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 70 课——因果不虚之十不善业一切为业之自性(莫以善小而不为)

作者:大树 分类: 前行专区 发布于:2020-3-2 11:43 ė93次浏览 60条评论

 【注】摘要中全部是上师讲记的内容,个人仅仅将其部分内容复制出来,未作任何删改!!!

前面已介绍了,我们千万不能认为罪业微小就轻视它,不然,它成熟的果报相当严重。作为一个修行人,理当以智慧观察自己、摄持自己,否则,一旦不慎造了恶业,痛苦必定是自作自受,其他任何人都替代不了。

今天接着讲:同样,微不足道的善业,也能产生不可思议的果报,故不要认为仅仅一点点就不屑一顾。比如我们平时用转经轮、拿念珠,或者供一盏灯、一束鲜花、磕一个头,对佛塔、佛像转绕一匝……这样的善业看似微小,但实际上果报非常广大。

所以,善业和恶业的成熟率都相当高。不懂得这一因果规律的人,纵然再有才华、再有财富,也属于愚痴之列。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世间上,因果规律谁也抹杀不掉、推翻不了。即使你没有学过佛教,也应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它,这样,对自己的今生来世会有极大利益。

【我乳轮王公案省略】

所以,我们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如果身上有一点点钱财、一点点资具,在遇到僧众、寺院及真正的大成就者、修行人时,不要有吝啬心,而应以欢喜心、恭敬心进行供养。要知道,即便是一次微薄的供养,其果报也相当大。

对于别人的微小善根,我们不要轻视,而应由衷随喜。

其实善恶因果观在佛教正见中是最重要的一环,作为真正的佛教徒,务必要通过各种途径,先认识它是怎么安立的。若能依靠前辈大德的教言、历史上著名的经论,通达这一不为人知、深奥神秘的因果规律,就会明白无论是男女老少、贫富贵贱,谁都不能超出因果之网,一旦对此有所违越,势必无法逃脱它的惩罚;反之,倘若观想佛陀、对佛像生欢喜心,不要说用大量财富作供养,就算只朝其抛撒一朵鲜花,此善果也无法衡量,连帝释和转轮王的果报也难以比拟。

有些人认为,现今那些超级大国的总统、主席及联合国秘书长,肯定是前世积累了极大福报。其实这也不一定,或许他们前世只造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善业,但由于当时愿力强大、对境殊胜等原因,今生便有了身为人王的机会。

所以,我经常给大家强调:你们在日常生活中,理应养成不轻小善的习惯。比如,每天早上起来要供佛、顶礼;不管在哪里看见佛像,都要虔诚供养;平时在走路、坐车时,也在前方空中观想佛陀或上师、本尊,然后幻化出鲜花、山河大地等美妙供品,进行意幻供养;见到一个特别美丽的地方,有花、有森林、有清泉,口中要念“供养三宝”,内心也要想把这一切进行供养……如果能常常如此,日积月累下来,功德必定不可思议。

《大集经》中亦云:“若有真实生信心,是则能破三恶道;供养如来一香华,无量世受无上乐。”

行持善法要随时随地,不一定非要专门时间。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心都可以转向善法,行为也可以多多少少做些善事,因此不要轻视积少成多。如《贤愚经》云:“莫想诸善微,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出曜经》中也说:“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渧虽微,渐盈大器。”所以,我们作为修行人,理应从小的善行开始做起。

所以,这些道理想起来之后,懂因果的人会如履薄冰,对造恶业有一种恐惧感。否则,倘若你不小心造了恶,甚至只是违犯了细微学处,也会导致无穷的后患。不过《毗奈耶经》中说,在造恶业的过程中,假如有惭愧心、后悔心,果报则不会很严重;但若以无所谓的轻毁心,肆无忌惮地造业,那果报就相当可怕了。

这部《前行》中每个公案的出处,这次我在传讲过程中,尽己所能地给大家作了介绍。其实,从头到尾学过《前行》的人就会知道,它里面的公案,不是在讲藏地的民俗习惯,而是在讲佛教徒不得不了解的故事。这些故事尽管在《大藏经》里也有,但很多人并不了知,而且没有时间去翻阅。因此,我们如今依靠传承上师的窍诀,懂得这些极为重要的道理,是很有必要的!

《前行》在理论上没什么更深奥的,每个偈颂、每个道理一听就明白,但它的甚深涵义,大家不知思维过没有?比如,每天要观想的因果不虚,你是否深知这绝非一种传说或神话,而是活生生在我们生活中上演的。以前它已在无数人身上出现过,将来我们也难逃这种业报规律。现在有些特别愚痴的人,要么对世间一知半解,要么对出世间一无所知,一旦违背了佛陀的教言或学处,最终无论他承不承认,都要承受难忍的果报,诚如《诸法集要经》所云:“若违背佛言,彼为愚痴者,于无量苦恼,长时无解脱。”

在一切善业恶业之中,是黑是白、是轻是重,关键要看人的起心动念。心是恶的话,行为再善也是恶业;心是善的话,行为再恶也是善法。举个例子来说:一棵大树,根若是药性,那树干和树叶肯定是药;如果根是毒,树叶和树干也必然是毒,因为毒性十足的树根绝长不出灵丹妙药的枝叶。同样,一个人若带有贪嗔的动机,居心不良、意乐不净,即使表面上所作所为是善业,实际上也只会变成不善;假设内心清清净净、纯正无瑕,纵然从外观看起来好像在造恶业,事实上也已经成了善举。

所以,我们是造善业还是造恶业,完全在于自己的起心动念。就像龙猛菩萨在《宝鬘论》中云:“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功德藏》中也说:“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

由此可见,树根若是毒,枝叶也必定是毒。同样,心如果是恶,行为上装得再好,实则也是恶的循环,不可能有善果。因此,我们以后做任何事情时,应像前辈大德所讲的那样,先要观察自心有没有贪嗔痴烦恼。如果是在烦恼的驱使下行持,果报肯定不会好;倘若是以清净心、欢喜心、利他心摄持,表面上就算做的事不太如法,实际上也是功德无量。

所以,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心在善恶因果中占了重要的位置。

【公案省略】大悲商主杀短矛黑人、星宿婆罗门对婆罗门女行不净行

因此,在大乘经典当中,有一些看似破戒或邪淫的行为,最后也都成了积累资粮的方便。故密宗有些大成就者娶空行母、行持双运,实际上在显宗中也是成立的。倘若你对此完全不认可,非要以别解脱戒来衡量,那这些公案就说不过去了。

总而言之,取舍因果相当重要。大家在学《前行》的过程中,若能打好这个基础,学习佛法才会稳固、长久,再过十年二十年,定会变成真正的修行人;反之,倘若这个基础没打好,两三年中自己吹得特别好听,别人也以为你修行特别厉害,可以在虚空中飞来飞去,但过了一段时间,你就会现出原形、退回原地了。这个原因虽说跟前世因缘也有关,但最关键的,还是你缺乏《前行》的基础。

因此,古往今来的很多修行人,若是非常重视《前行》,那一生的修行就不会退转,并且不容易生邪见,修法也会善始善终。否则,没有基础的修行,就如冰上建筑,遇到一点一滴的违缘,马上便毁坏无余了。所以在这方面,希望大家理当三思!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