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 71 课——因果不虚之十不善业一切为业之自性(善恶依赖于自心)
【注】摘要中全部是上师讲记的内容,个人仅仅将其部分内容复制出来,未作任何删改!!!
在讲课之前,首先给大家强调一下:听这样的佛法,除了要有欢喜心以外,还要想到一切皆为无常。
我本人来讲,年轻的时候,在法王如意宝等很多上师面前听过法,现在回想起那种情景,虽然心向往之,但已时过境迁,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同样,你们这么多人现在集聚在一起,心专注于法,此举对人生的意义无法衡量,是极其难得的缘分,所以,每个人一定要懂得珍惜。因为无常何时到来,谁也不知道,若是一旦因缘消尽,多年后你再忆起大家如今学佛的情景,定会百般滋味涌上心头,特别怀念昔日的时光。因此,大家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有了共同学习的因缘,务必要有欢喜心和难得心!
昨天讲了大悲商主、星宿婆罗门的故事,菩萨因为利他心很重,没有自私自利,远离贪嗔痴烦恼,表面上虽然杀生、邪淫,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善业。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亦云:“菩萨由意乐,若善若不善,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菩萨由于饶益众生的意乐非常强烈,或善、或不善的行为和语言,都会成为极妙的善法。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的意乐以利他而得自在,能够恒时随顺于善法。
在三种身业中,除了杀生、邪淫可以开许,不与取也不例外。对根本没有私心、大义凛然的菩萨来说,见到有些富人爱财如命,让其主动上供下施不太现实,故为了利益这些人,就从他们手中盗窃财物,上供三宝、下施乞丐,这也是开许的。
所以,假如你发心纯粹是自利,却以利他为借口进行偷盗,那肯定有过失,但若完全是为了帮助众生,不与取也有开许的时候。因此,我们有时候看见的不如法行为,很可能是菩萨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但我们自己没有这种高深莫测的境界时,千万不可随便模仿。
当然,假如你真的有超胜境界,那么行持如疯人般的行为、如哑巴般的行为,尤其是大圆满的二十一种行为,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学佛不能一概而论,倘若以别解脱戒的尺度来衡量一切,这肯定不行;但若是要求每个人都持密宗禁行,不管他的境界有没有到一定层次,那也不合理。因此,在这些问题上,学习并掌握基础知识很重要!
以上讲了三种身恶业有开许之处,下面接着讲四种语恶业:
妄语:如果是为了保护众生性命,比如猎人在追赶猎物时,修行人明明看到了那个动物,但为了救它,故意说“我没有看到”;或是为了保护三宝财产,对抢劫的强盗说“我没有钥匙”、“三宝财产不在这里”,像这样说妄语是开许的。
离间语:一个行善之人和喜欢作恶的人相交为友,作恶那个人势力强大,为了防止行善之人被带入邪道,说离间语使他们分道扬镳,这是开许的。
恶语:有些人生性刚强,以温和方式无法调伏,对他越好越难度化,只有以强制性手段或示现忿怒相,才能令其步入正道,在这种情况下,口出恶语是开许的。
绮语:有些刚皈入佛门的人,讲起自己的故事,两天两夜都讲不完,要想度化这些爱说爱讲的人,你若成天默然不语,一句话都不说,可能使他退失信心,无法趋入正法。所以,最初理应随顺他,他若是喜欢战争、美国好莱坞,你也可以跟他聊。以前我就遇过一个人,他提起好莱坞一直滔滔不绝,晚上兴奋得睡不着,睡着了以后,早上睁开眼还继续讲……那么,在这种人面前,你就要以善巧方便随顺他。
以上讲了可以开许的七种身语业,它唯一的前提就是要对众生有利。假如对众生没有利,是在烦恼驱使下行持的,那永远也不会开许。由此亦可推知,由于贪、嗔、邪见不可能转变成善妙的动机,只要一生起,就必然是不善业,诚如《宝鬘论》所言:“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故而,三种意罪业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也没有开许。
要知道,万法皆从心生,《华严经》中也说:“诸业从心生,故说心如幻,若离此分别,普灭诸有趣。”《正法念处经》云:“一切皆心作,一切皆因心。”《宝鬘论》也说:“不善生诸苦,投转诸恶趣;善业生善趣,世世享安乐。”
因此,外在的形式并不重要,纵然身体的一举一动、口中的一言一语没表露出来,但内心的分别念,往往会带来巨大的善果或恶果。这一点,佛陀在《正法念处经》中也讲过:“若闻正法,听受其义,生一念善,能灭无量百千劫生死。”
作为修行人,我们应经常观察自己的心,并将其养成一种习惯。倘若心常处在善念中,就应生起欢喜心,尽量使其与日俱增;假如处于恶意中,那必须要立即忏悔,并暗自谴责:“我这个人真是恶劣!听闻了那么多正法,竟然还生这样的恶分别念,真是愧对上师三宝。”并下决心:“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努力使这样的分别念永不再现!”若能如此,这就是一种修行境界。
其实,三世如来甚深和广大的一切教理,归根到底就是善心和善行。法王如意宝在《三世佛语合而为一》中也说:“三世诸如来,所有深广理,摄于善心行,有缘者当修。”因此,我们务必要切记,心善的话,一切都会好;心如果不善,形象上做再多善事也不重要。
从前,有许多施主约定去拜访奔公甲格西。当天上午,格西就在三宝所依前,急急忙忙地摆设供品,装饰得极其美观。此时,他观察自己的动机,发现心态很不清净,竟是为了在施主面前显得庄严。于是顺手向三宝所依和供品上撒了一把灰,并自言自语:“你这个比丘,不要这么虚伪好不好?”帕单巴尊者得知此事后,赞叹道:“西藏的所有供品中,要数奔公甲那一把灰尘最好!”
刚才那个故事,大家一定要好好地体会,自己也应像奔公甲一样,随时随地观察自相续。一旦心术不正,有造罪的苗头出现,就应该马上意识到,并且加以忏悔,绝不能让自相续与恶业同流合污。
除了奔公甲,阿底峡尊者反省错误时,也这样说过:“自从我进入别解脱门之后,没犯过一个微细的戒律,别解脱戒可谓一尘不染;对于菩萨学处(菩萨戒),偶尔出现一两次过失;而步入密宗金刚乘以后,零零碎碎的过失虽屡有出现,但都是当下忏悔,从没有让堕罪过夜的情况。”尊者在行途中也是一样,他去哪里都随身带一个木制曼茶盘,每当闪现恶分别念时,马上取出来,在路边供曼茶忏悔,直至忏净了才继续赶路。
《大般涅槃经》讲过:“世有二人,甚为希有,如优昙花。一者不行恶法,二者有罪能悔。如是之人,甚为希有。”
当然,我们作为凡夫人,刚开始的时候都一样,烦恼特别强盛,经常此起彼伏。但只要毫不气馁长期对治,随时随地断恶从善、调柔自心,久而久之,烦恼的力量就会逐渐削弱,自相续就会完全充满善业。
所以,我们在一切时处,皆要以正知正念来摄持,尽量生起善的对治,力求连细微罪业也不沾染。为了达到这一点,大家应该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及护法神,毕竟我们的心是有为法,上师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若能时时不忘祈祷,自己的心肯定会有所转变。
总而言之,《大圆满前行》的窍诀特别殊胜,这也是我再再强调的。若没有以此对照自心,缺乏正知正念、行为不如法的话,就算你已经出了家,那也只是虚有其表,完全属于邪命养活,不但今生会招人讥嫌,来世也会堕入恶趣。《正法念处经》云:“出家而邪命,失法失名称,人中轻如草,未来入恶趣。”相反,假如你时时以正知正念观察自己,有一颗帮助别人的利他心,行为也是如理如法,那就会像《水木格言》所言,人们自然而然会集聚到你的身边,犹如悦意的水池,可以吸引无数飞禽。而且在生生世世中,你暂时会趋入善趣,究竟会获得涅槃。因此,我们每个人应依靠佛法,对治烦恼、行持善法,走上光明之道!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