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3 入行论第157-158课共修内容(遣除胜义争论)
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157课和第158课,继续学习第九品《智慧品》的内容。
智慧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生智慧之方法,即认识智慧之自性、深入对境无我和破除所断实执;二、以智慧所得之事,即平息世间八法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
现在正在学习“生智慧之方法”,分三:一、认识智慧之自性;二、深入对境无我;三、破除所断实执。首先学习“认识智慧之自性”,分二:一、抉择对境二谛;二、修行有境正道。其中“抉择对境二谛”又分二:一、安立二谛之自性;二、遣除争论。
第 153 课圆满“安立二谛之自性”,然后开始“遣除争论”,分二:一、遣除世俗之诤论;二、遣除胜义之诤论。首先“遣除世俗之诤论”,分五:一、遣除不行道之诤辩;二、遣除于境无诤之辩;三、遣除以量有害之诤;四、遣除与教相违之诤;五、遣除太过。通过第 154 课学习“遣除争论”前四部分。
第 155 课继续学习“遣除争论”第五部分“遣除太过”,分四:一、破除不得福德之诤;二、破除不能结生之诤;三、破除无有善恶之诤;四、破除奉行无义之诤。
首先学习第一个太过“破除不得福德之诤”,对方站在万法实有的立场上说:“你们中观宗认为万法没有自性,世俗的显现如梦如幻,那佛陀也成虚妄的了,供养佛陀就不会获得功德了。”作者回答说:没有这种过失。供养者的我、所供养的供品、供养的时间、所供的对境佛陀,这些全部是幻化的,最后获得的也是幻化的果位、幻化的福德、幻化的资粮。
第二个太过“破除不能结生之诤”,若问:你们中观宗认为一切法如梦如幻,现而不实,那众生死后又怎么能再生呢?回答:只要因缘聚合,纵然是虚幻,也会不断地投生。对方又问:“一切虽然是幻化,但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做梦的时间就很短,幻化也是刹那间,而我们众生从无始以来直至成佛,时间是那么的漫长,因此二者不可能相同。众生存在的时间特别长,所以应该是实有的。”驳斥:“怎么能仅仅以相续长久,将有情执为实有呢?如果时间长一点就是实有,那有两个幻化的物体,一个是三天,一个是八天,八天的幻化是不是就成实有了?”
第三个太过“破除无有善恶之诤”,对方又发难道:若像你们中观宗所声称,万法都是空性的,如幻化一般,那么杀幻化人并不会犯杀人罪。作者回答说:二者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幻人没有感受苦乐的心识,不能成为真实的杀施对境。而世间上的人,虽如幻化,但若把他作为对境来杀害,他的命根会被断除,再加上他会感受无量痛苦,因此我会犯杀生罪。相反,对乞丐布施的话,他会生起欢喜心,接受我的食品,所以我能积累福德。
对方又问:“既然众生有心,而幻人无心,这不正是关键所在吗?众生有心,肯定是实有的,怎么会如同幻人一样虚假不实呢?”作者回答说:有心无心只是因缘不同而已,有心并不等于就是实有。众生与幻人的有心、无心,只是因缘不同,不能以此判定二者有真假差别。世间上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事物,以各自不同的因缘产生,一个因不可能产生一切果。
第 156 课学习第四个太过“破除奉行无义之诤”,有实宗说:你们中观宗认为众生在胜义中自性清净,名言中现而无自性,这样一来,岂不是成了轮涅同体?如果胜义与名言同体,众生在胜义中是清净的佛陀,名言中仍有生死流转,那么佛陀也要流转轮回了。作者回答说:众生的本性虽是佛陀,但未以空性智慧断绝诸缘——业、烦恼、萨迦耶见,则会不断地在轮回中流转。假如以智慧断掉一切烦恼,犹如种子烧焦不会发芽一样,再也不会产生轮回了。至此已经圆满了“遣除世俗之争论”。以上内容建议学习一下《入行论第九品补充:《醒梦辩论歌》》。
然后开始学习“遣除胜义之争论”,分二:一、破除若无迷识则无执著之过失;二、破除若迷基不成则无轮回之过失。首先破除第一个无迷识则无执著过失,即唯识宗为主的观点认为胜义中一定要有一个实有的“识”存在,他们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万法由心造,外境没有一个能经得起观察,而心识是存在的,就像梦中的大象、山河并不存在,但执著它的心识存在一样。因此他们对中观宗发难:“你们认为一切法如幻如梦,但若不承认迷乱的心识,那么谁知道一切法如幻如梦?是石女的儿子,还是龟毛、兔角 ?所以,必须要承认心识的存在。”
作者分三方面回答:一、同等辩论;二、遮破辩答;三、结合时义。
第一方面,以同等理来观察时,中观宗说:“你们唯识宗不承认外境,只承认一个心识。但如果没有外境,仅仅一个心识到底能执著什么呢?”
第二方面“遮破辩答”分二:一、遮破承许显现为心;二、遮破境心非二之有实。首先“遮破承许显现为心”,即针对中观宗发出的太过,真相唯识宗补救说:“我们并非完全认为无境,而是承许心所缘的外境不是实有,柱子、瓶子等东西皆是心的显现,与心的本体无二无别。”此处作者又分三个角度破除:一、破除妨害胜义自证;二、无有根据;三、破除妨害遮破。
首先“破除妨害胜义自证”,针对真相唯识宗的答辩,中观宗反问:外境若是心,心见外境就成了自心见自心。三界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讲过,自心不能知自心,《楞伽经》云:“犹如剑自刃,不能斩自锋,指不触自尖,心不见自心。”剑锋不能斩断自己,指尖不能接触自己,同样,心也不能见到自己。
第 157 课继续“破除妨害胜义自证”,分别从“比喻”和“意义”两方面来遮破。
首先“破灯火之比喻”,唯识宗的第一个比喻:犹如灯火既能遣除黑暗,又能照亮自己,心识同样也能了知他法(他证)和了知自己(自证)。中观宗驳斥:比喻不成立。因为灯火本身并不是自己所照的对象。你们说灯火既是能明,又是所明,但所明是要遣除黑暗的,而灯火上本来就没有黑暗遮蔽。
然后“破蓝色之比喻”,唯识宗又举出一个比喻遮破中观宗。他们说万法的本体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尽管有些法不能对自己起作用,但有些法却可以。比如水晶的蓝色必须依他缘才能映现,但蓝宝石、蓝琉璃的蓝色却是本具的,并不需要依靠他缘。同样,识也有依靠他缘、不依他缘两种。作者是这样回答的:你们说琉璃的蓝色自性成立,不观待外缘,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它也是由一定因缘聚合而成,与水晶的蓝色无有本质的区别。
最后宣说“意义不相同”,假设灯火可以照亮自己,这并非是灯火自身了知的,而是灯火以外的有情心识了知的,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那么,心自己了知自己,是由哪个心识知道的呢?至此,圆满“遮破承许显现为心”的第一部分“破除妨害胜义自证”。
然后开始第二部分“无有根据”,无论通过比喻还是意义来观察,胜义中都不可能存在唯识宗所许的实有心识。既然实有心识不成立,那么争论它是明或者不明,就像讨论石女的女儿身姿是否娇媚一样,没有任何实义。
第 158 课继续学习“无有根据”,真相唯识宗说:假如没有自证的话,心识怎么能忆念过去的事情呢?比如我刚才看见一匹蓝布,过一段时间后,我还是能回忆起它的样子,它的形象在脑海中清清楚楚、历历在现,这说明自证应该是存在的。中观宗答言:即使实有的自证不存在,其实也不会有不能回忆的过失。回忆并不是由自证单独认知的,心与境相连,心识忆念,并非脱离外境而单独起现,而是外境与过去的事情相关,一旦心识感受这个外境,便能回忆起过去的事情。就像冬天被毒鼠咬伤时,自己并不知中毒,直到春雷响时毒发,伤口开始流脓,身体开始生病,才回想起被咬时所中的毒。
然后学习第三部分“破除妨害遮破”,唯识宗又寻求另外的依据,妄图建立自心见自心的观点。他们说:小乘有一种修法,即观想别人的心跟自己的心一样、别人的身体与自己的身体无别,久而久之,一旦具有禅定等持,便可开发他心通,了知他人在想什么。中观宗回答道:那也不一定。世间万物有各自的因缘,有时能见到远物,却不能见到近物。比如古代有一种药,只要敷在眼睛上,就能见到几百由旬外的地下宝藏,但近在眼睛上的药,此人却一点也看不见。唯识宗提出质疑:假设自证不存在,自己不能了知自己,那么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心里了知的一切名言诸法,会不会全部不成立了呢?中观宗说:我们所破的自证,在胜义中不存在,但名言中是存在的。现量的见、闻也好,比量的觉、知也罢,它们在名言中的显现分,并不是我们破除的对象。我们破的是妄执这些为实有的分别念,它才是今生来世痛苦的根源。不论是唯识宗、禅宗、净土宗,谁认为实有的东西存在,谁就是我们遮破的对象。至此,圆满“遮破承许显现为心”。
然后学习“遮破境心非二之有实”,假相唯识宗说:“幻境非心外”,幻化般的山河大地、瓶子柱子、人事万物等,并非是心以外的法,这些外境不是以成实的方式存在。“亦非全无异”,外境也不是与心完全相同,因为心不可分割,而外境有各种形象、颜色、分类,如果心与外境一样,心就会有很多了。他们认为外境就像眼翳者前的毛发,是以暂时的迷乱因所显现的幻象。中观宗破析:“若实怎非异,非异则非实。”若许心识实有,而外境非实有,那么外境与心怎么不是他体呢?若许心境“非异”,二者无别,则心也应该像外境一样现而不实了。至此,圆满“破除若无迷识则无执著之过失”的第二部分“遮破辩答”。
上一次共修内容建议全面的了知二谛,本次内容主要在“遣除胜义之争论”,即在“胜义”中破除“唯识”关于“心”实有的观点,于“名言”中假立的“心”并未破除,也没有必要破除。大家要记住“中观”与“唯识”观点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胜义”当中是否存在“自证”,全知麦彭仁波切认为“名言”中假立的“自证”非常合理,而“胜义”中绝对不承认实有,除此之外,“唯识”的其他观点在抉择“世俗”时则非常合理,所以五论大论中的“因明”也是通过“真相唯识”的观点来解释的。而抉择“胜义”则必须用“中观”应成派的理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另外自宗大圆满法的角度而言,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说:“探寻本来清净义,必需究竟应成见。由从离戏方面言,说此二者无差别”,也就是说从远离一切戏论的角度来说,应成派的见解和大圆满本来清净的意义是没有差别的。当然,无论何种理论、如何抉择,大家都要了知最关键的目的是为了断除执著而获得解脱,如颂词“见闻与觉知,于此不遮除。此处所遮者,苦因执谛实”。总的来说,抉择“世俗”是用“真相唯识”的观点,抉择“胜义”是用“中观应成”的观点,这也是“抉择对境二谛”的最核心的内容。
另外,总结一下前面和大家分享的“中观”的五个方面:
一、“基础”:前五度(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或者世俗菩提心;
二、“关要”:了知二谛,掌握二理(世俗理和胜义理);
三、“次第”:先“俱舍”再“因明”后“中观”,其中“中观”又分为“单空”、“现空双运”、“离戏”和“等持”;
四、“窍诀”:“中观共同的五大因”(从因的角度金刚屑因,从果的角度有无生因,从本体的角度离一多因,从因、果二者的角度四边生因,从因、果、本体三者的角度大缘起因)和应成派“不共的四大因”(汇集相违,根据相同,能立等同所立,他称三相推理);
五、“目标”:达到二谛无别、证悟空性或者认识心的本性等最究竟的解脱。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