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1 入行论第161-162课共修内容(了知世俗如幻、了知胜义空性修道)
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161课和第162课,继续学习第九品《智慧品》的内容。
智慧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生智慧之方法,即认识智慧之自性、深入对境无我和破除所断实执;二、以智慧所得之事,即平息世间八法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
现在正在学习“生智慧之方法”,分三:一、认识智慧之自性;二、深入对境无我;三、破除所断实执。首先学习“认识智慧之自性”,分二:一、抉择对境二谛;二、修行有境正道。其中“抉择对境二谛”又分二:一、安立二谛之自性;二、遣除争论。
第 153 课圆满“安立二谛之自性”,然后开始“遣除争论”,分二:一、遣除世俗之诤论;二、遣除胜义之诤论。首先“遣除世俗之诤论”,分五:一、遣除不行道之诤辩;二、遣除于境无诤之辩;三、遣除以量有害之诤;四、遣除与教相违之诤;五、遣除太过。通过第 154 课学习“遣除争论”前四部分。
第 155 课继续学习“遣除争论”第五部分“遣除太过”,分四:一、破除不得福德之诤;二、破除不能结生之诤;三、破除无有善恶之诤;四、破除奉行无义之诤。
第 156 课学习第四个太过“破除奉行无义之诤”,至此已经圆满了“遣除世俗之争论”。
然后开始学习“遣除胜义之争论”,分二:一、破除若无迷识则无执著之过失;二、破除若迷基不成则无轮回之过失。首先破除第一个无迷识则无执著过失,分三方面回答:一、同等辩论;二、遮破辩答;三、结合时义。
第一方面,以同等理来观察时,中观宗说:“你们唯识宗不承认外境,只承认一个心识。但如果没有外境,仅仅一个心识到底能执著什么呢?”
第二方面“遮破辩答”分二:一、遮破承许显现为心;二、遮破境心非二之有实。首先“遮破承许显现为心”,又分三个角度破除:一、破除妨害胜义自证;二、无有根据;三、破除妨害遮破。
第 157 课继续“破除妨害胜义自证”,分别从“比喻”和“意义”两方面来遮破。
第 158 课继续学习“无有根据”,然后学习第三部分“破除妨害遮破”,圆满“遮破承许显现为心”。然后学习“遮破境心非二之有实”,至此,圆满“破除若无迷识则无执著之过失”的第二部分“遮破辩答”。
第 159 课开始学习“破除若无迷识则无执著之过失”的第三部分“结合时义”,圆满“遣除胜义之争论”中第一部分“破除若无迷识则无执著之过失”的全部内容。然后开始学习第二部分“破除若迷基不成则无轮回之过失”,至此,圆满了“遣除胜义之争论”,同时也结束了“抉择对境二谛”。
然后开始学习“认识智慧之自性”的第二部分“修行有境正道”,分二:一、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二、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其中第一个科判分三:一、真实宣说;二、所修道之自性;三、修道之果。首先学习“真实宣说”,对方辩争:纵然你们通晓万法如幻,但也不一定能去除烦恼。譬如,古代的幻化师,他对自己通过木块、石子等幻化出的栩栩如生的美女,虽然明知是幻化,但分别念没有转为道用的情况下,仍会对之生贪心,产生不清净的染污意识。同样,你们虽然知道万法是空性的、如幻的,但是对境现前时,烦恼仍会自动涌现,这种无实抉择对断除烦恼毫无作用。
第 160 课继续学习“真实宣说”,对于上一课的疑问,作者回答说:幻师对幻女生贪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对空性法门从来没有闻思过、修学过,因此不可能通达空性教义,也不可能断除这些障碍。所以,幻化师由于空性习气太薄弱,对自己所变出来的美女也会生贪心。有人又问:不管是对实有的执著,还是对空性的执著,二者实际上都是分别戏论。以空性来对治实有,又以实有来对治空性,这就如同大象沐浴一样,始终在分别念里翻来覆去,这样没有任何必要吧?答曰:并不会有这种过失。中观宗首先依靠空性断除实执,然后对空性、有无二边、非二边的戏论,也要一个一个地灭除。其实,为断实执而修空性,当实执断除时,空执也会自然而除,犹如“两木相因,火起木尽”,两段木头摩擦起火,终会被彼此烧尽无余。因此,断除实有的执著之后,无实的执著也逐渐消失,最终灭尽一切分别念,这就是所谓的大空性。至此,圆满“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的第一部分内容。
然后学习第二部分“所修道之自性”,分二:一、一切对境均不成立;二、心不缘一切。首先“一切对境均不成立”,我们观察一切万法,到底有没有谛实(实有)的呢?最后发现,从轮回中的柱子、瓶子,一直到涅槃、佛陀相好庄严之间的清净和不清净万法,没有一个成实存在。世人所许的万事万物,只是在迷乱识前成立为有,实际上无论在真实胜义还是世间名言都没有,同样,色等一切诸法的自性产生,在世间名言、真实胜义中也绝对不会有。然后“心不缘一切”,这里主要是抉择中观的究竟空性见,本论中此偈极为重要。意思是说,如果山河大地等有实法、空性龟毛兔角等无实法,皆不住于心前,此外的二俱、非二俱也不存在,心无有任何成实之所缘,这即是最寂灭、最圆满究竟的境界。至此,圆满“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的第二部分内容。
第 161 课学习“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的第三部分内容“修道之果”,分三:一、虽无发心然能成利;二、作者虽灭然有作用;三、虽无心然能生福。首先学习第一部分“虽无发心然能成利”,对方问:“因为佛陀没有利他的想法,而利益众生一定要有分别念,比如‘这个众生很可怜,我应该帮助他,让他从轮回中解脱’,没有这方面想法的话,怎么可能利益众生呢?我要帮助别人的话,首先要有一个发心,否则无法成办利他之事,因此佛陀利益众生不成立,因为佛陀没有分别心之故。”中观宗回答:佛陀虽然没有能取所取的执著分别,但仍能利益天边无际的可怜有情。这个道理可用比喻来说明,就像如意宝(也叫摩尼宝、如意珠)、如意树,它们虽没有利他的分别心,但有缘者在其面前祈祷时,愿望自然会得到满足。
然后学习第二部分“作者虽灭然有作用”,有些人又问:“佛陀在因地时有分别心,发誓要利益众生,这是不错。但如今佛陀已融入法界,灭除了一切分别戏论,那往昔誓愿现在又怎能实现呢?”答言:无有此种过失。尽管佛陀想利益众生的心已经泯灭,但由于因地时勤作的功用力所致,现在仍可以利益众生。打个比方说,从前有一个人,见许多众生罹患风湿等龙病 ,于是通过仪轨和咒语修持大鹏法。修成之后,为利后世众生,他以咒语和仪轨加持石堆、木块等材料,砌成一座大鹏塔,并发愿让每一个见闻接触或转绕礼拜此塔的人消除龙病折磨。同样,菩萨趣入不住涅槃之后,能取所取全部消失,烦恼障与所知障全部灭尽,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全部现前,成为了众生怙主的正觉塔。此时他虽没有分别心,但仍能成办一切他利,在其面前祈祷的话,什么样的祈祷,满什么样的愿,赐给什么样的悉地。
然后学习第三部分“虽无心然能生福”,小乘行人说:“佛陀若无接受供养的心,供佛怎么会有福德呢?如果有供养、有收取之心,佛陀才可能回报你的供养,然而按汝宗所许,佛陀的一切执著分别消于法界,去供养怎么会获得福德呢?没有心的佛陀,就相当于无心物,我们用多少金银财宝去供养石头、瓶子或一座山,也起不到任何作用,佛陀岂不也是如此?”中观宗答道:那不一定。如果无心就得不到利益,供养舍利就不应该有功德了,但佛陀在《绕塔功德经》中云:“若人清净心,供养住世佛,灭后之遗塔,功德无差别。”以清净心供养住世佛,或者以清净心供养佛涅槃后的舍利塔,这两个功德完全等同。《层花经》中也说:“今日供养我,未来供舍利,功德果报等。”小乘行人认为,以实有的供品,供养实有的佛陀,最后得到实有的功德。而大乘中观宗认为,以幻化的心,供养幻化的佛,最终得到幻化的果。尽管二者所许有所不同,但供佛能得福果这一点,是没有分歧的,均有可靠经典作为依据。至此,圆满了“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
第 162 课开始学习“修行有境正道”的第二部分“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在小乘宗中,唯有增上慢声闻对大乘有看法,他们认为,现见四谛十六行相的真理,即可断除障碍而获得解脱,并不需要修持诸法无自性的空性。作者分三方面回答:一、以教略说;二、以辩答广说;三、摄共同之义。首先“以教略说”,中观宗回驳:你们的说法不合理。如果没有证悟空性,根本不可能得到解脱。在大乘《般若经》、《心经》等中都说明了,凡是获得圣者果位者,必须要证悟空性,除了空性之外,不可能有其他断烦恼、证菩提的方法。
然后“以辩答广说”分二:一、大乘教典成立佛说;二、修持胜义正道。首先学习“大乘教典成立佛说”,小乘宗说:“我们不承认大乘经典为佛语,你们又何必引用大乘《般若经》的教证呢?”中观宗反问:大乘《般若经》等如果不成立为佛说,你们的《阿含经》、《毗奈耶经》等小乘经典,又怎么成立是佛说呢?然后分两方面驳斥:一、破教之理由;二、破佛说之理由。
首先学习“破教之理由”,小乘宗回答:“我们完全可以成立小乘经典是佛语。因为对《四部阿含》 、《四部毗奈耶》、《百业经》等小乘经典,你我两宗均承认它为佛说。”
中观宗驳斥:你们认为共同承认即成立为佛语,不共同承认,就不能成立,那么你尚未信奉佛法之前,比如在入胎、住胎、呱呱落地时,绝对不会有这些承认,那时是不是不能成立小乘经教为佛语呢?因为当时没有你我两宗共同承认之故。
小乘宗又辩驳:“初生之时虽不能成立小乘经教为佛说,但我们有可信任的传承上师,佛陀、迦叶、阿难、草衣、近藏、黑色、大三千等,一代代口耳相传,不断法脉到现在,因此可以确认是佛说。”
中观宗回答:你们成立的依据和理由,同样适用于大乘,因为大乘也有未曾间断的传承。释迦牟尼佛在二转法轮时,于印度灵鹫山给菩萨众为主的眷属宣说了空性法门,由弥勒菩萨、文殊菩萨等结集,一代代传至龙树菩萨、无著菩萨、月称、圣天,一直传到现在。这些历史绝对可靠,因此,我们也坚信大乘教法为佛语。还有一点是,你们说二者承许即为佛语,所谓的“二者”,是内道中的二者,还是任意二者?如果是内教中的二者,那么承认大乘者,肯定有两个人以上;如果是任意二者,那信奉外道的人有成千上万,岂不是要成立吠陀 也是真理?
小乘宗认为:“小乘经典完全符合三藏教义,无有是否佛说之诤。而大乘却有如是争论,有争论的话,大乘经典肯定不是佛说。”
中观宗回答:如果说有争论就不能成立为佛语,那么外道对小乘《阿含经》等也不承认,经常与内道有一些争辩。比如在无常方面,佛教承认三法印,认为万法无常,而外道认为世间是常有的,是大自在天或上帝所造,在无我、空性等方面,也有各种辩论。而且小乘声闻十八部之间,在见、修、行、果方面有许多分歧,也有相互否认对方的争议。假如有诤即非佛语,你们岂不是也不能成立为佛语吗?至此圆满“破教之理由”。
如上次共修内容梳理的科判,“认识智慧之自性”是从“抉择‘对境’二谛”和“修行‘有境’正道”,即‘对境’和‘有境’两方面分别遣除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疑问,让我们从道理上形成了‘世俗如梦如幻’和‘胜义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的定解,这其中就用到了‘唯识’和‘中观’的知识,主要是‘唯识’,而且主要从破除疑问(即遮破)的角度来讲解的。其目的是首先通过‘遣除世俗之争论’来建立‘外境’无实、如梦如幻的合理性,其次通过‘遣除胜义之争论’破除了‘唯识’认为‘心’实有的观点,从而建立‘有境’无实、离戏大空的合理性,再通过‘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从‘修空性’的角度建立‘基’、‘道’和‘果’的合理性,最后‘了知胜义性而修道’建立‘修空性’必要性,即抉择想要成佛的唯一道路就是‘修习空性’。以上通过四个方面树立修习空性的定解和信心,为后面修习‘人无我’和‘法无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特别注意是“抉择对境二谛”的两部分“遣除世俗之争论”是利用‘唯识’的观点,而‘遣除胜义之争论’则是破斥‘唯识’的观点,到‘修行有境正道’的‘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又是在讲‘唯识’,这是否矛盾呢?当然不会,因为所站的角度不一样。世俗谛或者说名言量,利用‘唯识’如梦如幻的观点非常合理,‘中观’只是从胜义谛的角度在破‘唯识’所承认的‘心识’实有。另外,‘唯识’也分为‘随教唯识’和‘随理唯识’,这里在破‘随理唯识’的观点,详细参考《入行论第九品补充:关于随教和随理唯识的问题》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