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11课——依止四想
【注】摘要中全部是上师讲记的内容,个人仅仅将其部分内容复制出来,未作任何删改!!!
本论分为闻法方式、所讲之法两个部分。“闻法方式”讲的是发心和行为,“发心”讲完了,现在正在讲“行为”。此处的行为,除了涉及身体和语言,还包括内心的动机,所以是身语意的行为。
“行为”分为所断之行为、应取之行为。“所断之行为”包括三过、六垢、五不持,在听法和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这些过患统统遣除,否则修行无法成功。今天开始讲“应取之行为”。
丙二(应取之行为)分三:一、依止四想;二、具足六度;三、依止其他威仪。
丁一、依止四想:
我们在求法的过程中,不能离开四想,如《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明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
《如意宝藏论》引用《十法经》的教证也讲了求学过程中该怎么样想,阐述了不少这种思维方法。还有《窍诀宝藏论》讲了依止善知识的六种想 ,即作商主想、船夫想、长官想、护送者想等。记得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宗喀巴大师也讲了六种想 ,前四想与《华严经》的说法相同,后两种想是“于如来所住善士想”、“于正法理起久住想”,也就是说:现在末法时代,虽然无缘亲见佛陀,但佛法依靠善知识来传讲,遇到善知识跟遇到佛陀无有差别;正法教理要想久住世间,必须要如理讲闻,不但自己毫无错谬地受持佛法,还能带动他人也如理受持,如此正法逐渐会住世兴盛。
此处所讲的“四想”,以及如何依止善知识,大家一定要分析。这次讲《大圆满前行》,跟以前的进度相比,每天讲的内容很少,但通过这个机会,我自己可以好好看一遍,希望你们也对这些内容反复思维。《大圆满前行》虽然表面上简单,但字里行间却隐藏了很多高深莫测的窍诀,若能挖掘出来,并贯穿于实际行动中,肯定有非常大的利益。
我始终觉得《大圆满前行》对一个人毕生修行的改变非常非常大。很多人说《入菩萨行论》对自己的转变很大,但我个人认为,《大圆满前行》远远超过《入菩萨行论》。
如果没有实地修持良药般的妙法,那就像一位病人的枕边虽有不可计数的妙药和药方,但不曾服药也会于病无补。《劝发胜心经》云:“吾已说妙法,汝闻不修行,患者不用药,吾亦无法救。”
因此,一旦遇到良医般的上师,我们应该长期地服药。就像噶当派大德所说,三界众生是长期的患者,服一两次药犹如杯水车薪,绝对起不到作用。
当今时代许多人认为:“只要祈求上师以大悲观照,我不修行也大有希望。上师,我一切都拜托您了,您往生极乐世界时,千万不要忘了我,如果不带我一起去,说明您没有良心!”认为上师是万能的,就算自己累积了许许多多恶业也不需要感受果报,而仅以上师的悲心力,就能像抛石头一样将自己投到清净刹土。
这种想法并不合理。具有法相的上师虽然有慈悲心,但仅以上师的慈悲心让你解脱,也有一定的困难。以前有一个教证说,众生的罪业不是用水洗掉的,众生的痛苦不是用佛陀的手遣除的,佛陀的智慧也不可能转移到众生相续中,那么佛陀唯一的办法,就是给众生宣说清净、寂灭之法,以令其通达因果取舍的道理,如此才有解脱的希望 。
《现观庄严论》刚开头顶礼般若是四圣之因时,宣说了佛陀成就的目的,就是通过转法轮来利益众生 ,除此之外,不可能把他们一个个拽到极乐世界。《现观庄严论》最后一品所讲的佛陀事业,也是通过传法,令一部分人获得道的所依,一部分人获得道,一部分通过道而成就果,佛的三种事业都与讲经说法有关。因此,佛陀度化众生的唯一方法就是转法轮。
当然,依靠上师的大悲心,到底能否趋入解脱道,关键还是靠自己。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佛陀也对弟子讲过:“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
若长期遵照上师教言修行,根本不会堕入恶趣。《杂阿含经》云:“长夜修善,若堕恶趣,受恶报者,无有是处。”
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大家现在拥有修法的机会,应当经常默默发愿:在短暂的人生中,千万不要改变,不能做诽谤佛法、违背佛法的事。发愿的力量非常强大,我们遇到这么好的佛法和上师,虽不敢说证得极高的境界,但若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也会很心安快乐!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