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 52 课——人类之苦之八支分苦病苦死苦

作者:大树 分类: 前行专区 发布于:2019-10-28 16:28 ė110次浏览 60条评论

【注】摘要中全部是上师讲记的内容,个人仅仅将其部分内容复制出来,未作任何删改!!!

下面继续学习“人类之苦”中的病苦。

庚三、病苦:

人这个身体,本是四大组合的性质,故当四大不调时,必将遭受风、胆、涎等各种疾病的折磨。

按照藏医续部的说法,我们无始以来由贪、嗔、痴三毒,产生了风、胆、涎三种根本病。广而言之,疾病的种类,有些经典说是八万四千种,有些说是四百零四种。如《大智度论》云:“般若波罗蜜亦能除八万四千病……淫欲病分二万一千,嗔恚病分二万一千,愚痴病分二万一千,等分病分二万一千。”《摩诃僧祇律》云:“病者,有四百四病:风病有百一,火病有百一,水病有百一,杂病有百一。”

关于疾病的成因,中医理论认为可分三种:1、外因: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2、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3、不内外因:包括饮食、意外事故、猛兽伤害等。这些道理,与《金光明经》所讲的三种致病因素[ 《金光明经·除病品》中,提到了三种致病的因素:1、四大诸根因素:人体本身的体质造成的问题。2、饮食时节因素:饮食造成的问题。3、四季时令因素:环境造成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对应。经中亦云:“四大诸根,衰损代谢,而得诸病。”

因此,中医、西医、藏医当中,对疾病的来源、本质及所生的痛苦,各有不同的描述和分析。而这些疾病,有的是前世害过众生、打过众生所致;有的是气节变化或四大紊乱而引起的。如果想要治疗,有些是可以治的,即通过医药、佛菩萨明咒便可治愈,而有些则很难彻底根除。

不过,即使你的病实在无法根治,也没必要特别苦恼,因为任何一个病的消失,都要观待远、近两种因缘。远因是你前世、前世的前世……乃至无数劫之前,以三毒所造的业,一直留存在阿赖耶上,并于今生以疾病的形式显发出来;近因即是风、胆、涎三者过多或过少,从而产生损恼身心的各种疾病。所以,一旦你四大不调而出现病苦,观察、思维因果关系非常重要,这就叫做修行。

有了这样的修行境界,无论你面对身体、心灵的痛苦,还是修法的违缘、生活的困苦,都可以安之若素。否则,完全依赖外在的力量,想以医疗、药物来断除痛苦,有时恐怕是办不到的。甚至,就算一心一意祈求诸佛菩萨加持,对业障深重者而言,也不一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那么,人得病以后,究竟是怎样的情形呢?纵然是精力充沛、神采奕奕、精明强干的壮年人,一旦不幸染上疾患,也会像被石头击中的鸟雀一样身衰力竭,无精打采,甚至卧床不起,稍作运动也很困难。不要说大的疾病,就算是个小小的头痛、感冒、心脏不适、肝脏不舒服,也会让你什么力气和勇气都没有了。

在生病的时候,通常会食欲不振,不想吃、不想喝,虽有一百个不情愿,可万般无奈还是要服用又苦又涩的中药、藏药,并感受放血、针灸等痛苦。

佛陀在《正法念处经》中讲过:“病苦害人命,病为死王使,众生受斯苦,此苦不可说。”确实,众生的病苦难以忍受,没得病时感觉不到,一旦不幸得了病,到医院里一看,自他都是苦不堪言。所以,对我们修行人而言,认识病苦的最佳场所就是医院。

总之,病情严重的患者,连生活都不能自理,而且暴躁易怒,动不动就大发雷霆,对别人的一切都看不顺眼,性格要比过去固执得多。此时就算有人肯照顾他,他也时常挑三拣四,甚至破口骂人。

对我们自己而言,平时如果得病了,应像噶当派的大德那样,发愿代受一切众生的病苦。对真正会修行的人来讲,得病其实是个好事,这样每天都有修行的机会,尤其是病得越厉害、痛得越强烈,观修得就越成功。

综上所述,大家应当充分了解到:身为病人,时刻遭受着疾患折磨,身心上都痛苦万分。这一点,许多病人从自己的感受中更容易体会。你们若想进一步认识病苦,则可翻阅《正法念处经》、《宝鬘论》、《入行论》等经论,其中对此都有详细的描述。

庚四、死苦:

人到了临终之时,躺在病床上不能起身,见到饮食无动于衷,面对美景视若无睹,甚至听别人开玩笑也毫无反应,最多只是皮笑肉不笑应付一下:“是这样吗?好嘛,嘿嘿……”他们因遭受死亡的摧残,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即使以往再有胆识、再有力量,如今也已消失殆尽。等候在他们前面的,唯有迷乱显现。

死亡大限来临之际,即使亲友在四周团团围绕,也不可能延缓自己的死期,此时气息分解的痛苦,唯有自己一人感受。《入行论》亦云:“临终弥留际,众亲虽围绕,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诚如《无量寿经》所形容的:“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要知道,当死亡来临时,若是一个相信因果的人,忆及往日所造的恶业,定会痛心疾首,想到恶趣的苦难,又会异常恐惧。死亡这么突然地到来,令人措手不及,正如《地藏经》所云:“无常大鬼,不期而到。”想到来世的诸般痛苦,许多人只有在悔恨不已中,撒手人寰、往赴中阴。

尤其是罪孽深重的人,在弥留之际,忆起以前所造的罪业,此时一定害怕堕落恶趣。回想自己在自由自在时,没有修持对临终有利的正法,真是追悔莫及,禁不住手抓胸口,结果就在胸前留下深深的指印中完结了一生。

米拉日巴尊者说过:“若见罪人死亡时,为示因果善知识。”的确,罪业深重的人在临终时,是开示因果不虚的最好善知识。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这种大苦,《正法念处经》云:“人为死所执,从此至他世,是死为大苦。”假如你有修行的境界,一旦四大隐没、迷乱显现时,会意念起密法的中阴窍诀,很清楚四大隐没、意识融入的整个过程[ 详见《上师心滴》之《正行光明藏讲义》。]。由于生前对此已了解过、准备过,故当这些迷乱现象一一呈现时,有些人就能把握住机会,获得解脱。

面对死亡的修法,净土宗虽然也有殊胜的教言,但主要是观修阿弥陀佛,中阴窍诀讲得不太多。然而,众生的根基各不相同,现前的也不一定都是阿弥陀佛。相比之下,密宗有适合不同根基的各种中阴窍诀,若能生前对此有所认识,到时会有极大的帮助。否则,没有修过这些窍诀的人,随着阎罗使者到来,中阴境界全然呈现,那时无依无怙、孤苦伶仃,只能身不由己、赤手空拳地离开人世。

但作为凡夫人,我们谁也不能保证这种死亡今天不会临头。一旦死亡来临,除了正法以外,再没有其他可仰仗的对象了。

《杂阿含经》中也讲过:“老死之所坏,身及所受灭,唯有惠施福,为随己资粮。”衰老和死亡,定将毁坏我们的身体及所感受的一切,死时什么都带不走,唯有布施等功德才能相伴左右,成为前往后世的资粮。所以,佛陀在经典中常说,当我们死亡的时候,唯有功德才可以救护。寂天论师也曾感叹道:“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

一旦我们面对死亡,反省一生时会觉得:“过去我虽然造了不少恶业,但在后半生中,还是修持过一些善法,该醒悟的时候已经醒悟了,所以现在离开也无所谓,什么时候走都很快乐。”这就是修行人的境界——对世间一切看得很淡,得也可以,失也可以,名声、地位都放得下。这样一来,当自己离开人间时,因为积累了许多解脱善法,对来世的去处也会胸有成竹、很有把握。

以上所讲的道理,大家应当反反复复地深思熟虑,这就是所谓的观修。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过,观修共同加行特别重要,希望每个人都牢记在心!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