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 74 课——应舍弃之上师
【注】摘要中全部是上师讲记的内容,个人仅仅将其部分内容复制出来,未作任何删改!!!
《前行》正在讲“依止上师”。昨天从显宗和密宗两个角度,介绍了上师所应具备的法相。今天再讲讲与上述相反应当舍弃[ 此处的舍弃,是指不去依止。]的上师相。
什么样的上师不能依止呢?下面会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如意宝藏论》、《功德藏》、《大圆满心性休息》等其他论典中,对此也有广说。
一、如木磨之上师
所谓的木磨,是指形象跟磨子没什么差别,发出的声音甚至比磨子还嘈杂,但实际上根本磨不碎什么粮食,最后只能磨损自己。同样,有些上师外表上装得道貌岸然,名声可能比真正的善知识还响亮,但所作所为只不过在欺骗别人,最终只能是害了自己。
依止这样的上师,弟子不但得不到任何闻思修的超世间功德,反而还会在他的误导下逐渐堕入恶趣,相当危险。所以,佛陀在经典中说了,上师的种姓不重要,名声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学处。学处一方面指戒律,一方面指他的境界。一个人若能具足这两条,并通达显密一切法要,那么即使是个乞丐,也值得我们顶戴。
二、如井蛙之上师
有些上师没有能力调伏弟子,自己也与凡夫人没有差别,根本不具备丝毫特殊功德——不要说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证悟空性的智慧、广度有情的善巧方便,甚至连基本人格也没有,连一般的人都不如。
确实,有些上师有了点名声,身边有了一些弟子,便开始得意忘形起来。但诚如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所说[ 《大圆满心性休息》云:“如不净堆之上师,所化蛆眷多亦弃,引信士入歧恶道,欲解脱者永莫依。”],纵然弟子多如蛆虫,也没有任何意义。这些弟子什么道理都不明白,盲目地把上师看作佛。上师虽说有财、有名、有势力,但行为非常不如法,跟特别低劣的人没什么差别,这样的上师目光短浅,就如坐井观天的井底之蛙。
三、如疯狂向导之上师
上师自己从未依止过智者,也没有精进修学显宗经典、密宗续部,对经续教理一窍不通,一无所知;内心烦恼比凡夫人还粗重,乱发脾气,弟子都吓得要命;不具足正知正念,以至于显宗的戒律也违犯了,密宗的誓言也毁坏了;自相续比凡夫人还低劣,但却像大成就者一样,言谈举止高如虚空;嗔恨和嫉妒心十分强烈,断掉了慈悲心的吊索,这就是所谓的“如疯狂向导之上师”。
这种人特别可怕,明明没有真实的戒律、智慧,自己的境界特别差劲,但所作所为比大成就者还厉害,吃肉、喝酒、邪淫、杀生什么都敢做,什么罪都可以造,其下场就像《诸法集要经》中所形容的:“愚痴无戒人,起增上散乱,相续造诸罪,去地狱非远。”
四、如盲人向导之上师
有些上师不具备胜过弟子的点滴功德,不懂得打开取舍的双眼,远离慈悲心、菩提心,最终将弟子引入邪道,这样的上师称为“如盲人向导之上师”。
上述这四种不应依止的上师,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用颂词的方式进行了总结:“犹如梵志护门阀,顾虑失毁自地位,闻思非为来世果,犹如木磨之导师。虽与凡夫性不违,愚者起信置高位,获得利养心傲慢,犹如井蛙之上师。孤陋寡闻破律誓,心劣行为高如天,折断慈悲之吊索,若依狂师增罪恶。尤依无胜己功德,无有悲心名声师[ 名声师:这种上师装模作样、徒有虚名,对外宣称是谁的转世,或是什么佛学院毕业的,但依止了他之后,弟子会永远漂泊在恶趣的黑暗中。],如依盲主大错误,欺诈相伴漂暗处。”
莲花生大士也说过:“不察上师如饮毒,不察弟子如跳崖。”像元朝皇帝忽必烈,在依止八思巴为上师时,就很有智慧。他详详细细观察六年后,对上师说:“我观察您六年了,现在确信您是一位具德上师,请收我为徒吧!”八思巴回答:“你观察了我六年,我也要观察你六年。”
《事师五十颂》中也讲过:“是故勇士先观察,上师弟子之关系。”宗喀巴大师在解释该颂时,还引用了《金刚鬘讲续》的一个教证:“十二年间需观察,若不了知久观察。”即依止善知识前要观察十二年。
其实,上师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皈依处,也是开示取舍道理的导师。若没有经过慎重观察,不幸遇到了邪知识、恶知识,那自己一生的善资都将葬送在他手中,使已得的暇满人身白白虚度。如同一只毒蛇盘绕在树下,某人误认为是树影而前去乘凉,结果就会被毒蛇咬死。《功德藏》也说:“若未详细观察师,毁坏信士善资粮,亦毁闲暇如毒蛇,误认树影将受欺。”
这样一切功德无不圆满的上师,实际上就是十方诸佛大悲与智慧的本体,只是为了利益所化众生,才显现为人的形象。如《功德藏》云:“圆满德相之上师,诸佛智慧大悲体,所化前现士夫相,悉地根本即无上。”
显宗的很多经典中,对上师是佛陀的化身,都有过诸多说明。如《涅槃经》云:“怜愍一切诸众生故,而复示现种种色像。”《地藏经》也说:“吾分是形百千亿化度,随其根性,而度脱之。”由此可见,上师是佛陀的化现完全可以成立。
另外,有些经典中说,上师是真正的佛,要像对佛陀那样对待上师。如《般舟三昧经》云:“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当如佛。”还有《华严经》中讲过:“譬如明净日,出现于世间,生盲虽不见,而能作饶益。”
其实在显宗《宝云经》里,佛陀亲口讲过:“于善知识生世尊想,依善知识住。因善知识故得勤精进,因善知识故能除一切恶法。”《华严经》亦云:“于善知识起如来想。”《增一阿含经》也说,所有梵行全部依靠善知识而得,佛陀自己也是依善知识证悟的。
概言之,从不了义的角度来讲,上师因为要随顺众生,行为跟众生几乎一样;从了义的角度来讲,上师的智慧跟佛陀并无二致,与众生的所作所为又完全相违。
综上所述,具有一切德相的上师,就像大船,能救度众生脱离轮回大海;他如商主,能无误指示解脱与遍知佛果的圣道;他如甘露雨,能熄灭业与烦恼的熊熊烈火;他如日月,能遣除重重的无明黑暗,现出朗朗的正法光明;他如大地,能容忍弟子忧心劳身及一切邪行,见行广博,无所不包;他如劫波树(如意树),是今生与来世一切功德利乐的来源;他如妙瓶,是不可思议诸乘宗派一切意愿的宝库;他如摩尼珠,住在随心所欲息、增、怀、诛四种事业大海的源泉中;他的慈心犹如父母,对无边众生无有亲疏、爱憎,一视同仁;他的悲心好似河流,对普天下的芸芸苍生广泛怜悯,尤其对无依无怙的苦难有情更是迫切悲悯;他的喜心宛若山王,不为嫉妒之心所转,不为实执之风所动;他的舍心恰似雨云,自相续不被贪嗔所扰乱。
《功德藏》对此归纳道:“解脱有海如大舟,无迷胜道真商主,灭业惑火甘露雨,遣无明暗等日月,囊括诸乘如大地,利乐源如劫波树,圆具法库如妙瓶,上师胜过如意宝,平等爱众即父母,悲心广切等河流,无变喜心如山王,无乱舍心如雨云。”
因此,从大悲心、加持方面而言,上师与诸佛相同。凡是与上师结上善缘者,即生便可成佛;结上恶缘者,比如对上师生邪见、嗔恨心,诽谤上师、憎恨上师、讨厌上师,甚至打骂上师,也会以此因缘最终断绝轮回。如颂云:“如是上师等诸佛,害彼亦入安乐道,何人正信依止师,降下一切功德雨。”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