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第九品补充:如何理解“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

作者:大树 分类: 入行专区 发布于:2017-3-27 23:25 ė1553次浏览 60条评论

《入行论——智慧品》第一个颂词,寂天菩萨开篇即说“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上师在讲记中说:第 153 课首先“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等前五支,皆是佛陀为了让我们生起智慧而宣说的。它们是生起智慧的助缘,智慧如果没有这些因,是很难生起来的。或者说智慧度是根本,前五度是它的支分。上面所讲的“一切支”,全部是为了生起证悟诸法无实的空性智慧。

如前面从《入行论》第一课的时候开始,一直和大家强调的,《入行论》的每一品、乃至每一课之间都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本论(《入行论》)是按照六度的方式来教授我们如何发起世俗和胜义二种菩提心,如弥勒菩萨在《大乘经庄严论》所说的,六度以前前为因、后后为果。下面从全论整体的角度简要分享一下我是如何理解“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的。

早在学习《离幸福很近》的“三殊胜”一课中,上师讲解了前行发心、正行无缘、后行回向的内容,本论也是以三殊胜的方式圆满六度的内容(《前行》也是如此,请参考《《前行广释》课程内容概要(前言)》)。

一、其中的前行发心,即是发菩提心。阿底峡尊者也说过,外道与内道以皈依来区分,内道大乘和小乘以发菩提心来区分。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中也说“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小乘的出离心不以菩提心摄持,则不是成佛之因。上师在《三主要道论简释》(收集在《注疏汇集》中)也提到过难陀尊者发心的公案,可见正行之前如何发心非常关键,所以寂天菩萨利用前三品的内容教授我们如何得到菩提心,即“菩提心妙宝,未生者当生”,其中的前行“为利他而发心”中主要讲了“布施”,如颂词“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二、正行可以分为两部分“已生勿退失”和“辗转益增长”。第一部分包括“不放逸”、“正知正念”和“安忍”,其中前者属于第二度“持戒”,后者则属于“安忍”。第二部分包括“精进”、“静虑”和“智慧”,分别属于六度中的后三度。

从三殊胜的角度理解“正行无缘”,则需要第九品智慧品的颂词“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其中的“无缘”即是不缘有、不缘无、无境、无心、心境一如、心境无二、现空无二、明空无二、乐空无二,乃至远离前面提到的词句戏论、分别妄念,一切住于大平等大清净的境界,即是无余涅槃。那么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则需要第八品静虑品的颂词“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如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提到“大小二乘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所以要达到涅槃必须修持“止观”,因为它能灭除一切烦恼,而修持次第则是先修“寂止”再修“胜观”,而修“寂止”先断除贪心。其实最根本还是要断除“散乱”,无论是座上昏沉和掉举还是座下六根外散于六尘(散乱分为外散乱和内散乱。所谓的外散乱,指世间各种琐事,比如喜欢看电视、看电影。所谓的内散乱,指妄念分别始终干扰你行持善法,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解没办法生起来,实修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恶劣的分别念或胡思乱想,心一直不能安定),对治散乱则需要“正知正念”,具体的理论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部分,“正知正念”则需要“不放逸”,“不放逸”总结为一个词即是“谨慎”,谨小慎微。而“不放逸”在《大乘百法名门论》的法相为“精进”、“无贪无嗔无痴”为体,也就是需要“精进”和“智慧”。而“精进”则以“信心”为根,如第七品讲到四种助缘的前两个“信解”和“自信”,所以《离幸福很近》的“入大乘部分”上师讲过《信心是最好的财富》。另外,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鬘论》是提到获得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因即是“信心”与“智慧”,因为“具信故依法,具慧故知真, 此二主为慧,前行即信心”,如是理解。

而从戒定慧三学的角度来说,“慧”由“定”生,“定”则由“戒”生,所以“不放逸”和“正知正念”其实都是为了“静虑”品而设。从而达到以“戒”生“定”,以“定”生“慧”,“慧”圆满则“戒”圆满。

而“安忍”则包括三方面:于自己“安受苦忍”、于他人“耐怨害忍”、于空性智慧“无生法忍”,所以不论修世俗菩提心、还是胜义菩提心,均离不开“安忍”,另外它可以避免我们千劫所做的功德毁于一旦,如颂词“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最后“精进”则“若无风不动,无勤福不生”,即遍于其他五度。如月称论师《入中论》云 “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如是理解。

三、后行回向则是第十品的内容。

最后总结一下,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中又说“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也就是说出离心和菩提心都不能断除轮回的根本,只有空性智慧才能帮助我们成办暂时的安乐和究竟的佛果,所以我们应当精进修持缘起性空之法。所以,寂天菩萨继续说“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如何修持呢?也就是后面的颂词了。另外,关于实修的部分,世俗部分可以参考《菩提道次第广论》前 13 品,胜义部分参考后 11 品。

以上从前前为因,后后为果的角度简要介绍了一下第九品和前八品的关系,其实学过《前行》的师兄都知道,六度中的每一度都圆满俱足其他五度,所以初次学习当以次第学修,圆满第九品般若后则于每一度的修学中圆满六度。如是具足六度圆满之每一度才能称为波罗密多。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