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 79 课——依止具缘上师及获得上师密意

作者:大树 分类: 前行专区 发布于:2020-5-4 10:14 ė106次浏览 60条评论

【注】摘要中全部是上师讲记的内容,个人仅仅将其部分内容复制出来,未作任何删改!!!

上节课讲了,《前行》若能一辈子不离身是最好的。其实做到这个也不难,望大家都默默发这样的愿。假如你经常带着它,就算不是很想看,也总是会翻几页的。若能慢慢重视这个法本,那你的修行肯定会圆满。

这本书中所讲的内容,并没什么可取舍的,全部对我们解脱有利,而且非常重要。

后面也会讲到,《前行》是无有嗔心的上师。

对每个修行人来说,一生中都会有一两部对自己影响很大的论典。格鲁派的一位大德曾说,他一辈子研究显密所有的经论、续部,最后发现这一切皆可归摄为《菩提道次第广论》。还有阿坝州的一位活佛,他去印度时遇到再大的困难,这本书也一直带着。同样,对于《大圆满前行》,我们也应像顶果钦哲仁波切那样,不管去哪里都不离身。

因此,大家不要认为《前行》是加行法门,是特别简单的法,里面很多故事自己都听过。其实《前行》的每一个公案、每一个教证、每一段文字,背后都有甚深涵义,若将此融入于心,所有内容能历历再现,那你的修行肯定不错。

总结前面所说,我们在依止上师时,要用智慧详加观察,在没有结上灌顶、传法的缘分之前,首先看他是否具足法相。如果真是具相上师,我们就应以三喜恭敬、如法地依止;假设他不具足任何法相,最好不要去依止。一旦依止了,则不能观上师的过失,不管上师的行为怎样,都必须视为善妙,全部看作功德,对此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倘若因为心不清净,对上师具有密意的行为、语言,以及调化众生的各种形象,不但不生信心,反而生起恶分别念加以毁谤,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可以说是后患无穷。

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云:“佛说如若不恭敬,仅赐一句法上师,百世连续转为狗,复转生于劣种中。”

当前,很多人依止上师时经常出问题:刚开始自己不好好观察,只要来了一位上师,根本不知道他的来龙去脉,就匆匆忙忙去依止。依止完了以后,见上师有特别明显的不如法行为,又不能观清净心,把他当真佛想。此时,自己有点进退两难:继续依止的话,上师的行为已暴露无遗,再也没有这个信心了;不依止的话,都已经在他面前听了法、灌了顶,舍弃上师会有很大过失。

为了防患于未然,大家在依止上师前,首先务必要仔细观察,看上师是否具足《经庄严论》、《入行论》、《事师五十颂》、《大圆满心性休息》中所讲的功德。当然,大乘的显宗上师、密宗上师,有各自不同的法相和要求,就如同小学教师与大学教授,条件肯定不一样。但不管是什么上师,只要属于大乘,具有菩提心都是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观察上师概括而言,可以包含在“观察他是否具备菩提心”这一条件中。

也许有人认为:“既然对上师不能光看表面,那到底怎么观察他具不具足菩提心呢?”正如《十地经》所说[ 《十地经》云:“依烟知有火,依鸥知有河,具智菩萨种,由外相而知。”],看到烟可以推测有火,看到水鸥可以推测有河,同样,看到菩萨弘法利生的行为等,大概可以了知他是否具足菩提心。话虽如此,但大家在依止上师时,最好还是寻找比较公认、对众生有利的上师。

既然上师很难辨别真伪,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华智仁波切认为:“依止自己生生世世有缘的上师非常重要。那么,怎样判断具有缘分的上师呢?如果你面见某某上师,或听到他的语言,甚至只是听到他的尊名,也会周身汗毛竖立、万分激动,生起无比信心,心情骤然改变,这说明他是自己生生世世的上师,不需要进行观察。”

【公案】米拉日巴尊者依止马尔巴大译师

实际上,我们遇到怎样的上师,跟内心清净与否及业力有着密切关系。对于传授正法窍诀的恩师,不管他行为如何,自己都要力求做到心心念念不离“他就是真佛”的想法。

倘若没有宿世的缘分,我们就不会有福报遇到贤善上师;倘若内心不清净,即使值遇真佛,也不可能将他看作是有功德者。《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中就讲过,昔日释迦族有五百人,“见佛色身犹如炭人”;比丘众中有一千人,“见佛色身如赤土人”。这是什么原因呢?释迦族的人是因为前世以恶心谤佛正法,一千个比丘则是前世对正法和上师生怀疑、生邪见。

因此,在修行过程中,值遇宿世受过法恩的上师相当重要,倘若上师往昔对自己有恩,即生中对他就容易观清净心。然后,我们依止上师之后,务必要做到不顾寒热饥渴等一切困难,遵照上师言教去执行,满怀信心恭敬祈祷。其实对上师祈祷很关键,若能经常祈祷上师,观想上师的所有功德融入自相续,就像我们每天修上师瑜伽一样,通过这种缘起力,心逐渐就会得以调柔、堪能。在此过程中,自己临时的一切所作所为,都要向上师请示,上师怎么吩咐就怎么做,必须以“我意唯您知”的诚挚信心来依止上师。倘若有了这种信心,即使上师只给你传一次法,你也很容易获得成就。

对上师的一切经过认真观察之后,我们一定要修学上师的意行,在实际行动中,上师是什么样的,自己也应原原本本按照那样去修持。俗话说:“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作为修行人,理应效仿往昔诸佛菩萨的行为,弟子依止上师也同样是随学上师。

其实,无论大圆满还是禅宗,都强调要以心传心。就像六祖听五祖传《金刚经》时,依靠上师的加持,他听到其中一句就开悟了。此时,他深有感慨地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就是弟子完全得到上师功德的实例。

还有唐朝的法常禅师,初见马祖时问:“如何是佛?”马祖回答:“即心即佛。”他听后豁然大悟。即使多年后经过一些考验,他仍跟上师的密意和意趣无二无别。

所以,我们每次修完“上师瑜伽”,都要将自己的分别念安住在与上师智慧无别的境界中。倘若你实在观想不来,也可以只想:“我现在所想、所观的,就是上师的密意。”简单来归纳,即我们以分别念一想上师,这就是上师的密意。

在这方面,其实还有很多道理需要发挥、值得解释,但因为时间关系,只好简而言之了。有些道理讲多了也不一定有必要,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多看看《大圆满前行》的原文。这次的讲记比较广,全部整理出来有十几本书,让你一个一个看的话,有没有时间也不敢说。但是《前行》这一本书,每年看一遍、两年看一遍,或者十年看一遍,我想应该不会很困难吧!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