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 37 课——思维死缘无定而修无常
【注】摘要中全部是上师讲记的内容,个人仅仅将其部分内容复制出来,未作任何删改!!!
下面继续学习《大圆满前行》中的“寿命无常”。此科判分为七部分,今天开始讲第六个。
观修无常的每一个引导都特别重要,大家若能对书中的内容经常串习,时时刻刻观得起来,始终有种无常的感觉,那么修行肯定会成功。因此,我们所学的法一定要融入心,与自己的相续完全结合,而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虽然广闻博学也有意义,但你的心若没有调柔,即使通达了千经万论,一切显密教法倒背如流,也不会有非常大的利益。当自己面对生老病死时,当离开这个世间时,如果没有以修行境界来摄持自心,很容易与法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所以,我们作为修行人,要常常思维高僧大德传下来的这些殊胜金刚语。
丁六、思维死缘无定而修无常:
我们南赡部洲的人,从出生那一刻开始,便一步一步迈向死亡。人人都清楚自己终究难逃一死,但死的方式、死的因缘、死的时间却决定不下来,也就是说,以何方式死、以何因缘死、于何时何地死,谁都无法确定。
那么,唯一能决定的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生命有减无增,一直在不断流逝。如寂天论师云:“昼夜不暂留,此生恒衰减,额外无复增,吾命岂不亡?”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边发生的无常非常多,然而很多人没有把它当回事,总认为示现无常的是别人,自己永远不会这样。尤其是以前没学过佛的人,或即使学了佛、但没有特别深入的人,无常观可以说比较欠缺。因此,通过这次闻思,希望大家好好思维这个道理,看看外面的山河大地、春夏秋冬是不是刹那变化?内在的信心、悲心,或贪心、嗔心是不是瞬息万变?包括自己最珍爱的身体和生命,是不是也没有恒常稳固性?这方面一定要仔细观察。
这个世界上,生缘可谓少得可怜,死缘却多如牛毛。如圣天论师云:“死缘极众多,生缘极稀少,彼亦成死缘。”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也说:“死缘何其多,生缘何其少,彼等亦死缘。”
尤其是现在人没有因果观念,为了牟取暴利而不择手段,制造出大量武器、伪劣商品,直接或间接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
真正修行好的人,时时都会忆念死期不定,始终想着“不知我什么时候死”,有了这种观念,修行起来会很精进,不会天天聊天、做些无义琐事。但现在城市里的人,最缺少的就是无常观,一直把修持善法拖到明年、后年,甚至退休之后。
所以,每个人要经常思维自己还能活多久,若能如此,就不会特别贪著今生的名声、财富、感情,甚至为此宁愿舍弃生命。如果你无常修得好,一方面自己遭受疾病、痛苦时,有勇敢面对的能力,另一方面,你身边的亲友发生意外时,也不会怨天尤人、寻死觅活。因此,学法不能只留在形象上,必须要想方设法将其融入于心。现在有些宗教过于注重形象,倘若深入其教义,没有什么可挖掘的,而我们佛教并非如此,不但理论上讲得非常究竟,还要求付诸于实际行动中,让每个人多多少少有一些感觉,这即是佛教的伟大之处。
话说回来,正因为众生的死缘各种各样,所以死期无法确定。有些人在母胎中便已死亡;有些人一出生就断了气;有些人刚学会爬就已夭折;有些人壮年时离开人世;还有些人在垂暮之年寿终正寝。如佛陀在《因缘品》中云:“有者胎中死,有者落地亡,有仅爬行逝,有跑时夭折,有老有年幼,有些壮年人,相继而离世。”汉地也有句俗话说:“黄泉路上无老少。”
总而言之,在这个世界上,死缘非常非常多,不管是吃饭、走路,还是坐车、乘飞机,甚至只是呆在家里,死亡都会突然降临。而在以上众多的死缘中,生缘却如风中残烛般微薄。如《宝鬘论》云:“常住死缘中,如狂风中灯。”《大庄严论经》 亦云:“命如风中灯,不知灭时节。”佛经中还说“人命在呼吸之间”、“命如水泡”……
丁七、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通过猛厉观修无常,斩断对今世的贪执,然后一心希求解脱法):
我们随时随地要唯一观修死亡,观想行、住、坐、卧一切所为都是今生最后一次。口中如此言说,心中也这样诚挚观修。
当然,世间人听到这些,也许觉得你有毛病、不正常,身体明明好好的,光是坐在台阶上就死了,这是不可能的,倘若每天都处于这种恐慌中,对生活没有远大目标,就太消极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他们对世间的追求,跟我们修出离心完全不相同。我们若通过这种修法,真正产生了出离心,那么除了希求解脱外,对什么都不会感兴趣。有些人刚生起出离心时,马上就想出家修行,任何人都劝不住,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他看到了万事万物的真相,没有时间再等了。反之,如果你没有产生这种念头,还是会照样贪求世间的一切。所以在这方面,修行人与世间人有一些抵触,如果你无常修得特别好,定能看破世间万法,就像胆病患者见到油腻食物一样,对此没有任何兴趣,唯一只希求解脱。
因此,我们不论做什么,都要时刻忆念死亡无常。晚上睡觉时应该想:“今晚我会死在这个地方,明天不一定还活在人间。”早晨起床时也要想:“今天我也许会命绝身亡,今晚不一定还有睡觉的机会。”要发自内心、情不自禁唯独观修死亡。(修行好的人,对此会深有体会;而平时不修的人,我讲得再多,对他也不一定起作用。)
从前,噶当派的格西们,每晚睡觉之前常常思维:“不知道明天早晨还用不用生火?”因此,他们往往不盖火,将碗也是倒扣放置,时时都对死亡有坚定不移的胜解。
过去的藏地不像现在,那时做饭没有电炉、煤气,只是拿三块石头垒个灶,上面放着锅。晚上睡前要盖火时,先加几块大一点的牛粪或木头,然后把灰倒在上面,再压一块大石头。早上起来后,拨开灰找到火星,生火就很容易了。以前我小时候,藏地的生活习惯都是如此,但现在好像没有了,一方面是火绒、火铁难以操作,另一方面,有了火柴、打火机后,生火就没那么困难了。不过在古代,每家每户晚上都要盖火,而噶当派的修行人,由于无常修得好,担心自己一睡下去后,明天再也不会起来了,所以往往都不管火。
而且他们还要把碗扣下。按照藏地的传统,人死后才把碗倒扣起来,活人是不能随便扣碗的。有些小孩若把碗扣下了,父母会使劲打他,认为这很不吉祥。所以,噶当派的有些行为,以世人的眼光来看,或许是一种不可理喻,然而在我们眼里,这却是真正的修行境界。
其实对于死亡,每个人都要有一些准备,这是噶当派的传统,也不是什么不吉祥。但有些人可能认为:“我今天刚出门办什么事,就担心会不会死,缘起可能不太好。”实际上这也没什么。若能长期这样观修,到了一定的时候,你自然就会生起无常观,以此可鞭策自己精进修行。
当然,这不能是光说不做,只停留在表面上,而要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以前的一些老修行人,因为观修无常的缘故,心始终不会散乱,每天的修行安排得特别紧,所以我们也应向他们学习,尽心尽力观修无常法,千万不要放逸懈怠!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