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 75 课——依止上师的条件和比喻
【注】摘要中全部是上师讲记的内容,个人仅仅将其部分内容复制出来,未作任何删改!!!
前面已讲了如何观察上师,即具有法相的上师可以依止;不具法相的上师,无论怎么样,也不要去亲近依止。这一点,佛陀及高僧大德都异口同声强调了,所以在依止上师修行的过程中,应当如理如实地作取舍。
讲完了观察上师之后,接下来就是依止上师。
戊二、依止上师:
所谓的依止,主要是以佛法依止,即弟子要在上师面前听法,上师要给弟子传法。
有些人明明在上师面前灌过顶、听过法、得过很多窍诀教言,却不承认这是一种依止,不承认是自己的上师,反而跑到另一位从没得过法的上师面前,悄悄地说:“我是您的弟子,您是我的上师。”这样的依止,除非你是利根者,像迦叶尊者在佛陀面前说:“您是我的本师,我是您的声闻。”承许一下就可以得戒体。此外,对普通人而言,没有佛法经论的传授,不可能算是依止上师。
《正法念处经》中讲过:“若为他人说,一句之善法,则为善导师,为众生所尊。”如果有人对你哪怕只说了一句善法,他也称为是你的上师,从那个时候起,你就应当对他尊重,态度要跟以前不同。如果没有这样,想用其他关系来依止上师,可能不太符合佛教的教义。
那么,该以怎样的方式依止上师呢?正如《华严经(33卷)》中所说:“善男子,应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知识生医王想,于所说法生良药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
在学佛的过程中,你不想解脱就另当别论了,如果想要解脱,依止善知识才有希望。自古以来,虽有许许多多智慧高超的人,但要想解脱的话,没有依止善知识绝不可能实现。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也说:“如病依医客依护,怖畏依友商依主,诸乘舟者依舵手,畏生死惑当依师。”
当然,像释迦牟尼佛那样智悲力统统具足的上师,末法时代不一定找得到,但只要上师有一定的悲心、智慧、能力,直接或间接能改变我们的相续,实际上就可以。
其实,依止上师不一定非要天天跟着,上师走一步也不离开,上师坐着自己也在旁边,上师吃饭就傻傻地看着,这个不一定叫依止。若能将上师相续中的智慧、悲心融入自心,逐渐获得上师戒定慧三学的功德,这样的方式才叫依止。
要知道,每个众生的根基和情况各不相同,有些人具有不少烦恼和分别念,一个上师不一定能调化,故适合依止很多善知识;而有些人若依止多了,心可能会乱,烦恼也会增多,故依止一个就够了。
因此,依止上师的多少,要因人而异。但不管怎样,只要你想从轮回中解脱,依止上师是必需的,否则,要获得成就非常困难。
下面讲讲作为弟子所要具备的条件:
一、精进大铠: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违背上师的意愿。
二、智慧极坚:心情一定要稳定,不会因暂时的一点违缘,比如上师不高兴,或跟道友之间关系不太好,就认为师徒缘分已尽,马上收拾东西,找班车离开。
三、承事上师:要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精神,为了给上师办事,付出生命也心甘情愿,如是依靠法性力,自会获得上师的意传加持。
四、依教奉行:上师所说的任何教授,都言听计从,将自己置之度外,不能夹杂很多私人的要求和事情。
拥有以上法相的弟子,单单依靠对上师的虔诚敬信,也必将获得解脱。如《功德藏》云:“精进大铠慧极坚,不惜身命作承侍,谨遵师命不护己,唯以敬信得解脱。”
其实真正依止善知识的人,并不会特别考虑自己。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课堂上经常讲:“我们学院的老管家索顿,上师说什么他都听,一下来便开始办,从来也不想自己。而其他有些法师,总是考虑:‘会不会别人对我看不惯?’‘我会不会有一点损失?’在为上师做事时,思前想后就有很多顾虑……”
实际上,弟子若能舍弃自己,一心一意地护持上师事业,以这样的恭敬心和信心,必定会无勤获得解脱。法王如意宝也常引用“唯以敬信得解脱”这个偈颂,教诫弟子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放弃自己的一切利益,竭尽全力依教奉行。并且,这种依教奉行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时间要越长越好。
要知道,在一切修行中,对上师依教奉行的功德最大。有一次,冈波巴尊者想到上师米拉日巴尊者那里求个甚深教言。【公案省略】
此外,身为合格的弟子,还要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大信心:将上师视为真佛。
要想具备这种心态,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以前我依止善知识时,好像有时生不起这种信心,但转念一想:无论从上师的事业、智慧、悲心哪方面看,上师都肯定是佛,如果只是个凡夫人,根本无法做到这些。
二、具大智慧:了知上师善巧方便行为的密意。
上师要度化很多众生,言行举止势必有不同的甚深密意。如果他只度化你一个,那天天讲适合你的话语、做适合你的行为就可以了。
三、广闻博学:能受持上师所讲的一切正法。
四、具有悲心:对一切众生有大悲心,慈爱那些无依无怙、受苦受难的众生。
五、敬护净戒:恭敬上师所传授的律仪和三昧耶戒。
六、三门调柔:身语意寂静调柔。说话也好、做事也好、跟道友接触也好,不会特别刚强难化、野蛮粗暴。
七、宽宏大量:内心能容纳上师及道友的一切行为。
八、慷慨大方: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毫不吝惜地全部供养上师。
九、具清净观:内心很少出现不清净的分别恶念,不会每天观察上师和道友的过失。
十、具惭愧心:假如造了恶业,要立即想到:“我这种恶行,定会受到正士大德的羞辱。”
惭愧心真的很重要。《增一阿含经》中说[ 《增一阿含经》云:“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妙法拥护世间。云何为二法?所谓有惭、有愧也。诸比丘,若无此二法,世间则不别有父、有母、有兄、有弟、有妻子、知识、尊长、大小,便当与猪.鸡.狗.牛.羊六畜之类而同一等。”],有两个妙法可护持世间,即知惭、有愧。
我们务必要具备这些优点来依止上师。《功德藏》中对此归纳道:“具信慧闻大悲心,恭敬戒律三门调,宽宏慷慨净相愧。”
下面对弟子所应具备的法相,用几种比喻进一步描述:
一、作为一名弟子,时时刻刻中,所作所为要随顺上师心意,万不可做出违背上师意愿的事情。无论上师如何严厉呵责、惩罚,既不怒气冲冲,也不怀恨在心,犹如驯服的骏马。
二、上师指派你做任何一件事,都不会因来来往往而心生厌烦,犹如船筏。
三、能承受上师所吩咐的一切好事坏事,犹如桥梁。
四、能忍耐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犹如铁匠的铁砧。
五、对于上师的一切言教,唯命是从,犹如奴仆。
六、断除我慢,常处卑位,犹如扫帚。
七、舍弃骄慢,恭敬众生,犹如断角的牦牛——有些人总抱怨上师不公平,天天不满自己,其实这是上师对你的加持,你应该当“断角牛”。
关于依止上师的比喻,《功德藏》中总结道:“极护上师具善巧,厉斥不嗔如良驹,来去无厌如船筏,犹如桥梁承贤劣,犹如铁砧忍寒热,依教奉行如忠仆,断除我慢如笤帚,舍骄慢如断角牛,契经[ 契经:此处虽然主要指《华严经》,但其他的佛经,如《正法念处经》、《毗奈耶经杂事》等中,也有不少依止善知识的教言。]所说依师法。”
在此基础上,弟子还要以三种承侍令上师欢喜。具体来说,上等承侍为修行供养,即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苦行实修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中等者以身语意承侍,就是自己的身语意要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下等者以财物供养,也就是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我们要通过这三种方式令上师欢喜。
《功德藏》亦云:“若有财物供上师,身语恭敬承侍事,何时一切亦不毁,三喜之中修最胜。”
现今有些人一直浪费时间到处化缘,非要用钱来供养上师。但这样的供养,不一定对上师有利,反而对上师的名声、事业可能有影响。作为弟子,只有如理如法地闻思修佛法,才是最上等的供养。在此基础上,假如你因缘、条件允许,可以再作些财供养、承侍供养。总之,孰轻孰重一定要搞清楚!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