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 77 课——依止之行为、修学上师之意行

作者:大树 分类: 前行专区 发布于:2020-4-20 11:04 ė97次浏览 60条评论

【注】摘要中全部是上师讲记的内容,个人仅仅将其部分内容复制出来,未作任何删改!!!

现在正在讲“依止上师”,这个讲完以后,就要讲不共加行了。在此之前,我想提醒大家:

一、共同加行的基础一定要打好、一定要修,否则,不共加行的境界很难生起来;不共加行若没有修好,那么,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的境界就不太容易现前。

二、不共加行中的磕头[ 磕大头、磕小头都可以。],现在已经开始了。大家若能每天磕一些,日积月累就会积少成多。

今天继续讲依止上师的道理:

平日里,我们在上师身边时,必须恭恭敬敬、如理如法。

起身:当上师从座上起身时,自己要毫不迟疑地站起来,绝不能视若无睹,依然坐着、甚至躺着。当然,假如上师开许了,自己则不用站起来。否则,故意轻慢上师的话,不要说来世,就算是即生中,也会感受各种果报。

安坐:作为弟子,一定要对上师恭敬。格鲁派有一位甘珠尔上师说:“上师讲的任何话都不能违背,就算上师说太阳是从西边出来的,你也要承认,并坚信不疑。”以前那些有清净心的弟子,上师说什么都听,并深信上师的语言与佛没有差别。

金厄瓦上师讲过,他因为经常忆念上师、恭敬上师,相续中生起了真实的功德。大家也记得吧,以前法王如意宝在大众中,经常一提起根本上师就泣不成声,令当场很多人对依止善知识的功德生起了坚定信心。

原来上师曾讲过:“学院里的人哪怕生起一刹那善根,也都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加持。”同理可推,现在我们哪怕产生一次诸法无常、诸行皆苦的念头,也全是上师如意宝的加持。若能意识到这一点,对上师真正产生信心,如今在这个末法时代,修法才会有一种感受,法的力量才可以体现。

因此,大家要多阅读前辈大德的事迹,看看他们是怎么依止善知识、怎么长期祈祷传承上师的。

其实,不管你修什么法,都应观想这是上师的加持,是诸佛菩萨的妙力。诚如《四百论》所言:“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

行走:上师走路时,自己倘若随行的话,也有一些要求:如果走在前面,后背就对着上师,很不恭敬,所以绝不能走在上师的前面;倘若走在后面,会有踩上师脚印[ 真正的上师是佛的化现,不要说身体是清净的坛城,连所踩下的脚印,无量非人和天人也会恭敬供养。如果不慎踩踏,或像善星比丘把佛的脚印故意抹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过失。]、影子的可能,《事师五十颂》云:“若足踏师影,获罪如破塔。”因此也不能走在上师的后面;假设走在右边,又会处在首席之位,为此更不该走在上师右侧。

坐垫和乘骑: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除非先经上师开许,否则,绝不能任意踩踏上师的坐垫,乘坐上师的车辆等。

《事师五十颂释》还说,对上师的鞋子、坐垫,不要说踩踏,连跨越也不允许。

假如你非要跨越,那一定要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忏悔,或者也可以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敲门:敲上师的门不能特别用力,开关门也不要很粗鲁,动作一定要轻缓。

举止:在上师面前时,必须断除身体的弄姿作态,表情的嬉皮笑脸、愁眉苦脸,口中的欺人之谈、戏耍玩笑、未经观察的胡言乱语、没有意义的无稽之谈。
作为一个弟子,对上师始终应心怀敬畏,杜绝满不在乎的心态,言谈举止要寂静调柔,不能失态。

昔日阿底峡尊者来藏地时,很多人问他:“藏地有这么多修行人,却没人获得超胜境界,这是什么原因?”尊者回答:“大乘功德不论生多生少,都要依靠上师才能生起。你们藏人对上师只作凡庸想,如何能生功德呢?”

所以,我们应当把上师看成是有功德者,以此对上师生起恭敬心和畏惧心,身口意自然可以寂静调柔,而不会像有些人那样,闻法的时间越长,内心就越不调顺、不堪能。

综上所述,弟子依止上师时,行为应如《功德藏》中所说:“上师起时莫安坐,坐时问安供受用,若行莫随前后右,踏垫坐乘等折福,切莫猛厉敲师门,舍弃弄姿笑怒容,妄乱玩笑无关语,三门寂静而依师。”

假设有人心怀嗔恨、恶口谩骂上师,自己绝不能与之为友。倘若你有能力制止他的邪见和诽谤,还是尽可能地加以制止;但若实在无能为力,就不要与他畅所欲言。《功德藏》也说:“詈骂嗔恨上师者,不应为友尽力止,畅所欲言增大罪,失毁一切诸誓言。”

现在也有不少人,对上师倒是信心很大,但平时与诽谤上师、甚至破了誓言的人关系特别好,这种情况按照《三戒论》的观点,就像跟传染病人同住而会被传染一样,自己也会直接或间接染上破誓言的过患。所以,密宗的有些忏悔文中,常提到需要忏悔自己破誓言的罪业,还有因为别人而破誓言的罪业。其中,后者就属于这种情况。

法王如意宝在世时就规定:学院中破了密宗十四条根本戒的人,尤其是与金刚上师、金刚道友有严重矛盾者,任何一个坛城灌顶或法会都不能参加。我们也曾在上师面前发过愿:不与破誓言者共同参加一个灌顶或法会!当然,不知情就没有办法了,佛陀在世时也是如此,《别解脱戒》中说,破戒比丘尚未公开之前,与其共住的话,佛陀也没有遮止。

除了恭敬上师以外,作为合格的弟子,对金刚道友、甚至上师的眷属,也要同样恭敬。以比喻来说:

(一)无论相处多长时间,都要毫无厌烦之心,始终如一地友好,就像腰带一样。

(二)在日常生活中,不管遇到任何事,自己都要放下架子,与他人来往和谐融洽,就像食盐一样。

(三)即便对方恶语中伤、无理取闹,或施加难以承受的压力,自己也应尽力忍耐,就像柱子一样。

总之,对于道友,要和睦相处、恭敬依止。如《功德藏》云:“和睦相处如腰带,融洽交往如食盐,极具忍耐如柱子,亲近师眷与道友。”

戊三、修学上师之意行[ “意”指上师的密意,上师内在的智慧、悲心;“行”指上师如理如法度化众生的行为,这些我们都一定要学。]:

前面讲了观察完上师要怎么样依止,现在接着讲依止了以后,一定要修学上师的意行,不能违背上师的教言。就像《善恭敬经》所说:“师不发问,不得辄言,凡有所使,勿得违命。”否则,做不到这一点的话,就得不到上师的真实意趣。

所以,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不共的信心;有了信心,恭敬心就会生起;有了恭敬心,上师相续中的超胜功德自然会得到。

然而,现在很多修行人,做到这一点相当困难,因为自己的邪见、成见作怪,始终把上师看成凡夫人,不要说如满瓶倾泻般得到上师的全部功德,有时候就连百分之一也得不到。所以,我们把上师视为佛很有必要,《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也说:“佛为最上阿阇梨,一切最胜常善护,了知秘密真实者,此阿阇梨佛无异。”可见,上师与佛无二无别,倘若你有这样的信心,以欢喜心来依止上师,肯定会得到上师的功德。

我们每个人依止上师的时间都不会很长。对大多数人而言,在依止上师时,经常会觉得上师跟朋友一样,甚至认为自己超过了上师。直到上师离开了世间,此时才想起上师的好,把上师看作真正的佛。这几乎是每个人的通病!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