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10课——圆满五不持

作者:大树 分类: 前行专区 发布于:2018-11-26 11:09 ė437次浏览 60条评论

【注】摘要中全部是上师讲记的内容,个人仅仅将其部分内容复制出来,未作任何删改!!!

大家都知道,闻法的过程中威仪非常重要,如果闻法的发心和行为不如法,得到的利益会很少。为什么现在有些人经常听法,但效果不明显,佛法无法融入自心?原因就是与闻法方式有关。我们即生中听到大乘佛法,的的确确非常不容易,需要千百万劫的积累资粮。若想这样的佛法融入自心,就要创造各方面的因缘,否则,获得的法益将非常微小。

闻法方式中,前面讲了断除三种过患、六种垢染,今天讲断除五种不持 。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要观察自己具不具足这些过失。如果具足,现在开始一定要断除,不然,你所听的法起不到什么作用。

丁三(五不持)分五:一、持文不持义;二、持义不持文;三、未领会而持;四、上下错谬而持;五、颠倒而持。

戊一、持文不持义:

有些人闻法时一味地注重优美动听的词句,倘若词藻华丽、文句隽永,用了很多成语、教证、对联,他就喜欢。假如文笔不妙、用词不恰当,就把法本扔到一旁,理都懒得理,根本不详细观察文字所表达的意义。

对我们而言,其实最需要的就是了解佛法的甚深奥义。学习佛法并不是培养作家,任你怎样妙笔生花、扣人心弦,假如法本的意义非常空洞,对众生也不可能有真实的利益。

现在有些佛教徒,天天念《金刚经》等经典、持阿弥陀佛等佛号,很注重念了多少遍,虽然这也有功德,但若意义一点都不懂,一说到理解意义,就搪塞道:“我是凡夫人,这种境界太远了。”这往往会陷入“持文不持义”的状态。憨山大师在《费闲歌》中也说过:“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
因此,学习经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本书如果内容殊胜,不必非要有华丽的词句。华智仁波切写这部《前行》时也说了,若以美妙的语言叙述,则不是传承上师的教言,故而,他仅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进行诠释。藏地有些教言也讲过:文字只是一种表达工具,法本的精髓在于意义,假如能用普通的语言表达意义,最优美的词藻又有何用?

我们若过于地耽著文字、对词句太重视,就会放弃甚深意义,如此一来,自相续无法得到真正受益。尤其是当今学术界的人,研究佛法往往偏重于空性、大悲的文字表面,却不知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倘若一味地执著,则无法领悟其究竟所指。所以,只懂词句而不解意义没有任何实义,虽然一方面需要文字,但过于耽著也不应理,这个分寸必须要掌握!

戊二、持义不持文:

有些人只重意义而不重词句,认为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加持,一切境界是通过意义证悟的,进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意义,这也是不合理的。

尤其藏地有些着重实修的道场,对闻思不太强调,对背诵经论也不太赞叹。还有汉地有些禅宗道场,成天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挂在嘴上,认为不立文字就是最高境界。但实际上,禅宗的公案,禅宗所用的文字,一点也不亚于教下所用的文字,不少禅师都是依靠《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开悟的,这样的历史多得不可胜数。所以,文字这个工具必不可少。藏地有句俗话说:“意义的老人必须依靠词句的拐杖,若没有词句的拐杖,意义的老人寸步难行。”任何意义必须依靠词句来表达,倘若没有词句的帮助,除了极个别大成就者,如布玛莫札、禅宗祖师,通过一种表示即可令弟子开悟外,一般人不可能理解真正的意义。

要想证悟空性获得解脱,不依文字相当困难。龙猛菩萨在《中论》中说过:“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胜义空性需要依世俗名言而证得,若不依世俗名言,则不能证得甚深空性,从而无法得到涅槃。因此,学习《前行》的过程中,大家也要依靠文字来通达它的意义。

这个窍诀对每个人来讲十分关键,希望各位不要堕于一边。有些人认为意义重要,对文字不屑一顾:“背诵干什么?喊破喉咙也没用。不要背不要背,只要观心就可以,安住就可以。”这种大话我不赞叹,你连文字都不能通达,怎么可能通达它的意义?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文字重要,对经论的文笔津津乐道,却从不思维其中意义,这也是一种极端。

我们作为佛教徒,必须要做到不堕两边,把文字与意义结合起来。其实这两者牵涉到闻思和修行:闻思的过程中,文字不可缺少;修行的过程中,意义不得不关注。如果你闻思修行非常圆融,对文字和意义都会重视。因此,这两者都非常重要,持义不持文不行,持文不持义也不行!

戊三、未领会而持:

对文字和意义都重视的前提下,还要受持佛经、论典以及上师教言的真实义,若没有领会了义与不了义、秘密与意趣的各种说法,则容易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法。

大家都清楚,佛陀为调化不同根基的众生,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其中有些了义、有些不了义。了义和不了义的区别,我以前讲过很多次,这里不广说,简而言之,了义就是符合实际真理的,比如第二转法轮所宣讲的空性,第三转法轮所宣讲的如来藏自性光明,都是了义法,任何理论也无法遮破。但在相续未成熟的众生面前,佛陀暂时说“我”存在,就是不了义的。所以,若想对佛教有所认识,应当全面、完整、系统地学习,否则,断章取义地把一段内容作为最究竟,就会出现很多看似矛盾的说法。

若欲详细了知,《心性休息》第八品中讲过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 ,对此作了一一分析,懂得这些之后,就会知道佛经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凡是佛陀亲口所说,就把它当作最了义,不是这样的。当然,这要通过长期闻思才能分清楚,很多人学习《解义慧剑》以后,在这方面就有进一步的认识。

古大德也说过:“离经一字,允为魔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倘若没有长期闻思,即使你一直讲经说法,实则与意义相差甚远,这样过失还是比较大。
打个比方说,《宝积经·因缘品》云:“父母为所杀,国王二所净,境眷皆摧毁,彼人得清净。”单看字面的意思,父亲和母亲应该被杀害,国王和大臣应该被消灭,眷属和环境也要通通摧毁,如此这个人才能得到解脱。但实际上,佛陀的意思并非如此。“父母”是指行于轮回中的爱取;“国王”是指各种习气的所依——阿赖耶;“二所净”是指婆罗门的坏聚见、沙门的戒禁取见;“境眷”是指内在的处、二取等八识聚;“皆摧毁”是指以上这些完全遣除,彼人则得清净,即可成佛。

没有通达了义和不了义的道理,只凭自己的分别念去理解,对佛经的究竟深义无法掌握,最终就会导致误解丛生。因此,大家一定要广闻博学,切莫望文生义,随便宣讲佛法的真理。

戊四、上下错谬而持:

本来佛陀的教法层层递进,如世间的小学、中学、大学,分别适应不同的根基,只有前面的学完了,才能步入后面内容,而不是小学一年级时就讲大学三年级课程。佛陀的教育也是如此,不管学显宗还是密宗、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都要有次第,如果上下错谬受持,显然已违反了佛法的规律。

圣天论师在《摄行炬论》中言:“佛说此方便,如梯之渐次。”佛陀宣讲的一切法,犹如阶梯般循序渐进,非常有次第,若把这些次序上下颠倒,妄图要一步登天,便违背了佛法的规律。

因此,大家一定要先修加行,再修正行。

假如你把次第搞错了,一辈子的修行绝不会成功。就像世间教育一样,如果不读小学、中学,就直接攻读大学,除非你根基很特殊,否则定会一事无成。
总之,不论闻法、讲法或修法,假如上下错谬而受持,就会面临矛盾重重的处境。一般来讲,境界越高的人,对基础法越不会轻视,反而觉得观修人身难得、因果不虚非常重要。越是什么境界都没有的人,就越目空一切,觉得自己了不起,这完全是自欺欺人,那还不如不学佛,不学佛就不会有如此邪见了。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有傲慢心,应该按照上下次第来。

戊五、颠倒而持:

佛法的教义原本正确无谬、清净无染,可有些人因智慧不够、闻思不够,把佛法错解而颠倒受持。譬如,禅宗和中观都讲万法皆空,他误以为空性是什么也没有,就开始毁谤因果,排斥祈祷三宝,什么善法都不做,最后邪分别念滋生蔓延,自相续因此而毁坏,甚至由此而成为佛法的败类。

在座的法师和辅导员一定要注意,讲经说法的时候,要对照高僧大德的注释,看自己会不会讲错了。否则,字面上你会解释,但意义并没有通达,明明讲错了还不知道,则会令听者误入歧途。《除曜经》云:“愚诵千章,不解一句。智解一句,即解百义。”

总而言之,重视词不重视义也不行,重视义不重视词也不行,未领会而持也不行,上下错乱也不行,误解意义也不行,这五点非常关键。学习任何经文论典,必须先摆正自己的心态,有了正确的心态,才可以通达它的内容。还没有正式学《前行》之前,大家若能依照华智仁波切的教言去做,无论是自己学习,还是以后给别人传讲,都非常有帮助。

综上所述,我们在闻法的时候,要按照上下文正确无误的相应关系,有条有理、一五一十地掌握一切词义。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