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7 入行论第159-160课共修内容(遣除胜义争论、了知世俗如幻修道)

作者:大树 分类: 入行专区 发布于:2017-5-1 23:26 ė1081次浏览 60条评论

各位师兄,本周和下周分别共修第159课和第160课,继续学习第九品《智慧品》的内容。

智慧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生智慧之方法,即认识智慧之自性、深入对境无我和破除所断实执;二、以智慧所得之事,即平息世间八法和于未证悟空性者生悲心。

现在正在学习“生智慧之方法”,分三:一、认识智慧之自性;二、深入对境无我;三、破除所断实执。首先学习“认识智慧之自性”,分二:一、抉择对境二谛;二、修行有境正道。其中“抉择对境二谛”又分二:一、安立二谛之自性;二、遣除争论。

第 153 课圆满“安立二谛之自性”,然后开始“遣除争论”,分二:一、遣除世俗之诤论;二、遣除胜义之诤论。首先“遣除世俗之诤论”,分五:一、遣除不行道之诤辩;二、遣除于境无诤之辩;三、遣除以量有害之诤;四、遣除与教相违之诤;五、遣除太过。通过第 154 课学习“遣除争论”前四部分。

第 155 课继续学习“遣除争论”第五部分“遣除太过”,分四:一、破除不得福德之诤;二、破除不能结生之诤;三、破除无有善恶之诤;四、破除奉行无义之诤。

第 156 课学习第四个太过“破除奉行无义之诤”,至此已经圆满了“遣除世俗之争论”。

然后开始学习“遣除胜义之争论”,分二:一、破除若无迷识则无执著之过失;二、破除若迷基不成则无轮回之过失。首先破除第一个无迷识则无执著过失,即唯识宗为主的观点认为胜义中一定要有一个实有的“识”存在,就像梦中的大象、山河并不存在,但执著它的心识存在一样。因此他们对中观宗发难:“你们认为一切法如幻如梦,但若不承认迷乱的心识,那么谁知道一切法如幻如梦?是石女的儿子,还是龟毛、兔角 ?所以,必须要承认心识的存在。”

作者分三方面回答:一、同等辩论;二、遮破辩答;三、结合时义。

第一方面,以同等理来观察时,中观宗说:“你们唯识宗不承认外境,只承认一个心识。但如果没有外境,仅仅一个心识到底能执著什么呢?”

第二方面“遮破辩答”分二:一、遮破承许显现为心;二、遮破境心非二之有实。首先“遮破承许显现为心”,即针对中观宗发出的太过,真相唯识宗补救说:“我们并非完全认为无境,而是承许心所缘的外境不是实有,柱子、瓶子等东西皆是心的显现,与心的本体无二无别。就像在做梦时,尽管有大象的显现,但这归根结底就是自己的心识,除此之外并没有大象。因此,心识应该是存在的。”此处作者又分三个角度破除:一、破除妨害胜义自证;二、无有根据;三、破除妨害遮破。

首先“破除妨害胜义自证”,针对真相唯识宗的答辩,中观宗反问:如果你们认为外境不实,一切都是心的幻现;而心是实有的、不可分割的,它既是能取,又是所取,这是不合理的。因为外境若是心,心见外境就成了自心见自心。而且,能取与所取本来各自分开,唯识宗如此承许的话,心是实有一体,又是分开的能所二取,这该怎么成立呢? 三界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讲过,自心不能知自心,《楞伽经》云:“犹如剑自刃,不能斩自锋,指不触自尖,心不见自心。”剑锋不能斩断自己,指尖不能接触自己,同样,心也不能见到自己。

第 157 课继续“破除妨害胜义自证”,分别从“比喻”和“意义”两方面来遮破。

首先“破灯火之比喻”,唯识宗的第一个比喻:犹如灯火既能遣除黑暗,又能照亮自己,心识同样也能了知他法(他证)和了知自己(自证)。中观宗驳斥:比喻不成立。因为灯火本身并不是自己所照的对象。你们说灯火既是能明,又是所明,但所明是要遣除黑暗的,而灯火上本来就没有黑暗遮蔽。

然后“破蓝色之比喻”,唯识宗又举出一个比喻遮破中观宗。他们说万法的本体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尽管有些法不能对自己起作用,但有些法却可以。比如水晶的蓝色必须依他缘才能映现,但蓝宝石、蓝琉璃的蓝色却是本具的,并不需要依靠他缘。同样,识也有依靠他缘、不依他缘两种。作者是这样回答的:你们说琉璃的蓝色自性成立,不观待外缘,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它也是由一定因缘聚合而成,与水晶的蓝色无有本质的区别。

最后宣说“意义不相同”,假设灯火可以照亮自己,这并非是灯火自身了知的,而是灯火以外的有情心识了知的,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那么,心自己了知自己,是由哪个心识知道的呢?至此,圆满“遮破承许显现为心”的第一部分“破除妨害胜义自证”。

然后开始第二部分“无有根据”,无论通过比喻还是意义来观察,胜义中都不可能存在唯识宗所许的实有心识。既然实有心识不成立,那么争论它是明或者不明,就像讨论石女的女儿身姿是否娇媚一样,没有任何实义。

第 158 课继续学习“无有根据”,真相唯识宗说:假如没有自证的话,心识怎么能忆念过去的事情呢?中观宗答言:回忆并不是由自证单独认知的,心与境相连,心识忆念,并非脱离外境而单独起现,而是外境与过去的事情相关,一旦心识感受这个外境,便能回忆起过去的事情。

然后学习第三部分“破除妨害遮破”,唯识宗又说:小乘有一种修法,即观想别人的心跟自己的心一样、别人的身体与自己的身体无别,久而久之,一旦具有禅定等持,便可开发他心通,了知他人在想什么。中观宗回答道:那也不一定。世间万物有各自的因缘,有时能见到远物,却不能见到近物。比如古代有一种药,只要敷在眼睛上,就能见到几百由旬外的地下宝藏,但近在眼睛上的药,此人却一点也看不见。唯识宗提出质疑:假设自证不存在,自己不能了知自己,那么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心里了知的一切名言诸法,会不会全部不成立了呢?中观宗说:我们所破的自证,在胜义中不存在,它们在名言中的显现分,并不是我们破除的对象。我们破的是妄执这些为实有的分别念,它才是今生来世痛苦的根源。至此,圆满“遮破承许显现为心”。

然后学习“遮破境心非二之有实”,假相唯识宗说:“幻境非心外”,幻化般的山河大地、瓶子柱子、人事万物等,并非是心以外的法,这些外境不是以成实的方式存在。“亦非全无异”,外境也不是与心完全相同,因为心不可分割,而外境有各种形象、颜色、分类,如果心与外境一样,心就会有很多了。他们认为外境就像眼翳者前的毛发,是以暂时的迷乱因所显现的幻象。中观宗破析:“若实怎非异,非异则非实。”若许心识实有,而外境非实有,那么外境与心怎么不是他体呢?若许心境“非异”,二者无别,则心也应该像外境一样现而不实了。至此,圆满“破除若无迷识则无执著之过失”的第二部分“遮破辩答”。

第 159 课开始学习第三部分“结合时义”,中观宗对唯识宗驳斥:色声香味等色彩斑斓的外境,你们虽不承认为实有 ,但是可以作为所见。同样,能见的心识虽然丝毫实有的成分也没有,但可以像你们把无实的对境作为所见一样,无实的六根识作为能见。至此,圆满“遣除胜义之争论”中第一部分“破除若无迷识则无执著之过失”的全部内容。

然后开始学习第二部分“破除若迷基不成则无轮回之过失”,唯识宗说:轮回是能取所取的本性,六道众生皆以分别念而流转生死,这一定要依靠实有的法——依他起。依他起分为清净的依他起(显现清净的涅槃法)、不清净的依他起(显现不清净的六道轮回)。如果没有依他起,就如同没有泥土不能做出罐瓦、没有毛线不能织出氆氇一样,轮回中的苦乐显现全部化为乌有,变成了虚空、龟毛、兔角。作者破斥说:若按你们所许,远离二取的实有依他起是轮回和涅槃的现基,一切万法依之而现,轮回却是无实法,这样一来,无实法依于实有法,又怎么会起作用呢?你们认为,轮回法无实如兔角、毛发,而依他起远离能取所取,就像水晶球一样,是独一无二的实有法。如果依他起远离了所取,只是水晶球般的明清心,以此推理,能取也绝对不可能有。比如没有黄色对境,执著黄色的眼识也不存在,因为能取与所取观待而安立,若没有所取,就不会有能取。假如二取都没有,那所有众生都变成释迦牟尼佛那样远离二取的如来正等觉了。至此,圆满了“遣除胜义之争论”,同时也结束了“抉择对境二谛”。

然后开始学习“认识智慧之自性”的第二部分“修行有境正道”,分二:一、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二、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其中第一个科判分三:一、真实宣说;二、所修道之自性;三、修道之果。首先学习“真实宣说”,对方辩争:纵然你们通晓万法如幻,但也不一定能去除烦恼。譬如,古代的幻化师,他对自己通过木块、石子等幻化出的栩栩如生的美女,虽然明知是幻化,但分别念没有转为道用的情况下,仍会对之生贪心,产生不清净的染污意识。同样,你们虽然知道万法是空性的、如幻的,但是对境现前时,烦恼仍会自动涌现,这种无实抉择对断除烦恼毫无作用。

 第 160 课继续学习“真实宣说”,对于上一课的疑问,作者回答说:幻师对幻女生贪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对所知万法并未证悟空性,虽然能变出千姿百态的法,但由于相续中的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没有断除,对空性法门从来没有闻思过、修学过,因此不可能通达空性教义,也不可能断除这些障碍。所以,幻化师跟中观师不同,由于空性习气太薄弱,他对空性法门一窍不通,甚至对自己所变出来的美女也会生贪心。有人又问:不管是对实有的执著,还是对空性的执著,二者实际上都是分别戏论。以空性来对治实有,又以实有来对治空性,这就如同大象沐浴一样,始终在分别念里翻来覆去,这样没有任何必要吧?答曰:并不会有这种过失。中观宗首先依靠空性断除实执,然后对空性、有无二边、非二边的戏论,也要一个一个地灭除。其实,为断实执而修空性,当实执断除时,空执也会自然而除,犹如“两木相因,火起木尽”,两段木头摩擦起火,终会被彼此烧尽无余。因此,断除实有的执著之后,无实的执著也逐渐消失,最终灭尽一切分别念,这就是所谓的大空性。至此,圆满“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的第一部分内容。

然后学习第二部分“所修道之自性”,分二:一、一切对境均不成立;二、心不缘一切。首先“一切对境均不成立”,我们观察一切万法,到底有没有谛实(实有)的呢?最后发现,从轮回中的柱子、瓶子,一直到涅槃、佛陀相好庄严之间的清净和不清净万法,没有一个成实存在。世人所许的万事万物,只是在迷乱识前成立为有,实际上如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所言:“如石女儿自性生,真实世间俱非有,如是诸法自性生,世间真实皆悉无。”就像说石女儿的自性生,无论在真实胜义还是世间名言都没有,同样,色等一切诸法的自性产生,在世间名言、真实胜义中也绝对不会有。然后“心不缘一切”,这里主要是抉择中观的究竟空性见,本论中此偈极为重要。意思是说,如果山河大地等有实法、空性龟毛兔角等无实法,皆不住于心前,此外的二俱、非二俱也不存在,心无有任何成实之所缘,这即是最寂灭、最圆满究竟的境界。至此,圆满“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的第二部分内容。

前面 第155-156课共修内容 的后面简单梳理过“抉择对境二谛”的科判,我们学习“智慧品”的目的:认识法界实相,即科判“认识智慧之自性”。而佛陀又通过“世俗”和“胜义”二谛为众生说法,所以我们首先需要认识二谛,即科判“抉择对境二谛”。作为末法时代的众生,信心微劣且烦恼深重,认识二谛的同时必定产生怀疑,所以寂天菩萨又分别遣除对于二谛的疑问,即科判“遣除世俗之争论”和“遣除胜义之争论”。那么,无误的了知“对境二谛”并遣除疑问之后,我们还要了知要“修行有境”,也就是通过修行可以让我们的“心相续”与“对境二谛”相一致,同样也需要分开“世俗”与“胜义”来修行,并且遣除各自的疑问。

为什么要“修行有境”呢?如颂词说“虽知法如幻,岂能除烦恼?”,也就是说仅仅了知是不够的,因为不能断除烦恼,如颂词说“如彼幻变师,亦贪所变女”。原因是什么呢?如颂词说“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空性习气弱,故见犹生贪”。那么应当如何修行呢?如颂词说“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最后修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了呢?如颂词说“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以上几个颂词基本把我们为什么修空性、如何修以及修到什么程度都说的很清楚了。如在《入行论》第一课提到五部大论的“中观”和“般若”,“中观”主要抉择空性显义、或者对境的内容,而“般若”主要抉择空性隐义、或者有境自证智慧的内容,同样,在“抉择对境二谛”和“修行有境正道”也是以“对境”和“有境”共同诠释空性智慧的内容,也就是以“对境”的见解,通过“有境”的修行,最后达到“对境”与“有境”无别的境界,即泯灭二取、心境一如。现阶段“认识智慧之自性”就是在遣除我们“见解”与“修行”上的疑问,为“深入对境无我”和“破除所断实执”打好基础。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