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 73 课——解脱利益、依止上师

作者:大树 分类: 前行专区 发布于:2020-3-23 11:28 ė104次浏览 60条评论

【注】摘要中全部是上师讲记的内容,个人仅仅将其部分内容复制出来,未作任何删改!!!

《前行》已经讲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下面讲第五个共同加行:

五、解脱利益

首先是作者对根本上师如来芽尊者,毕恭毕敬地进行顶礼:

  多成就者智者所摄受,依照上师言教而修行,

  解脱胜道无误示于众,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他的上师究竟有什么功德呢?为历代大成就者、智者所慈悲摄受,并依循这些上师的言教如理修持,最终生起了无我智慧,通达一切万法实相,同时将自己所证悟的解脱圣道,无误地传授给有缘众生。在如此具无上妙德的上师足下,华智仁波切恭敬地顶礼。

我们作为后学者,也要经常对大恩根本上师为主的一切传承上师,进行皈依、顶礼、供养等。在此过程中,既可以念诵仪轨,也可以观想功德,还可以用这些偈颂作祈祷,以令自己生起无比的信心、欢喜心。

丙五(解脱利益)分二:一、解脱之定义;二、解脱之分类。

丁一、解脱之定义:

所谓的解脱,是指脱离轮回这个大苦海,依靠《三主要道论》所讲的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断除自相续的一切烦恼,远离三界的一切痛苦,最终获得声闻、缘觉、圆满菩提其中任意一种果位。

当然,世间人对“解脱”也有不同的定义。例如他们认为,从监狱释放出来是种解脱,从疾病缠绕中得以康复是种解脱,摆脱困境获得自由也是种解脱。然而,这些解脱只是相似的,唯有根除了一切烦恼种子、一切痛苦之因,才能称为真正的解脱。这一点,我们要发自内心有种向往之心,否则,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了。

丁二(解脱之分类)分二:一、能获解脱果位之因;二、三菩提之果。

戊一、能获解脱果位之因:

从“人身难得”开始,以四种厌世心的修法先调顺相续;然后,再修持“皈依”、“发心”、“修金刚萨埵”、“供曼茶罗”等,直到圣道正行完全圆满之间,每个修法都有各自的功德,这就是解脱之因。

其实,四种厌世心的修法——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是一切修行的基础,以此可生起真实无伪的出离心。倘若你没有打好这个基础,其他修法根本没办法进行,即使修了最高的大圆满、大手印、大威德、大中观,和禅宗、净土宗的甚深法门,也将会统统成为今世之因。

今世之因与来世之因有非常大的差别。所以,在有经验的上师看来,要想弟子修有所成,首先必须以共同四加行看破今世,不然,修法肯定不会稳固,修行境界也不会长久。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去了解并修持每一个不共加行。若能做到这一点,那解脱之因就具足了。

《前行》这本书从头到尾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完整无缺地阐述了解脱之因。若能明白这里所讲的断恶行善之路,远离一切恶业,欢喜行持一切善法,那现世中会享受快乐,来世必定会得到解脱。诚如《正法念处经》所云:“若人远离众恶业,喜行善法心爱乐,此人现世常安乐,必得涅槃解脱果。”

戊二、三菩提之果:

无论获得声闻、缘觉、圆满菩提三者中任何一种果位,都是寂静清凉的,因为已脱离了轮回痛苦的狭道。尤其是如今我们遇到了大乘佛法和善知识,理所应当唯一希求圆满菩提,精进奉行十善,修四无量、六度、四静虑、四无色、二止观[ 二止观:寂止和胜观的简称。寂止:梵音译作奢摩地或三摩地,一切禅定的总括或因,心不散住外境,专一安住所修静虑之中。胜观:梵音译修作毗婆舍那,一切禅定的总括或因,以智慧眼观察事物本性真实差别。]等一切法门。并且在实修的时候,先要发起菩提心,然后一心专注、不被违缘所转,最后为利益一切众生作回向来摄持。

六、依止上师

丙六(依止上师)分二:一、依师之必要;二、依师之次第。

丁一、依师之必要:

自古以来,一切佛经、续部、论典中,从来没有“不依止上师而成佛”的历史。包括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往昔也是在大释迦牟尼佛面前供养、发心,后于不同的地方依止善知识,获得许许多多教言后,最终才成就佛果的。所有的大成就者,无论是印度、藏地、汉地,皆因依止善知识、承事善知识而通达了一切,获得了真实果位。《华严经》云:“十方法界中,所有诸佛法,汝事善知识,一切皆能入。”

佛陀在许多经典中亲口说过,自己涅槃后将化现为善知识,利益末法时期的无量众生。如《大鼓经》云:“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实际上,这也并非是藏传佛教的一家之言,汉文《涅槃经》中也说:“我又示现阎浮提中而作博士,为教童蒙令住正法。”从这个教证可以看出,佛陀会在世间示现为善知识的形象来度化众生。

倘若没有亲近善知识,就算每个众生皆具如来德相,但也很难见到。《大般涅槃经》云:“不能亲近善知识故,虽有佛性,皆不能见。”所以,若想通达佛法的甚深教义,就一定要依止善知识。《华严经》中说:“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又云:“于一切善知识,起如来想。”“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这方面的教证数不胜数。

因此,依止善知识特别重要。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对造恶业就极有造诣,所有支分都能圆满具足,而对于解脱圣道,却如盲人迷失在荒野中般知之甚少,诚如《大集经》所言:“众生心乱故,堕在生死河,如盲无所见,常为苦所没。”对这样的我们而言,倘若没有善知识引导,就像不依商主便无法从宝洲中取宝一样,解脱之日会遥遥无期。所以,每个人若想获得究竟解脱,务必要恭敬依止善知识。

丁二(依师之次第)分三:一、观察上师;二、依止上师;三、修学上师之意行。

戊一、观察上师:

凡夫人本来就容易随友伴等外缘而改变,所以,我们在何时何地,都需要依止良师益友。打个比方说,普通的一节树木落到玛拉雅山[ 玛拉雅山:“玛拉雅”是梵语,义为檀香山,地处印度南方,是闻名遐迩的宝山,山中盛产各类檀香,其价高昂,深受世人喜爱。]的檀香林中,经过数年之后,就会熏染上栴檀木的妙香,自然散发出芬芳的檀香味。同样,就算是特别普通的人,如果依止一位具相的大德,久而久之,自己也会熏染上他的功德妙香,所作所为都变成他那样。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如玛拉雅树林中,漂落普通一节木,枝叶滋润出妙香,依止上师随行彼。”

既然亲近善知识相当重要,那一个人在依止上师之前,首先一定要观察,否则,连认都不认识就去依止,末法时代是非常危险的。

如今正值五浊恶世,众多续部中讲的所有法相样样俱全的上师,虽说难以寻觅,但我们也要依止一位具足以下法相的上师。

一、相续清净:从来没违犯过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密乘三昧耶戒。

二、广闻博学:上师如果孤陋寡闻,什么都不懂,连经续的名字也说不上来,那肯定不行。所以,他一定要通晓显宗各大经典、密宗各大续部,以及后来诸位大德的教言论典。比如显宗的五部大论,密宗的《大幻化网》,大圆满不同续部的教言修法,至少这些应该要懂。

三、具大悲心:对无边众生要像母亲对独子般慈爱。

四、通达显密:精通显宗三藏、密宗四续部[ 密宗四续部: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的仪轨。此处的“精通”还包括实修,否则,只是口头上会讲理论,自己却从来没有实地修持过,这样也没办法引导弟子。

五、现前断证:依靠上师教言、经续内容而修持实义,最终自相续断除了烦恼和障碍,现前了无我的殊胜证悟。

六、圆满四摄:以布施、爱语、同行、共事四摄法,摄受具善缘的弟子。

综上所述,正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圆满诸胜法相者,浊世力致故难得,三戒清净之大地,多闻大悲润心续,精通如海显密仪,断证净慧硕果丰,四摄鲜花齐争艳,善缘弟子如蜂聚。”

关于所应依止的上师,《经庄严论》也有个教证,讲了十种法相,如云:“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

尤其是传讲密乘甚深窍诀的上师,必须具备一切续部中所讲的下列条件:

一、成熟相续:要得过不间断能成熟的灌顶。光是得过还不够,灌顶还要如理如法,各方面因缘全部具足。

二、净持律仪:得到灌顶之后,不同续部有不同的誓言,比如最基本的十四条根本戒、《大幻化网》的五条根本戒,从始至终没违犯过所受的誓言和其他戒律。

三、相续调柔:烦恼和分别念微弱。否则,烦恼特别深重,分别念层出不穷,整天都胡思乱想,这样的人不可能当密宗上师。

四、精通密宗:精通密宗基、道、果一切续部的意义。不然,何为基道果都搞不清楚,那又怎么去教弟子呢?

五、依修圆满:最好是亲自见过本尊;即使没有亲自见,梦境、验相中也要见过本尊。而且,所修本尊心咒为主的咒语和验相,都已尽善尽美。

所以,真正能传密法或灌顶的上师,并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

六、解脱相续:现量证悟了万法皆空的实相,对无我之义有所体会,心中有解脱的境界。

七、唯求利他:心相续周遍大悲心,除了利他以外,从来不考虑个人利益。

八、琐事鲜少:断除了对今生世间的贪执。当然,若是为了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有一些事情是可以的。从以前高僧大德的传记中看,他们为了弘法利生,有一些琐事也不叫“琐事”。

九、精进修持:因为已修了四种厌世心,故对今世的考虑不是很多,唯一是为了来世精进忆念正法。

十、厌世劝他:自己现见了轮回痛苦,生起强烈的厌离心;有了这样的境界后,经常也给别人宣说,劝别人看破世间。

十一、摄伏弟子:以种种善巧方便,不管是语言也好、行为也好,摄受调伏弟子令其得利,示现各种各样的形象来度化众生。

十二、具有加持:依照自己上师的言教行持,上师说什么都全部照做,从来也不敢违背,以此缘起,自相续中具有传承的加持。有了这样不可思议的加持,那对弟子讲法的力量会完全不同。

以上共讲了十二种法相,我们应当依止这样一位上师。如《功德藏》中说:“尤其宣讲窍诀师,得灌净戒极寂静,通达基道果续义,念修圆满证自解,悲心无量唯利他,精进念法琐事少,极具厌离亦劝他,善巧传承具加持,依如是师速成就。”

倘若你记不住这么多法相,那也可以只记冈波巴大师所说的三点:一、断除对此生的贪著;二、以大智慧引导弟子入道;三、以大悲心不舍弟子。概而言之,就是要看破今世,有大智慧、大悲心。上师具足这三项的话,弟子就可以去依止他。

总之,我们如果要依止上师,尤其是一位密宗上师,事先务必要仔细观察。倘若他不具足前面所讲的这些法相,那你去受灌顶、听密法,利益不一定很大。所以,对上师在没有依止之前,首先观察非常重要!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