”在“胜义”实有的观点。简单来说,一个是“建立”、一个是“破除”。如果对于什么随理唯识、随教唯识,相实唯识、假相唯识、无相唯识等分辨不清,大家只需要记住“唯识”的核心即“万法唯心,法相唯识”,后面也会补充一些相关的内容。另外,有精力的师兄建议看一下弥勒菩萨的《辨中边论》和上师的《中观庄严论解说》。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