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1课——缘起和顶礼立宗
• 传法缘起
这次在经过反复思考,以及和相关人员商量后,我决定传讲藏传佛教宁玛派非常殊胜的道次第《大圆满心性休息》。我暂时不介绍这部论典的内容,有智慧的人通过长期的学习,自然会明白它的内涵。
如果能圆满听闻这部论典,相信大家可以获得两方面的利益。
一方面是对佛教的基本知识一定会有新的认识。从理论上来看,这部论典非常甚深广大,学习之后一定会有很大利益。
另一方面,我深信这部法有一种加持力。因为全知无垢光尊者大圆满智悲双运的微妙加持力,无形中能让我们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境界。这就是传承的加持力,以及全知无垢光尊者对交付本法的弟子也有一种特殊加持。
现在虽然是末法时代,但也是大圆满法度化众生的特殊时期。在这种因缘下,我相信很多人在理论知识以外,都能得到一种体悟的加持和能力。这也是我此次传讲的原因之一。
• 闻法要求
因此,我要求所有的听众,要重视闻法方式,听课时一定要专注,不要打瞌睡,心不要散乱。虽然我讲得不好,但我是依照传承上师的教言和前辈高僧大德的窍诀在讲授。所以你在听的时候最好做笔记,并且认真地听讲。这是第一个要求。
第二个要求,在闻法过程中,尽量不要来回走动、吃东西、看电视等。即使做世间事一心两用也是不行的,更何况是以散乱心来听闻甚深的佛法,绝对是不行的。因此今天大家应该有一个好的缘起,应该在心里很认真地发愿:希望我把这部法圆满地听完。我相信,这一定会在你的相续中种下很深厚的解脱善根。
• 发心
前面讲了闻法方式,下面讲发心。你们每天听课的时候要想:我今天听这堂课,就是为了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暂时的安乐和究竟的解脱。这叫做以菩提心来摄持,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因此,我刚才也讲了“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菩提心”。
梵语:玛哈善德紫大布占达哲德玛哈龢塔那玛
藏语:竹巴钦波思涅昂素追瓦向达钦波
汉意: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什么是“大圆满”呢?大圆满法包括显宗、密宗的一切佛法,并且全部圆融无违。如果只有部分的法圆满,其他的法没有圆满,则不能称其为“大”。但这个法已经涵盖了显宗密宗所有的佛法,故可称其为“大圆满”。或者说,以一个圆满无缺的窍诀来为我们在即生中指点心的本来面目,所以叫做“大圆满”。
什么是“心性休息”?我们的心本来是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可是因为暂时的垢染而漂泊、痛苦;如果让它彻底休息,得到涅槃快乐,就叫做“心性休息”。这需要有一种窍诀,没有窍诀是不可能做到的。
顶礼普贤如来!
能宣说诸法之一论——大圆满心性休息分三:一、入造论之初义;二、广说真实论义;三、宣说究竟末义。
一(入造论之初义)分二:一、顶礼;二、立宗。
一者顶礼:
本来怙主功德海,智悲自性不可测,
诸佛佛子如意源,散利乐云尊前礼。
这是无垢光尊者对十方诸佛菩萨的顶礼句。
现在藏传佛教中有两种非常特殊的窍诀。一是对五部大论的辩论、剖析,通过智慧来抉择。二是从人身难得到最后获得三身五智佛果功德的修行道次第。一个是理论体系,一个是修行次第,这在藏传佛教当中是最完整的,因此我们应该很圆满地接受。
也特别希望你们看一看华智仁波切的《窍诀金钥》——智悲佛网的显密宝库上有【《教言汇集》】。华智仁波切的金刚语说:这部《大圆满心性休息》真正是诸佛菩萨最究竟的窍诀。
下面看顶礼句。无垢光尊者的解释比较广,我们仅从字面上解释。
前面的“顶礼普贤如来!”是密法的总顶礼。
“本来怙主”是指普贤王如来,他的断证功德像海洋一样无边无际。“智悲自性不可测”,是说佛陀相续中的智慧和慈悲是凡夫人无法衡量的。这是讲佛陀和佛陀相续当中的断证功德。
然后讲佛法。 “诸佛佛子如意源” ,所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佛陀,以及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八大菩萨为主的佛子如意宝的来源就是正法。这里“佛子”即指僧众。“散利乐云”,以佛陀为主的三宝可以散射出利乐的妙云。这是一种比喻,意思是说,诸佛佛子的来源是佛法,佛法是诸佛智悲双运不可思议的功德,此功德如天上积聚的妙云,可以降下甘露,成熟无量无边的众生。“尊前礼”,即作者无垢光尊者顶礼十方诸佛、妙法、佛子。
这样顶礼的必要是什么呢?
第一,获得自利。如果赞叹诸佛菩萨,自己自然而然会成为佛子、诸佛菩萨的后学者、智者,并且能圆满自己的一切所愿。如果一个人经常赞叹上师、佛陀,别人也知道这个人有功德和智慧;如果一个人特别爱说是非、诽谤别人,别人就会知道这个人没有智慧。这是获得自利方面的功德。
第二,获得他利。如果我们顶礼佛陀,别人也会因此了知佛陀所宣说的佛法是不可思议的。龙猛菩萨也说过,作者赞叹本师佛陀并非没有作用,而是非常有意义的,以此能够令人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其经典生起无比的诚挚信。这是获得他利方面的功德。
第三,获得自利和他利两方面的功德。通过顶礼佛陀能够圆满资粮,并且能实现自他的一切所愿。佛经中说:“具有福德者,成办诸所愿。”如果以顶礼佛等方式积累资粮,所愿都会成就。
这是顶礼句,第二个颂词讲立宗句。
二者立宗:
光明法身净佛性,无明执故漂此有,
业及烦恼旷野中,疲劳心性今休息。
“光明法身净佛性,无明执故漂此有,”无垢光尊者顶礼后,在立宗句中讲造论的原因。我们心的本体本来就是光明的、远离四边八戏的,这种光明的心周遍于每个众生。但是,因为众生最初没有认识自心的本来面目,而执著为我和我所,因无明而漂泊于三界轮回当中。
“业及烦恼旷野中,疲劳心性今休息。”之所以漂泊于轮回,首先是因为我们有烦恼,然后由烦恼积业。由于业和烦恼的因缘具足,我们便在轮回的大旷野中不断地受苦。
众生无始以来的贪嗔痴集聚在阿赖耶上,以下品不善业和愚痴为因,转生为旁生;以中品不善业和贪心为因,漂泊在饿鬼界当中;以上品不善业和嗔恨为因,漂泊在地狱当中;还有傲慢、嫉妒等烦恼,跟其他的不善业结合在一起,令众生转生到人天当中。总而言之,这些因缘让众生一直漂泊在轮回中。
今天在座的人,表面上只能看到爱好、家庭状况、文化水平、性格等各不相同,但实际上是内心中不同的三毒、五毒烦恼及各种业,让大家产生了不同的执著。想要断除执著,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智慧断掉我和我所执,从而斩断无始以来无有任何实义的执著和痛苦,让疲劳的心得以休息。
下面讲《心性休息》的正文,本论内容有十三品,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业因果、依止善知识,以及皈依、四无量心、发菩提心,一直到生圆次第、大圆满的任运自成之果。如果圆满学习了这些内容,那么从佛法的基础知识直至最甚深的道理,应该都非常圆满地了解了。
二(广说真实论义)分十三:一、暇满难得;二、寿命无常;三、轮回痛苦;四、业因果;五、依止善知识;六、皈依;七、修四无量;八、发菩提心;九、生圆双运;十、证其不住二边之智;十一、道禅定无垢止观双运;十二、修等持方便;十三、任运自成之果。
第一品 暇满难得
暇满难得品分四:一、总说暇满难得;二、认识暇满之自性;三、明确观察能依所依之自性;四、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总说暇满难得)分二:一、略说暇满难得;二、广说暇满难得。
乙一、略说暇满难得:
友等暇满宝藏身,六趣之中极难得,
犹如盲人获宝藏,当以极喜修利乐。
无垢光尊者用呼唤的语气说:“朋友们!我们获得了像宝藏一般的暇满人身,这在六趣当中非常难得。”用比喻来说明,就像一个没有双目的盲人在垃圾桶中,或者在十字街头,获得了一个如意宝藏,这非常值得欢喜,也非常罕见——本来连双眼都没有,居然摸到了这样的如意宝,大家都觉得很稀有,他自己也非常开心。同样,我们现在获得了能行持善法的人身,真是应该如同得到了如意宝一样欢喜。
乙二(广说暇满难得)分八:一、宣说十八暇满;二、虽得暇满然无可信之理;三、劝勉勤于正法;四、今当精进之理;五、暇满难得之理;六、今若不勤则受轮回之苦;七、暇满为诸法之依处;八、以比喻说明暇满难得。
丙一、宣说十八暇满:
何为闲暇与圆满?吾者未生三恶趣,
边鄙邪见长寿天,佛不出世及喑哑,
远离一切八无暇。
下面分八个科判来讲。第一个是宣说暇满难得。“暇”是空闲的意思,即是指远离了八难或八无暇,具足了八种闲暇。这不是藏传佛教独有的说法,汉传佛教中,唐代译师翻译的《佛说八无暇有暇经》,也提到了何为无暇和有暇。
“何为闲暇与圆满?吾者未生三恶趣,”什么是闲暇和圆满呢?首先,我们没有转生到三恶趣。如果转生到地狱,整天都受寒热痛苦,没有修行的机会;如果转生为饿鬼,感受饥寒交迫,也没有修行的机会;如果转生为旁生,则非常愚痴,依然没有修行的机会。
“边鄙邪见长寿天,佛不出世及喑哑,远离一切八无暇。”如果转生到有各种邪见的边鄙地方,那就连佛教的名号也听不到。
如果转生为持巨大邪见之人,不信因果、轮回,也没有修行的机会。如果转生到长寿天,整天都会处于散乱和放逸中。如果佛没有出世,就不会有佛法,谁都无法修行。而且转生为喑哑之人也无法闻思修行。喑哑,一般是指不会说话的哑巴,间接也指业力特别深重、刚强难化、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佛法的人。
以上讲了八无暇。如果转生到这些地方,确实没有修行的机会。
所谓的修行就是,从道理上一个一个地去想,从而使心态慢慢调柔。学佛不是办个皈依证就马上不一样了,也不是闻思几年就可以了,而是需要长期学习。我们学院的很多老堪布,一部法都听了无数次。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修行佛法的次第性和长期性。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