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 53 课——人类之苦之八支分苦怨憎会苦
【注】摘要中全部是上师讲记的内容,个人仅仅将其部分内容复制出来,未作任何删改!!!
“人类之苦”已介绍了变苦、苦苦、行苦三大根本苦,及八个支分苦中的生、老、病、死四苦,今天继续讲第五个——怨憎会苦。
什么是怨憎会苦呢?指所憎恶的人或事,欲其远离,而反共聚。比如,想见的爱人见不到,怨恨的敌人却总是狭路相逢;想听的喜讯听不到,不愿意听的噩耗却时时传来;非常希望身体健健康康的,可往往是病魔缠身,没有自由快乐之时……这些不悦意的外境经常出现,而特别希求的对境日益远离,令心产生强烈忧苦,这就是轮回的本性。《大毗婆沙论》亦云:“不可爱境,与身合时,引生众苦,故名非爱会苦。”意即不可爱的对境常出现在自己身上,或者自己面前,引生各种不同的痛苦,这就叫怨憎会苦。当然,怨憎会苦的定义,还有很多解释方法[ 如《涅槃经》云: “何等名为怨憎会苦?所不爱者而共聚集。”《瑜伽师地论》云:“云何怨憎会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一、与彼会生忧苦故;二、治罚畏所依止故;三、恶名畏所依止故;四、苦逼迫命终怖畏所依止故;五、越正法恶趣怖畏所依止故。”]。
那什么时候能断除这种痛苦呢?只有证悟了空性,完全通达人我、法我不存在,那时候所有的痛苦将销声匿迹,一丝一毫也不可得。而在此之前,不管你转生于轮回何处,都难免要遭受此种痛苦。就算转生为三善趣众生,也常会遇到憎恶的对境,那堕入地狱、旁生、饿鬼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要想远离这种痛苦,证悟空性非常重要。
《宗镜录》中云:“若未了无生,于所生之处,无非是怨,无非是苦。”假如没有彻底通达无生空性之理,不论投生到六趣中的哪一道,在那个环境里所感受到的,无非是怨恨,无非是痛苦。假如没有彻底通达无生空性之理,不论投生到六趣中的哪一道,在那个环境里所感受到的,无非是怨恨,无非是痛苦。常有人抱怨:“这里的环境太复杂了,我要去个清净的地方。”说这种话的人,根本不了解轮回的真相。倘若你清楚轮回的实际状况,那自然会知道,无论到哪里去,都有不合意的对境出现。如果过于执著这些,自己就会万分痛苦,而唯有对它的本性有所认识,才会明白特别不值得为这些苦恼。
因此,要了解人类的痛苦,观察生活很重要。当然,尚未了达诸法实相之前,我们对苦乐的执著也不可能抛弃。而只有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才不会如此耽著“我”和“苦”,也不会随业力趋入三恶趣。
这些道理,作为佛教徒一定要了解。但光是了解还不行,还要逐字逐句进行思维,从中得到一种感悟,这即是所谓的“修”。
除非你是利根者,有超胜的五根[ 五根: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依靠上师简单的窍诀,当下便有顿悟的可能。但如果你通过详细观察,发现自己并非这种根基,那么最适合的修行之路,应该是先从理论下手,对此慢慢了解之后,再去实地修持每一个道理,如此内心才能渐渐改变,烦恼也会日益减少。
庚五、怨憎会苦:
再来看看怨憎会苦是怎样的情形:很多人非常执著自己的财产,为了防止它被怨敌打劫,因而白天守护、夜间巡逻。
华智仁波切讲的“怨憎会苦”,主要是阐述财产的过失。虽说从广义而言,遭遇任何麻烦、苦恼等不悦意对境,都是怨憎会苦,但此处着重讲的是财产。因为作为修行人理应知足少欲,而财产却能给自己带来极大障碍。
许多人为了养家糊口,一辈子忙忙碌碌,没有机会修行,可是到了最后,自己的财产会意想不到地落入仇人手中。譬如,白天土匪会明目张胆地抢夺,晚上盗贼偷偷摸摸地窃取,甚至自己所拥有的牛羊,也会被豺狼等猛兽吃掉,最终一无所有。
其实,无论你拥有多少财产,都免不了遭受最初积累、中间守护、最后增长等无尽痛苦。诚如佛陀亲自授记的怙主龙猛所言:“积财守财增财皆为苦,应知财为无边祸根源。”因此,为了这些财产,人们始终非常辛苦,根本不了解它无有实义,是一切祸害、痛苦的根源。
关于财富的过患,米拉日巴尊者还说:“财初自乐他羡慕,虽有许多不知足;中被吝啬结束缚,不舍用于善方面,乃为着魔之根源,自己积累他人用;最后财为送命魔,希求敌财刺痛心。应断轮回之诱饵,魔之财富我不求。”
以前阿底峡尊者刚来藏地时,僧人们为了表示尊重,就身穿华服,佩戴珠宝饰品去迎接。尊者一见这些人,急忙将头蒙起来。在旁的弟子大惑不解,请教尊者其中缘故。尊者回答:“藏地的魔鬼来接我了!”僧人们听后十分惭愧,赶紧将身上的华丽饰品拿掉,换上出家的三衣恭敬迎请,尊者才欢喜地接受。
其实一个人修行好不好,跟财产也有很大关系。如果你财产不多,至少会有时间去修行,否则,成天忙于打理财富,根本不会希求解脱。
寂天菩萨也说:“积护耗尽苦,应知财多祸,贪金涣散人,脱苦遥无期。”财富的积聚、守护、耗散过程中,充满着无边无际的痛苦,以此应知,财产是一切祸害的根源。
要知道,一个人拥有多少财产,就会有与之同等的痛苦。诚如《亲友书》所言[ 《亲友书》云:“智者痛苦如财多,少欲之人非如是,一切龙王头数目,所生痛苦如是多。”],龙王有多少具宝珠的蛇头,就会遭受多少热沙之苦。
因此,一个人的痛苦程度,往往跟财产多少成正比。
与之相比,真正的修行人对生活没有太多要求,他们唯一重视的,是内心的自在、安乐。
其实,知足少欲谁都会说,但真正能做到的寥寥无几。因此,我们应追随前辈大德的足迹,让自己的生活简单化,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修行人。
总而言之,怨憎会苦非常多,说都说不完。诚如《正法念处经》所云:“怨憎不爱会,犹如大火毒,所生诸苦恼,此苦不可说。”
明白这一点后,大家也没必要怨天尤人,甚至诽谤因果:“好倒霉啊,为什么我做善事就碰得头破血流,别人做恶事却没有报应?说什么善恶有报,因果根本就不存在!”这种论调特别可怕。要知道,万法都有一种自然规律,只有因缘成熟时,果报才会呈现出来,而不能只看一时的苦乐感受。因此,我们作为修行人,在经常观察自心的同时,也要了解世俗的各种因缘,否则很容易对正法产生邪见。
当然,生邪见的人,往往是不明事理所致。正如《弥勒请问经》所言[ 《弥勒请问经》云:“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于法,不以人过失故而于法生过,不以于人怨故而于法亦怨。”]:不能因憎嫉某人,对法也憎嫉;不能因某人的过失,迁怒于法;不能因怨恨某人,对法也生怨。其实,佛法百分之百是正确的,只不过修行的人有时达不到那种境界而已。
如今,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边是永恒的黑暗,一边是光明福祉,今后要去向哪里,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希望你们不管出家还是在家,都不要变成业际颠倒者。
当然,完全像鸟雀一样,修行一天就找一天的粮食,恐怕不太现实。但至少也要像前辈修行人那样,夏天准备好冬天的食物,冬天就一直闭关,第二年再出去化缘。对信心具足的修行人而言,《修心门扉》中说了,生活上不会有很大困难。所以,大家应以知足少欲的方式,尽量过一种清净的生活,如《亲友书》云:“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
对于上述道理,每个人要认真思维、反复观修。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