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 34 课——无常四际、四依处
【注】摘要中全部是上师讲记的内容,个人仅仅将其部分内容复制出来,未作任何删改!!!
寿命无常是个很甚深的窍诀,平时我们要在生活中经常串习。当然,这种境界并不容易生起,一定要经过漫长的修习,所以各位不要放松,也不要觉得它是加行法门而轻视,如果这样,说明你对修心法门没有深入。真正的高僧大德,始终觉得对无常修得不够,因而大家平时在修学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否则,这些修行境界不会随随便便就出现。
在实修寿命无常时,只要反反复复观察,定会生起来一种紧迫感,知道万法都是无常的,现在不修就来不及了,有了这种信念,修行则很容易成功。世间上的大多数人,虽然明白自己终有一天会死,但总觉得死亡不会那么快到来,于是把修行一拖再拖,无限期地延迟下去,最后修行一无所成。这种现象如今比比皆是,所以你们获得如此殊胜窍诀后,应当很认真地去修持。
下面紧接着讲:
这次传讲《前行》,有些人肯定收获很大,也有些人刚开始比较精进,慢慢就虎头蛇尾了,这与各人的缘分、信心、精进有着密切关系,故希望大家要有持之以恒的精进心和恭敬心。
世间上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没有死之前,觉得在家里举足轻重、不可缺少,然而他死了以后,别人照样过生活。因此,你们活着的时候,不要为了某些人,而把修行全部放下、全部舍弃。有些人经常说:“我不能出家,否则,我家人该怎么办呢?”“我没时间学佛法,因为家里的重大事情都是我一个人承办。”许多人都有这种顾虑。其实你终有一天会离开,不可能永远跟着他们,没有你,他们也不会活不下去,所以你在没死之前,应该选择最好的道路,不要为这些人放弃来世的解脱。
人在死亡之时,诚如前面所说,就像从酥油中抽出一根毛一样,只有自己孑然一身,孤独无助地漂泊在中阴界,当时所能依靠的,唯有正法。不知你们想过没有,死亡其实并不遥远,就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等着,而它一旦降临,器情世界的一切事物,我们都要统统抛弃,唯有随业力漂泊在轮回中,这是非常可怕的事,也是非常重大的事。
现在很多人对“死”字提都不敢提,其实这种讳疾忌医的心态并不可取,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此时除了佛法,没有任何依靠处。因为生生世世跟着我们的,只有善业和恶业,诚如《德施请问经》所言:“父母兄弟妻,仆财眷属众,死后无跟随,诸业随其后。”
以上讲了“无常四际”的第一个——生际必死。下面接着讲第二个:
积际必尽:一切积聚同样终将散尽,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即使是统治南赡部洲的国王,也有沦落为乞丐的时候。如南朝皇帝梁武帝,他在位时,经济发展、政局稳定,举国上下一片繁荣,但到了晚年,侯景发动叛乱,他成了侯景的俘虏,囚于台城,最后被活活饿死。
在历史上,西晋有个人叫石崇,他可谓富甲天下、侈极四海 ,是中国古代十大富豪 之一。后来八王叛乱,赵王司马伦看中了他的家财,要杀他之时,石崇后悔地说:“是财多而招致了杀身之祸!”司马伦直言相告:“知道是财富害了你,为何不早一点把财富散了?”石崇言:“晚了!”
还有清朝“红顶商人”胡雪岩,田地万亩、姬妾成群,在当时风光无限。虽然他富可敌国,与官场人物交往甚密,最终却成为左宗棠与李鸿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短短的时间内,事业崩毁、倾家荡产,下场相当悲惨凄凉。
所以,从世间人的兴衰、成败、得失来看,一切万法均是无常的。
总之,我们亲眼目睹的许多事例足以说明:财产受用不可能恒常拥有,它犹如夏天的露珠、秋天的白云一样,很快就会消失,故一定要慷慨布施。然而,不懂无常、没学过佛法的人,为了财产受用,首先不择手段去追求,得到之后,又绞尽脑汁地保护,可是不管怎么努力,这些终究会离开自己。因此,如果你拥有了财富,应当以不贪执的心态去享用,一旦失去了,也没必要特别伤心。这即是学习无常法门的作用。
对于以上道理,大家理应再三深思熟虑。文字上我给你们这样讲了,但下面具体有多少人去思维,也不是特别清楚。但不管怎样,希望大家对每一个道理要重视,平时行住坐卧中,有空就打开这个法本,仔仔细细去琢磨。我以前学《前行》时非常认真,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修了很长时间,所以如今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还是有一些定解。这些道理的定解,短期内肯定生不起来,只有长期不断地串习,才会一年比一年稳固,到了一定时候,对名声、地位、财富等世人贪求的对境,才能真正看淡。
合久必分:一切聚合的法,最终定会分离。譬如,某地的大市场或大法会上,虽集聚了来自四面八方、成千上万的人,最后也都会各奔东西。
对此规律,世间人也是认可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开场白中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尽管现在我们中的师徒、主仆、施主福田、道友、兄弟、夫妻等,彼此慈爱、和睦相处,但最终无论如何也无法不分离。
因此,无论是什么样的聚合,师徒也好、夫妻也罢,最后都会面临分离,诚如古人所言:“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这就是无常的体现。
所以,对于无常法,大家切莫停留在理论上,如果每天高谈阔论,会讲诸行无常等四法印,但心里从来没想过,修行恐怕不会成功的。
总之,修学佛法的时候,上师的教言要记在心中,时时去观想、去思维,这样的话,言行举止才会逐渐改变。学佛法不像学气功一样,马上就有一些感应,只有自己的起心动念与法相应,久而久之,才能看破世间一切,对上师三宝的信心日益增上。
堆际必倒(凡是堆积的东西势必会倒塌,不可能永恒存在,这与物极必反的规律相同):一切修砌成的建筑,都将土崩瓦解。从前,繁荣昌盛的村落及寺庙,都有贤德之士管理和住持,可是如今却只剩下一片废墟,已经变成了鸟窝雀巢。
在印度,昔日的那烂陀寺、吉祥戒香寺可谓鼎盛一时,无数大智者和大班智达住锡于此研讨佛法,对佛法弘扬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现在只剩一堆遗址,此外什么都没有了。
其实,再辉煌雄伟的建筑,最终都将毁坏、倒塌,不可能永恒存在。
不但这些世人了知的建筑终有毁坏的一天,即便是史前文明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建筑,也难逃无常之网,甚至因年代过于久远,人们将其曾经的辉煌一时,当成了玄之又玄的神话。
其实,观无常对我来讲非常乐意,周围的一切事物,皆是开示无常的善知识。既然万法无有恒常性,那我们对现在如虫穴般的城市、住宅、寺庙等非常耽著,又有什么用呢?
作为修行人,理应追循噶举派诸前辈大德的足迹:背井离乡,奔赴异地,居住岩洞,与野兽朝夕相伴,将衣食、名誉抛之脑后,过一种知足少欲的生活。不要像现在世间人那样,对物质生活要求特别高,穿的要高档华贵,吃的要山珍海味,结果造的业也罄竹难书。对我们而言,一定要彻底依止噶当“四依处”——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
什么意思呢?首先,要一心一意地依止佛法,而不依止其他(心依于法)。其次,佛法的境界依靠安贫乐道才能生起,假如你整天追求奢靡豪华,任何修行也不会成功。当然,也不是非让你把所有家当都处理了,变成一个穷光蛋,这个“度”要学会把握(法依于贫)。然后,安贫乐道不能只是一时热情,刚出家时什么都不要了,渐渐却越来越富裕,最后死时家财万贯,这说明法没有融入心。噶当派的大德就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少欲知足,一辈子都过这样的生活,死时也没什么牵挂,在山洞里安详示寂,但现在许多出家人在这方面做得不太好。当然,对城市里的人来讲,这样做可能有点困难,但即便如此,至少也不能贪得无厌(贫依于死)。最后,要死在山谷里,而不是城市里,更不能是医院里。有些修行人知道时日不多,就到寂静地方去,这种做法比较合理。倘若你没有一定的修行境界,死的地方最好选择寺院。以前的大德们都是如此,包括汉传佛教的很多高僧,圆寂时要么在茅棚里,要么在山洞里,身患重病时并没有入于城市——打开《高僧传》就知道,这样的故事相当多。当然,生病时依靠治疗是有必要的,但在死的时候,务必要前往寂静之地(死依于干涸之壑)。
作为一个修行人,修行务必要自始至终,保持不变。比如,出家人从受戒起一直到临终,都要戒律清净;在家人也应一辈子生活简朴、业际无倒,在非常清净的状态中死去,这是最快乐的。不然,你最初舍弃一切,最后又一一重新捡回来,身陷五欲不能自拔,在欲求不满的心态中离世,这是十分悲惨的。
总而言之,世间万事万物没有多大意义,我们一定要追循前辈大德的足迹,以他们的传统和教言要求自己,尽量让修行善始善终。否则,末法时代障碍比较多,法越来越深的时候,违缘也越来越重。为此,始终要祈祷上师三宝和护法神垂念、加持自己:不要出现违缘,修法圆圆满满,菩提心日益增上。经常发这个愿,这一点非常重要!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