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 76 课——依止上师的方法和窍诀
【注】摘要中全部是上师讲记的内容,个人仅仅将其部分内容复制出来,未作任何删改!!!
今天继续学习《大圆满前行》中的“依止上师”:
上师的行为变化莫测,没有固定性,因为要摄受不同根基的众生,故不能只是一种行为、一种心态或一种威仪。所以,我们观察完上师、依止他以后,无论上师显现什么样的形象,都要认识到那是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唯一要观清净心,明白上师的本意跟诸佛菩萨无二无别,绝不会有任何过错。一旦产生邪见、诽谤,应认识到是自己的心不清净、眼不清净,并且要立即忏悔。
如是对上师观清净心,则可得到一切正法功德。诚如《大智度论》所言:“于师一心不起增减者,汝于师所尽得妙法。”只要一心一意依止上师,不起增益和损减之心,上师的密意、智慧、悲心、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等功德,自己自然能全部获得。因而,不管上师如何示现,弟子都不能妄生邪见。
【公案】那洛巴依止帝洛巴
一般来讲,无因无缘去超度一个众生,是相当困难的。按照藏地的传统,哪怕你只有一条哈达或一针一线,也要用它跟上师结上缘。但是作为旁生,又没有其他的结缘方式,唯一只能供养自己的肉身——这即是密宗中降伏的超度方法。
【公案】虚云长老的弟子体光老和尚
在大成就者中,除了刚才讲的公案以外,萨绕哈巴也曾显现为弓箭手的形象、夏瓦日巴则现为猎人的身份。如此以下贱种姓、低劣姿态出现的圣者,古往今来比比皆是。例如印度的八十四大成就者[ 八十四大成就者:印度佛教时期八十四名在修行上有大成就的圣者。其中包括八十位男性、四位女性。五位是比丘,其余则是在家瑜伽士。这些是金刚乘、大乘佛教中耳熟能详的人物。],他们的境界虽不可思议,但形象上有的是猎人,有的是妓女,行为似乎很不如法。对于这些,我们千万不要妄加评论,否则,诽谤圣者有什么过失,大家应该非常清楚。
依止了上师之后,我们对上师的任何行为,都不能视为颠倒,唯一要观清净心。如《功德藏》云:“诸行不应生邪见,圣地数多自在者,显现劣种恶形象,恶劣之中极恶劣。”有些上师的显现非常非常恶劣,《密宗大成就者奇传》中就有不少这类故事,但作为具相的弟子,对上师的许多超胜行为,都不会产生邪见,并能欣然接受。
《十住毗婆沙论》亦云:“内有功德慧,外现无威仪,游行无知者,如以灰覆火。”有些上师内在具有殊胜的智慧,但外面的威仪不一定如法,这个时候,没有智慧的人若轻贱他、诽谤他,就会像坐在被灰覆盖的火上,过一会儿就燃起来了,相当危险!
尤其是跟一位上师时间久了,就会把他看作普通朋友一般,将其很多行为都观为过失,这即是所谓的“久伴于佛亦见过”。意思是说,就算是佛陀,也会有人去见他的过失。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功德圆满、一切过失断除的,唯有佛陀一人,但是没有信心、具有邪见者,即使跟佛陀共住共睡,也会觉得他没什么了不起,就像善星比丘一样。
现如今,也有不少像善星一样的弟子,依止上师的时间长了以后,就会产生各种恶念。
其实作为有智慧的弟子,不会盲目地跟着愚者。根登群佩就有个格言说:“愚者虽不会跟随我,但我也不要跟着愚者跑,这是智者的第一个誓言。纵遇命难也不要舍弃。”这是大智者的语言,我觉得里面有很甚深的意义。我们具有智慧的人,不要跟随世间愚人;而愚痴之人能不能跟随我们呢?也很困难,他们就算暂时依止了智者,但时间长了以后,也总会离开的。可见,智者的路和愚者的路完全不同。《萨迦格言》也说:“智者无论再计穷,绝不迈步愚者道。”所以,有智慧的人万万不要学愚者舍弃上师、诽谤上师,一旦将上师的行为看作过失,就要在心里谴责自己:“这绝对是我的心识、眼识不清净所致,上师的行为根本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过失或缺点。”从而对上师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
刚才也讲了,以外在行为去衡量内心境界,是很容易出错的。《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中还讲过一个重胜王,他虽然已得圣果,但为了度化某女人,而示现与其同床,令其发起了无上道心[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云:阿难白世尊曰:“忆念我昔,入舍卫城,而行分卫。见有闿士,名重胜王。在他室坐,与女人同床。我谓犯秽心用惟虑,得无异人学梵行者,于如来教,将无造见闻想念于一切乎……”佛语阿难:“……彼女人者乃往去世为重胜王百生之偶,宿情未拔故有色恩,贪重胜颜口发誓言:若与我俱得遂所娱,当从其教发无上正真道意。时重胜王心知其念,晨现整服由斯法门入之其室,观内外地心等无持,执手同处已如其欲。”]。所以,我们无法了知别人境界的话,不能依靠外相去揣测。《十住毗婆沙论》也说:“若以外量内,而生轻贱心,败身及善根,命终堕恶道。”
故作为弟子,在依止上师时应如《功德藏》所说:“自己未调自心前,迷乱观察无量罪,善星精通十二部,见师行为狡诈相,善加思维改自过。”
尤其上师示现忿怒相时,自己一定不能生邪见。《功德藏》中也说:“倘若上师现忿怒,见己过失呵责调,时机成熟应忏悔,如是智者不着魔。”
退一步说,倘若你实在无法把上师观成佛菩萨,那也要尽量忆念他的法恩。比如我们对父母为什么要恭敬?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有生育、养育之恩。同样,给你传授一个偈颂以上的上师,可以长养你的智慧法身,如果你不是忘恩负义之人,就应该感激、恭敬上师,对上师起欢喜心。
否则,对上师不恭敬的人,就算又依止了其他很多人,佛陀传下来的法对你也不会有利,而且成就会遥遥无期。反之,假如你对上师有恭敬心、清净心、欢喜心,那么佛法自然而然会滋润你的相续,你的相续也会与法相应,生起很多证悟的功德。所以,经典中为什么说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原因就在这里。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