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第九品补充:关于“若实怎非异?非异则非实”的理解

作者:大树 分类: 入行专区 发布于:2017-4-29 15:22 ė1113次浏览 60条评论

幻境非心外,亦非全无异。 若实怎非异?非异则非实。

这个颂词在加哲无著菩萨《善说海》中的科判是“遮破境心非二之有实”,即破除“唯识宗”对于境和心“非一非异”且“实有”的观点。有师兄说这个颂词相对比较难理解一些,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1、颂词字面上有五个“非”字,不论是看还是读都会比较不适应。所以首先要把心理上的障碍遣除。

2、颂词中有些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唯识”的“万法唯心、法相唯识”的观点,如果我们不熟悉则不清楚“中观宗”所破的关键点。

3、再加上有些观点并没有直接建立,而是从否定一个成立另一个的间接角度,而建立的内容又是在对方观点推理出来的,所以可能刚刚接触会让我们感觉有点难,这就需要一步一步的搞清楚,不要急于一下子把所有的辩论搞得明明白白。

4、而且对于辩论推理过程中“法相名词”的不确定性。例如解释颂词时提到“心”实有还是“境”实有,还有提到“有实”还是“无实”,何是真、何为假,等等的“法相名词”都需要先搞清楚。

5、最后,对于颂词加哲无著菩萨以“外境”实有的解释,和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净水如意宝》中“外境”虚幻而“心识”实有的解释,无形中又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生西法师在辅导时说:“唯识有实相唯识和假相唯识,而《善说海》当中没有这样分。而在华智仁波切、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科判当中,都分了真相唯识和假相唯识的观点。我们在讲的时候,两种观点都使用了。”


下面根据上师的法本和法师的辅导,我简单说一下我的理解。
首先无论是“外境”实有还是“心识”实有,都明确一点:这里在破“唯识”的观点,也就是“胜义”中心实有,特别注意简别词“胜义”很关键。
1、“心识”实有

上一科判“遮破承许显现为心”破除“真相唯识”的内容,这里是破“假相唯识”,因为真相唯识认为“外境即心”的观点已经被遮破,这里用“假相唯识”的观点补救,即心与境即非一又非异。

结合颂词,前两句是宣说假相唯识的观点,即外境是虚幻不实的妄现,第一句“幻境非心外”说幻境并不在心外,即“非异”,因为万法唯心,第二句“亦非全无异”说幻境也不是心本身,即“非一”,因为前面已经遮破。

后两句是“中观宗”的反驳,第一句“若实怎非异”是反问假如承认心实有,二者怎么可能不是异体?意思是必定是异体,不可能是一体的关系。理由是心是有实而境无实,可以说一真一假,根本不可能是一体的吧,如同把梦中的佳肴拿到醒觉时享用,又或者说把兔角(无实法)安到兔子(有实法)的头上。不是一体的话就失坏了唯识万法唯心的观点,所以针对以上反驳,假相唯识宗狡辩说,那也不是心以外的法。

以上是否定“不是异体”建立“不是一体”,所以容易让我们迷糊。

第二句“非异则非实”针对不是心外的狡辩,“中观宗”又说,既然你说不是心外那只能是心本身,境既然是无实的,那心也应当非实有。因为二者一体的缘故,这样的话又与唯识宗心实有的观点相违背。

以上以对方的观点为基础,推导出来的结果都是错误的,所以对方的观点自然也都不成立。

2、“外境”实有

简单说一下“外境”实有,这个相对好理解一些,因为这里不涉及“假相唯识”的内容,还是“真相唯识”自己在补救,即心与境实有且非一非异。

关键在于“有实法”(即实有存在的法)之间的关系只有两种,不是一体就是他体,这是首先要明确的。因为“唯识”说心和境实有,且二者的关系非一非异。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是不可能的。“若实怎非异”(异表示一或异两个意思),如果外境实有怎么可能和实有的心不是一体或者他体。“非异则非实”,不是一体他体的法则是必定无实法。
原来推荐看的《辨法法性论》讲有法和法性的关系也是非一非异,“此二非即一,亦复非别异,以彼有无事,有别无别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非一非异的关系是分别念假立的无实法。

“外境”实有,主要还是继续破有相唯识或者总破唯识,而“心识”实有则是破假相唯识。先搞懂一个,一起看是比较容易混淆。

关于“有实法”和“无实法”,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解义慧剑》中也说“有实依缘生,无实依假立”,即“有实法”是依靠因缘而生,“无实法”只是分别念的假立。如果还不是特别清楚,建议看一下:

《醒梦辩论歌》:http://blog.ezerg.com/?post=315

《大乘百法名门论》:http://blog.ezerg.com/?post=346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