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 33 课——观世间无常与亲怨不定
【注】摘要中全部是上师讲记的内容,个人仅仅将其部分内容复制出来,未作任何删改!!!
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过,这个前行法,文字上不像中观、因明、般若那么难懂,但要想意义融入于心,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必须要闻思与修行长期结合、不能脱离。
有缘听受此法的人,也应该再三地观察,看这个法门对你是否重要。表面上看,许多公案和教证谁都会讲,但这个要解释的话,必须要有一种体验。说句大言不惭的话,我讲《前行》还是有种增上慢,自认为讲得比较不错。让我讲大圆满正行或中观空性,因为平时修行比较差,不一定讲得来,但《前行》中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每个道理,我不是修了一天两天,而是多年来一直在串习、一直在思维,如今也算是生起了真实定解。以这种境界给别人传讲,应该是可以的。
对于《前行》的内容,你们不要停留在文字上,而要确实感受到它的甚深意趣,然后自己加以串习。其实,这里面的每一个道理,对不管是什么教派的人都有利。我们学习这部法,暂时没必要分教派,就像一个人快饿死了,别人给他东西吃,他强调自己是什么民族什么宗教的,只能吃糌粑、不能吃米饭,这没有必要。同样,我们在轮回的沙漠中,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此时遇到佛法的美味佳肴,理当心甘情愿、欢欢喜喜地接受。
现在很多上师经常灌顶、传教授,虽然利根者依此可直接趋入普贤如来的果位,禅宗、密宗历来也有这样的历史,但对大多数人的根基而言,加行的定解更为重要。如果你对寿命无常生起了深深正信,对万事万物就不会有太大兴趣,生活上肯定有大的变化,以前你不知道终有一天会死,死时唯有正法才有利益,现在知道万法无常之理后,明白了生命的真相,对今世的名利地位,就不会有强烈执著,修持佛法也很容易成功。所以,厌离心的来源,主要是观寿命无常,若不了解这个道理,即使你表面上是个修行人,也只会天天忙于世间琐事,解脱没有什么头绪。
昨天讲了春夏秋冬、寺院城市等的无常迁变,下面不说远的,只是对我们身边作观察:生活在一个家庭中的人也是如此,历代宗亲、祖辈父辈全部相继过世,现在只剩下他们的名字而已,自己同辈的兄弟姊妹等,也有许多已经离开人世,时过境迁,此时此刻我们全然不知他们转生在何处。
关于家人亲眷的无常,记得《米拉日巴尊者传》中有个很好的公案:有一次,米拉日巴想回家看看,在黄昏无人的时候,他先独自跑到河边,痛哭了一场,天一黑就走进村中。他回到家,看见外面的田庄上长满了野草和荆棘,金碧辉煌的房子和佛堂,现在都已腐朽了。走进屋里一看:《宝积经》被漏下的雨水淋得七零八落,墙上的污泥和鸟粪也零乱地撒落在上面,一部经几乎变成了老鼠和小鸟的窝巢。他看到这些,想起从前,一阵凄然悲凉直袭心头。
后来米拉日巴尊者说:“这一次我回家乡,看见家园破毁、亲人亡散,深深地觉悟到人生空幻无常。人们拼命赚钱、千辛万苦成家置业的结果,也只不过是一个幻梦,使我更生出了无比的出离心。房屋就像火宅一样,许多没有受到人生痛苦的人,和那些忘掉人生终要一死及死后轮回恶趣之苦的人,才会要寻求世间的快乐,但是看透了人生的我,将不顾贫穷饥饿和他人讥笑,决心要尽我的寿命,为自己和众生的一切利益去修行。”
在座的道友也应如此,不管是身边的亲友去世也好,最信任的人欺骗你也好,都应深深认识到一切万法无可信赖,在这种心态中发下坚定的誓言。《前行备忘录》中经常提到发誓言,发誓时一定要发自内心地祈祷上师三宝慈悲加持,愿自己的愿望成真。否则,只是马马虎虎念《普贤行愿品》,心里从来都不观想,虽然也有功德和善根,但它的力量并不强。以前噶当派和宁玛派的许多修行人,为什么下功夫的时间很短,但效果却一日千里,就是因为心的力量很强。
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云:“众生财富如闪电,身如浮泡无常性。”在《君规教言论》中也说:“身体犹如水中泡,财富宛若秋云飘。”然而,世人耽著荣华富贵,真正能明白此理的寥寥无几。憨山大师在《醒世歌》中说得好:“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也说:“如今世间多数众,百年之内定死亡。”因此,上至非想非非想天、下至无间地狱,内外器情所摄的万法,恒常坚固的一事一物也不存在,这些可概括为生际必死、积际必尽、合久必分、堆际必倒、高际必堕。高际必堕与堆际必倒若合为一体,这四者即是所谓的“无常四际”,也就是无常的四种观察方法。
这四种观察方法,其实在佛经中也有记载,如《律本事》中说:往昔,舍卫城有四位商人,这四人各有所好:一位喜欢积财,一位好建房屋,一位爱与亲友聚会,最后一位沉迷于养生。后来,佛陀针对他们所希求的事物,依次宣说了四句教言:“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离别,有命咸归死。”意即积聚的尽头只能是消散,崇高的尽头只能是堕落,会合的尽头只能是别离,生的尽头只能是死亡。
此外,亲怨、苦乐、贤劣及一切分别念也是无常的。今天两个人亲密无间,明天就可能反目成仇;今天彼此不共戴天,明天又可能和好如初;还有人上半生无恶不作,下半生却成了好人……下面会讲很多这方面的道理,因而好坏、亲怨等都是无常的。
总之,不管是什么人,死亡突然来临时,只能放弃一切,随业力飘往后世,此时财产、眷属一个也带不走,只能在恋恋不舍中独去独来。《无量寿经》云:“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寂天论师也说过:“因吾不了知,死时舍一切。”“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
纵然是数以千计僧人的上师,也不能带走一僧一徒;即便是数以万计部落的首领,也不能带走一奴一仆;哪怕是拥有南赡部洲一切财产的主人,也无法带走一针一线。就连自己最为珍爱、精心保护的身体,也必然要舍弃。
要知道,面对死亡,唯一佛法才有帮助,其他一切都派不上用场。以前上师如意宝常引用《教王经》的一个教证:“国王趋入死亡时,受用亲友不随身,士夫无论至何处,业如身影紧随后。”希望每个道友把它好好背下来。这虽然是佛陀对国王的教言,但实际上对每个人都同样适用,当你趋入死亡时,财产、眷属等世间美好不会跟随,紧紧跟着你的是什么呢?就是生前造的善业恶业。造善业会获得快乐,造恶业则感受痛苦。《千字文》中也说:“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