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4 入行论第187-188课共修内容(智慧所得之事)
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187课和第188课,继续学习第九品《智慧品》的内容。
智慧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生智慧之方法,即认识智慧之自性、深入对境无我和破除所断实执;二、以智慧所得之事,即平息世间八法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
现在正在学习“生智慧之方法”,分三:一、认识智慧之自性;二、深入对境无我;三、破除所断实执。“深入对境无我”已经圆满,第 178 课学习“生智慧之方法”的第三部分“破除所断实执”,分三:一、总说;二、遮破能立;三、宣说能害。
一、“总说”主要是让我们断除实有的执著。以上通过反反复复的分析辩论,有实宗 承许心境实有的观点,极难站得住脚。
二、“遮破能立”又分二:一、相互依存故不成立;二、破彼遣过之回答。
第 179 课开始学习第三部分“宣说能害”,也就是说,承认诸法有自性不合理,否则于理证、教证有妨害。分三:一、由因建立空性;二、由果建立空性;三、成立之摄义。
其中“由因建立空性”又分二:一、真实无生建立空性;二、名言中由因生建立空性。
其中“真实无生建立空性”再分三:一、破无因生;二、破常因生;三、摄义。
首先“破无因生”,然后学习“破常因生”,分三:一、破由大自在所生;二、破由微尘所生;三、破由主物而生。
其中“破由大自在所生”又分三:一、大自在不成立;二、由彼所生不存在;三、大自在不能作为能生。首先了知“大自在不成立”。
第 180 课学习第二部分“由彼所生不存在”,然后学习第三部分“大自在不能作为能生”,分二:一、宣说过失;二、遣除周遍之谬论。至此,圆满“大自在不能作为能生”,也圆满“破常因生”的第一部分“破由大自在所生”。
第 181 课开始学习第二部分“破由微尘所生”,然后学习第三部分“破由主物而生”,分二:一、安立观点;二、破彼观点。
一、“安立观点”,数论外道承许说,喜、忧、暗三德 处于平衡状态时,就是所谓的主物(也叫主体);当这三者失去平衡时,比如说快乐比较多或者痛苦比较多或者痴心比较多,就会从中产生种种现象,形成器情世界的一切万法。
二、“破彼观点”,分四:一、破自性是一体;二、破乐等是境;三、破实法常有;四、破生前有者。
首先“破自性是一体”,然后“破乐等是境”,第 182 课继续“破彼观点”的第三部分“破实法常有”,最后学习第四部分“破生前有者”。
第 183 课圆满“真实无生建立空性”的第二部分“破常因生”。
第 184 课学习第三部分“摄义”,通过以上观察可知,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形形色色的万法,并不是无因产生的,否则,春夏秋冬、生老死病、白红蓝等千姿百态的形象,因缘不具足时仍可现前;也不是如外道所许,是常有的大自在、微尘、神我、上帝等产生的,因为常法不可能有因果关系。那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呢?在名言中,诸法皆依因缘聚合而生,但通过般若法门来观察,胜义中不仅无因和常因不能生,依靠因缘也不能产生。既然诸法无来无去,为什么会无欺显现呢?这是众生无明愚痴所致。到此,圆满“由因建立空性”的第一部分“真实无生建立空性”。
然后学习第二部分“名言中由因生建立空性”,以胜义智慧进行观察,因缘聚合的法无来无去,犹如幻化师所幻变的大象、骏马。在名言中,内有情法依无明到老死之间十二缘起而生,外有情法依种子水土等因缘聚合而生,然而这种缘起生亦非实有,依靠《般若经》的教言及弥勒菩萨、龙猛菩萨的观点详加审观,它如同幻物的显现般无来无去。因缘聚合时,一切万法可以现见;因缘不聚合时,则见不到任何一法,故诸法在名言中虽有显现,但实际上是虚假的,就如同影像一样,怎会有真实性可言呢?到此,圆满“宣说能害”的第一部分“由因建立空性”。
第 185 课学习第二部分“由果建立空性”,分三:一、破二边生;二、破二边灭;三、故成立空性。
其中“破二边生”又分二:一、破有生;二、破无生。
1、首先“破有生”,此处从果法方面进行观察:假如果已存在了,因还有什么必要呢?因的作用就是产生果,既然果已然形成,它的因就成了无用。颂云:“若法因缘生,即非先有体,先有而生者,生已复应生。”果法本来是因缘所生,并非先存在它的本体,否则就有已生之法还要再生的过失。
2、然后“破无生”,分二:一、无有非为所生;二、彼不能转成有实法。
一、首先“无有非为所生”,假如果法像石女的儿子、空中的鲜花一样,本来就不存在,那么要它的因做什么呢?这种观察方法并不难,《中论》也说:“若果定无性,因为何所生?”果的本体若不存在,积聚因缘来让它产生,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二、然后“彼不能转成有实法”,有人认为:“本来没有的东西,通过各种因缘聚合可以产生。比如这里本来没有房子,有了砖瓦、木头、水泥、钢筋以后,马上就可以建一座房子。因此,有实法可从无实法中产生。”这种说法不合理,为什么呢?“无”中生“有”,只是未经观察的迷乱显现,真正经过观察,纵然具足成千上万个因缘,实有的“无”也不可能变成“有”。就如同虚空中的鲜花,自古以来没有产生过,积聚有多少因也是徒劳无益。再者说,无实法如果没有放弃,那什么时候才能变成有实法呢?无实法如果放弃了,则有实法没有产生而不会离开无实法,既然没有脱离无实法,有实法就不可能有产生的机会。因此,放弃无实法而变成有实法不可能,不放弃无实法而变成有实法更不可能。
以上圆满“破二边生”,然后学习“破二边灭”,刚才分析了无不可能变成有,此处再破析有不可能变成无。当然,这里所驳斥的是实体的有无,而不是名言中如梦如幻的有无。这里有一个瓶子,后来被打烂了,瓶子的本体原本没有,先有后无也没什么奇怪的。但此处说的“有亦不成无”,是指实有的有无,实有的东西若开始存在、后来毁灭,同一自性上就会有两种本体,一种是能起作用的有实法,一种是不起作用的无实法。再说,一个法从有变成无,本体会发生变化,实有又如何安立呢?
第 186 课开始学习“由果建立空性”的第三部分“故成立空性”,通过观察诸法的因、体、果三方面,不管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器情世界所摄的轮涅一切法,胜义中绝对不会产生,既然没有产生,安住和毁灭就不可能存在。如果一法自性实有,就会有自性的生住灭,但由于不存在自性的生住灭,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如梦幻泡影,故知诸法虚妄无实。因此,世间一切众生于三时中毕竟不生不灭。不仅众生不生不灭,一切万法莫不如是。
以上圆满“宣说能害”的第二部分“由果建立空性”,最后学习第三部分“成立之摄义”,三界轮回的众生,被业和烦恼所束缚,在广大无边的苦海中不断漂泊。这些众生表面上看来实实在在,但实际上,他们的本体和外在的环境就像梦境一样虚幻。永嘉禅师在道歌中说过:“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世俗中六道轮回的众生明明存在,但从证悟的那一刻开始,大千世界全是空性。这种空性并不是单空,而是如梦幻般的现而无自性,通过龙猛菩萨、月称菩萨的胜义理论剖析,众生如同芭蕉树般无有实质。既然众生如芭蕉,究竟观察时丝毫不存在,那涅槃与没有涅槃的本体就无有差别了。所谓的涅槃,即通过对治烦恼障和所知障,最后示现解脱;而被业和烦恼紧紧束缚着,不断在三界轮回中漂泊,叫做没有涅槃。
以上圆满“破除所断实执”,也圆满本品第一大部分“生起智慧之方法”,下面学习第二大部分“以智慧所得之事”分二:一、平息世间八法;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首先学习“平息世间八法”,前面从因、果、体三方面抉择 后,人和法在胜义中不存在,若能对此有所感悟,一切执著均可遣除,这个境界就是平息世间八法。此处所谓的世间八法,即1)得:2)失:3)恭敬:4)轻蔑:5)痛苦、6)快乐:7)忧、8)喜。
第 187 课继续学习“平息世间八法”,前面已经讲了,证悟空性的时候,得失为主的世间八法都不存在。那么,在胜义中寻觅,人们所执著的事物到底存不存在呢?也不存在。在名言中,众生的迷乱面前,一切得失都存在,世人为了今生的快乐而患得患失、忙忙碌碌,是没有通达胜义空性所致。但若按照龙猛菩萨、月称菩萨、寂天论师的言教,通达了一切的本来实相后,万法在真实义中并不存在。在这种境界中,谁是能贪爱的我?谁又是所贪爱的人和事呢?谁于此世死亡?谁已经出生?谁将在来世降生呢?谁又是亲戚与朋友?这一切的一切如虚空般不成立,既然如此,为何不与我(寂天菩萨)一同受持这样的境界呢?这个偈颂,是寂天菩萨发愿摄持未证悟空性的众生。
然后学习“以智慧所得之事”的第二部分“于未证悟者生悲心”,分二:一、所缘;二、行相。
其中“所缘”又分三:一、今世辛苦维生;二、后世感受痛苦;三、三有共同过患。首先第一部分,众生若没有证悟空性,即会遭受无量痛苦,故而对他们生起悲心。世人虽然都想获得安乐,却为了谋求微不足道的利益而与对手竞争,为了亲朋好友的欢喜而做种种不如法之事。由于争斗和欢喜这两个因缘所致,而频频发生冲突,心烦意乱,由利益之因而数数欢喜,因没有得到快乐而忧伤难过。人们为了自己所希求的目标,与他人争执不息、互相残杀,造下各种可怕的恶业,以此来度过自己的一生。世人虽然都想获得安乐,却为了谋求微不足道的利益而与对手竞争,为了亲朋好友的欢喜而做种种不如法之事。由于争斗和欢喜这两个因缘所致,而频频发生冲突,心烦意乱,由利益之因而数数欢喜,因没有得到快乐而忧伤难过。人们为了自己所希求的目标,与他人争执不息、互相残杀,造下各种可怕的恶业,以此来度过自己的一生。第 188 课继续学习“于未证悟者生悲心”的“所缘”的内容,第二部分“后世感受痛苦”,众生虽然曾三番五次地转生于人间、天界、阿修罗三善趣,享受众多安乐,可死后仍会因恶业而堕落恶趣,感受漫长难忍的痛苦。
最后学习第三部分“三有共同过患”,又分三:一、与解脱相违;二、此相违难除;三、颠倒执苦为乐。首先“与解脱相违”,三界轮回的众生,处境十分危险,上至善趣、下至恶趣,处处充满了堕落的险情,我们置身其中,时时受到引诱,很容易与解脱相违。世间的迷乱现象很容易让人迷惑,假如我们被迷住了,则与了达万法真相、解脱一切束缚的涅槃完全相违。并且“此相违难除”,众生在三界轮回中感受无量痛苦,在苦海中很难以逃脱,有时候生起一点善念,如大悲心、信心、出离心,这种善心也极其微弱。我们短促的寿命,全部用来修行也可以,但小的时候天天玩,年轻的时候被世间八法所束缚,老年的时候又被迷惑控制住,一生为了养家糊口不断在忙碌,为了身心快乐而操劳,感受了各种各样的痛苦。除了上面讲的以外,众生还必须忍受饥寒、疲乏的痛苦,恒时遭受睡眠的逼恼。所以,获得正见极为难得,对那些没有获得正见的众生,我们要生起悲愍心。尤其是具有空性正见的人,看见众生一定会生起大悲心,觉得他们好可怜。
上次共修第185-186课圆满学习了“智慧品”的第一大部分内容“生起智慧之方法”,本次共修学习第二部分“智慧所得之事”,分为两部分:一、平息世间八法;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即出离心和菩提心。
其中“平息世间八法”,如萨迦班智达在《大修行者涅莫之问答录》中开示:“何为舍弃今生之因?答曰:即为认识轮回无有实义。第二、何为舍弃今生之缘?答曰:现见轮回之过患。第三、何为舍弃今生之量?答曰:背舍世间八法。第四、何为舍弃今生之征相?答曰:不为世间八法所染污。”其中的“舍弃今生”也就是“出离心”的核心内容,第三、四个问答中“舍弃今生”的量就是“背舍世间八法”和“不为世间八法所染污”,如何做到呢?必须“认识轮回无有实义”和“现见轮回之过患”,也就是“平息世间八法”这一科判的内容。
其中“于未证悟者生悲心”,而大悲心可以生出菩提心,如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大悲心是菩提心与无二慧的根本,其与成就佛果之间的关系为:最初发菩提心时,是由大悲心为因,喻如种子;中间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历经三大阿僧衹劫的苦行后方成佛果,若无大悲心摄持,则菩提心易退失,喻种子在田中,若无阳光水土,必霉烂腐坏;最后成就佛果时,因大悲而不住涅槃,回入娑婆,尽未来际度化众生。故知凡夫趣入大乘圣道至成就佛果,初、中、后三时皆不可缺少大悲心。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