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 38 课——死亡来临怎么办、在生活中观无常
【注】摘要中全部是上师讲记的内容,个人仅仅将其部分内容复制出来,未作任何删改!!!
今天还是在讲“寿命无常”。这次不管讲寿命无常还是其他引导,都通过教证、公案叙述得比较详细。我个人觉得,讲经说法的时候,内容最好是讲多一些。
然而,现在有些人认为,佛教方面的著书或开示,内容应该越少越好。以前也有人劝我:“您最好不要翻译得太多了,也不要写得太厚了,不然没有人愿意看。讲法时也要少讲一点,否则大家接受不了。”
但在我看来,佛教内容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你们现在所接受的,连沧海一粟的千万分之一都没有,若这样还觉得太多、太广,那就有点不合理了。如果是世间的一些无稽之谈,则尽量不要花太多时间,可是佛法对我们来讲,有百利而无一害,是生生世世的解脱津梁,故串习的时间要越长越好。
上节课讲了必死无疑、死期不定之理。但仅仅明白这些还不够,我们还要了解死亡来临时该怎么办?
人在临终时,绝对有利的只有正法,它不但可免除死亡的恐惧和痛苦,而且对生生世世步入光明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在漫长的生死轮回中,唯一可伴随我们的,也只有正法,其他的子女、财富、名声、地位、荣华富贵等,死后都要统统留在人间。寂天论师亦云:“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因此,我们活着的时候,一定要修持正法,积累善根福德,不然死时会后悔莫及,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也说:“不知死后归何处,此时无善者可怜。”
记得《窍诀宝藏论》里有个教证说:“今生琐事死亦无完时,此起彼伏如同水波纹,死时是福有用当慎思,今起当修解脱之菩提。”
其实不说中观、密法的甚深教义,即便是现在所讲的无常之理,很多人恐怕也接受不了,更不用说去付诸实践了。一个人若对无常观得起来,就会觉得世间万法无实义,唯有修行最有意义。如同以前学《山法宝鬘论》和《开启修心门扉》时,很多人的出离心、解脱心相当强,这样才能变成真实的修行人。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特别执著的许多法,实际上没什么可执著的。就拿每个人最爱执的“我”来说,若以中观推理或上师窍诀进行观察,五蕴的暂时聚合是无常的,没必要对其耽著不舍。
所以,我们的身体若详细观察,跟尸陀林中的尸体并无差别,然由于无始以来的迷乱执著,每个人都把它误认为是“我”,进而为此造业受苦,这是非常不值得的。因此,通过这样的观察,大家要认清五蕴不是“我”。
还有,平时的行住坐卧、所作所为,也要全部观无常。那么,如何在生活中观无常呢?下面具体讲几个例子:
(一)走路
在道路上行走时,要观想这条路是无常的,从粗大角度来讲,它终究会被各种灾害所毁,从细微角度而言,它是刹那刹那迁变的;同时,你身体也是无常的,以后不一定再路过这里。既然如此,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如理如法,始终以正知正念摄持自己。如《般若摄颂》云:“行住坐卧具正知,视轭木许无心乱。”
(二)住处
所居住的处所,从现相上讲是无常的,没有什么可贪执的;从实相上讲,就像具髻梵天对舍利子所说,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是清净刹土,我们应当如是观想,不能认为这是脏乱差的地方。很多修行不好的人,看这个世界肮脏不堪,所接触的人也全部视为妖魔鬼怪,这样的心态对修行极有损害。
(三)饮食
饮食受用是无常的,如果你有一些修行境界,应当享用禅定的美食。
我们若有这样的境界,当然是最好不过了;但即便没有,饮食也要比较清净,切莫沾染罪业的过患。我以前一直强调,每人一天三顿饭,千万不要杀生。
此外,我们除了尽量吃素,每次吃饭还应供养三宝,或者行持过午不食,以清净心来过清净的生活。
(四)睡眠
躺卧睡眠是无常的,如果在贪心、痴心中入睡,则无实在意义,即使做梦也是一种迷乱。但若有密法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境界,便可将迷乱修成光明境界;退一步说,纵然没有这种境界,睡时也应观想佛陀发光,遍布自己的周围,在这样的修法中安睡。
(五)财富
拥有的珍宝财富是无常的,故当依止圣者七财——信心、持戒、多闻、布施、知惭、有愧、智慧。
所以,水平不太高的人,认为财富是身份的象征,把拥有高档的衣服、轿车、房屋,当作是成功的标志。而修行比较好、境界比较高的人,视钱财如粪土,根本不把这当回事,他们唯一重视的,只是净戒、信心、知惭、有愧等圣财。
(六)亲友
亲朋近邻是无常的,整天随顺他们也没什么意义,所以应当远离闹市,前往寺院或寂静处激发出离心,到了那时,你自然而然会珍惜时间。
其实珍惜时间很重要。如果你现在不珍惜,没有好好修习,以后不一定有这个机会。明代的一元禅师说过:“西方故国早回还,人命无常呼吸间,有限光阴当爱惜,今生蹉过出头难。”因此,明白这个道理后,大家要有一种出离心,觉得这个人身太难得,必须充分利用起来。
(七)名利
名誉地位是无常的,作为真正的修行人,没必要去希求这些,应恒常身居低位。
(八)语言
言谈话语是无常的,平时说些无稽之谈没有意义,有时间的话,应督促自己念咒、诵经。
(九)善念
信心、出离心也是无常的,即使依靠偶尔的因缘生起,“我再也不回家了!再也不踏入红尘了!”但过一段时间,可能就烟消云散、无踪无影了。因此,为了稳固自己的出离心和信心,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以坚定的誓言来摄持相续。
(十)妄念
想法妄念统统是无常的,故当具备贤善的人格。
(十一)验相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有时晚上做一些好梦,白天显现种种境相,看到光、看到圣尊……这些验相和证悟相也是无常的,没有必要太高兴。
卓沃衮波上师曾说:“总之死亡无常法,自之相续若未生,密集之法亦不深;相续生起死念时,三皈之辞也高深。”的确,基础没有打好的话,表面上能看到明点,接受过《上师心滴》等最高的密法,也只不过是冰上建筑,因为没有观好无常,这种境界不会长久,很容易被世间种种迷乱夺走。所以,真正要修行的人,基础一定要打牢,这是我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希望你们牢记于心。
对我而言,并不是特别吝啬,不愿给你们传密法。实际上传密法不太难,即便是《上师心滴》的一个引导文,也可以在一个礼拜或一个月中全部讲完。文字上我应该会讲,但你们没有修完加行的话,很多境界根本得不到,即使得到了,也不稳固。
所以,大家一定要把共同四加行、不共五加行修好,然后在此基础上,再修一些甚深法要,这样修行才会成功。否则,每个人的风脉明点不同,你暂时可能出现一些验相,但这只是道位的验相,很容易退失,故不必对此十分耽著,务必要追求果位的验相,即达到大圆满第四步境界——法性尽地。到了那时,你已了脱生死,就像雄鹰翱翔虚空一样,可自在操纵死亡,死亡到来也无所畏惧,从此之后无需修行了。
当然,作为凡夫人,我们肯定害怕死亡。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说过:“于此大苦海,毕竟无边际,愚夫沉此中,云何不生畏?”米拉日巴尊者也说:“吾初畏死赴山中,数数观修死无定,已获无死本坚地,此时远离死畏惧。”米拉日巴尊者最初造了很多恶业,他担心来不及忏悔就死了,如此必定堕入恶趣,于是跑到寂静的地方,依止玛尔巴罗扎接受了窍诀,对寿命无常再再地串习,最终获得无死的坚地,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怖。
关于修持无常,塔波仁波切从三个层次教诫我们:“开始的时候,害怕生死所追,务必像鹿子逃出笼子一样义无反顾;中间的时候,务必像农夫辛勤耕耘田地那样,做到死而无憾;到了最后,要像大功告成的人一样,做到心安理得。”
塔波仁波切还说:“最初的时候,务必要像箭中人的要害一样,认识到没有空闲;中期阶段,要像死了独子的母亲一样,专心致志地修行;最终要了达无所作为,如敌赶走牧童牛。”
在未生起以上如是定解之前,我们务必要唯一观修死亡无常。普琼瓦格西说:“晨不念死,则昼空过;晚不念死,则夜空过。”香怎耶巴说:“上午若没生起无常之念,中午贪图今世的念头就会抬头;中午若没生起无常之念,晚上就会被贪图今世的念头所俘虏。”汉地寺院上晚课时,也有一句:“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因此,我们应时时以无常观督促自己,通过各种教证、公案来观修无常,若能如此,久而久之,生起无常观也并不难。
佛陀曾这样赞叹观修无常:“多修无常,已供诸佛;多修无常,得佛安慰;多修无常,得佛授记;多修无常,得佛加持。如众迹中,象迹为最,佛教之内,所有修行,观修无常,堪为之最。”《涅槃经》中也说:“一切众生迹中,象迹为上,是无常想亦复如是,于诸想中最为第一。”
过去很多高僧大德,在每次修行之前,都会观一座无常法,就像修上师瑜伽一样。其实这些窍诀很甚深,大家对此要引起重视。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