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大家要一心向往西方极乐

作者:大树 分类: 入行专区 发布于:2017-5-29 19:12 ė1210次浏览 60条评论

有的人一会儿发愿生到兜率天,一会儿发愿往生铜色吉祥山,一会儿又发愿现喜刹土,一会儿又发愿普陀山,这样不太好。

临死的心,就像在雷鸣电闪、霹雳巨响时的心态一样,那时候心如果不能做到淡定,一会儿祈祷莲花生大士,一会儿祈祷至尊度母,一会儿皈依上师,一会儿皈依佛陀,没有一个指定处,就像逗疯子说话一样,怎么能行呢?死亡时是非常恐怖的。

所以,提到“修行净土”,那个净土是不需要我们依靠自力来修的,阿弥陀佛已经在他的世界设好丰盛的美味佳肴等着我们,就像儿子回到父亲家里一样,不会有一点儿困难。因此,大家要一心向往西方极乐。

——摘自索达吉堪布仁波切翻译的《不忘——纪念法王如意宝圆寂十三周年》

以下是个人分别妄念写出来的:

包括法王如意宝在内的高僧大德无一不示现往生净土,不是因为他们去不了其他佛刹,而是给末法时代众生的示现,这个时代众生罪业烦恼深重,如《地藏经》中说:“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所以,净土是最适应当代众生根机的法门,当代净土宗师印光大师在《净土十要原文发刊序》说过:“如来一代所说一切法门,虽则大小顿渐不同,权实偏圆各异,无非令一切众生,就路还家,复本心性而已。然此诸法,皆须自力修持,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绝无他力摄持,令其决于现生,入圣超凡,成就所愿也。唯净土法门,仗佛誓愿摄受之力,自己信愿念佛之诚,无论证悟与否,乃至烦惑丝毫未断者,均可仗佛慈力,即于现生,往生西方”。也就是说八万四千法门同一归处,其他法门全靠自力,唯净土仰仗弥陀愿力,带业往生。

上师曾说过,按照大乘五道十地的次第,咱们还在“小小资粮道”,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如果用理证来推导:弥勒菩萨在《辨中边论》讲过,“小资粮道”修“四念住法”,可是咱们连“四念住”的理论还都没有完全搞清楚,更不要谈实修。益西彭措堪布也曾说过,咱们大部分人都是下下根机,所以在学院那边除了上师的课,其他的课程都是益西上师在讲净土,不论是普通的僧人还是堪布堪姆,很多人也都在精进闻思净土、一心念佛。

原来也和大家提过,按照次第学习的话,现有的显宗课程以《入行》、《前行》、《广论》、“净土”、“五部大论”和“弥勒五论”为主,不过只开设了部分课程都要学二十几年,即便是全部开设咱们也没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去学,更不要提密宗的课程,单单以全知无垢光尊者留下的“七宝藏”、“四心滴”、“三自解脱”和“三大休息”等十七部大论就让我们望而却步,还有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和法王如意宝留下的密法教言。而且我们要知道,密法的课程都要比《入行论—智慧品》更难理解。所以仅仅从理论上闻思一遍,对于在家居士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不要说按照次第闭关实修。

所以,如刚刚开始学习《入行论课程内容概要》时和大家说的,最简单易行的方便方法就是“发菩提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不是要大家什么都不学而仅仅是念一句佛号,还要注意“发菩提心”,包括世俗和胜义两种菩提心,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最终成就色法二身。其实《入行》、《前行》和《广论》都是在从广大的角度、次第性的来告诉我们如何发心。“五部大论”和“弥勒五论”则是从甚深的角度、关键性的教授如何发心。还有,“一心专念”更是需要禅定力,止息分别妄念、一缘专注于佛像、佛号,所以也需要闻思以“止观”为主的教言并实际修持。

以近代大德所修的法门都不仅仅局限在只修净土,如黄念祖老居士是夏莲居老居士(最流行版本《无量寿经》的会集者)的弟子,也藏传黄教的传承持有者,一生秉持禅净双修。还是《恒河大手印》的作者元音老人,也是禅净密三修,大家可以学习一下老人写的《略论明心见性》,里面有详细的理论分析。二者均是公认往生西方净土的居士大德。所以大家最好不要以个人的分别念来决定闻思和实修,一定要跟随上师以及历代高僧大德的步伐,这样我们临终往生的把握才会更大一些,当然有决定往生的把握更好。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