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第九品补充:“认识智慧之自性”科判梳理
各位师兄,还有一课(第 165 课)就将结束《智慧品》第一大部分“认识智慧之自性”的内容,从第 153 课开始经过 13 课深入学习,大家应该对于空性智慧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就是如科判所讲的,应该对于“智慧之自性”或者说什么是“智慧”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在深入学习每一小部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适时的总结归纳一下,从更高一角度、从整体上来审视 13 课的所有内容,从结构、条理、逻辑关系、作用和根本目的上有一定的认识,不仅有助于我们这部分的学习,而且会对下一部分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简单梳理一下《入行论》第九品第一大部分“认识智慧之自性”的科判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点帮助。
首先要明确一点,就是我们学习“智慧品”的目的:认识法界实相,即科判“认识智慧之自性”。而佛陀又通过“世俗”和“胜义”二谛为众生说法,所以我们首先需要认识二谛,即科判“抉择对境二谛”。作为末法时代的众生,信心微劣且烦恼深重,认识二谛的同时必定产生怀疑,所以寂天菩萨又分别遣除对于二谛的疑问,即科判“遣除世俗之争论”和“遣除胜义之争论”。
那么,无误的了知“对境二谛”并遣除疑问之后,我们还要了知“修行有境”,也就是通过修行可以让我们的“心相续”(有境)与“对境二谛”相一致,同样也需要分开“世俗”与“胜义”来修行,并且遣除各自的疑问。
为什么要“修行有境”呢?如颂词说“虽知法如幻,岂能除烦恼?”,也就是说仅仅了知(世俗如梦如幻、胜义无离四边八戏)是不够的,因为不能断除烦恼,如颂词说“如彼幻变师,亦贪所变女”。原因是什么呢?如颂词说“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空性习气弱,故见犹生贪”。那么应当如何修行呢?如颂词说“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最后修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了呢?如颂词说“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以上几个颂词基本把我们为什么修空性、如何修以及修到什么程度都说的很清楚了。如在《入行论》第一课提到五部大论的“中观”和“般若”,“中观”主要抉择空性显义、或者对境的内容,而“般若”主要抉择空性隐义、或者有境自证智慧的内容,同样,在“抉择对境二谛”和“修行有境正道”也是以“对境”和“有境”共同诠释空性智慧的内容,也就是以“对境”的见解,通过“有境”的修行,最后达到“对境”与“有境”无别的境界,即泯灭二取、心境一如。现阶段“认识智慧之自性”就是在遣除我们“见解”与“修行”上的疑问,为“深入对境无我”和“破除所断实执”打好基础。
从各个科判的关系上来看,“认识智慧之自性”是从“抉择‘对境’二谛”和“修行‘有境’正道”,即‘对境’和‘有境’两方面分别遣除了‘胜义谛’和‘世俗谛’的疑问,让我们从道理上形成了‘世俗如梦如幻’和‘胜义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的定解,这其中就用到了‘唯识’和‘中观’的知识,以‘唯识’为中心,而且主要从破除疑问(即遮破)的角度来讲解的。其目的是首先通过‘遣除世俗之争论’来建立‘外境’无实、如梦如幻的合理性,其次通过‘遣除胜义之争论’破除了‘唯识’认为‘心’实有的观点,从而建立‘有境’无实、离戏大空的合理性,再通过‘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从‘修空性’的角度建立‘基’、‘道’和‘果’的合理性,最后‘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建立‘修空性’必要性,即抉择想要成佛的唯一道路就是‘修习空性’。以上通过四个方面树立修习空性的定解和信心,为后一个大科判“深入对境无我”,即修习‘人无我’和‘法无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