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1课——造论者和译者
全文分三:一、引言 二、正论 三、后跋
甲一、引言
摄尽一切佛经之扼要,以龙树无著二大车轨的妙道为基础,以无等阿底峡尊者的教诫做抉择,以至尊文殊菩萨的窍诀为命根,以稀奇的无垢教理为依处,以易于理解的譬喻及具足关要的传统教言为严饰,显示出三界法王遍智宗喀巴大师的心要,成为如日轮般普照世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她是善见一切佛语涵义的唯一眼目,能满无量群生所欲的如意宝王,汇集百千妙论江河的无尽大海,明确开示取舍之处的三界明灯。
开讲之前,首先简介传承的情况,本论自宗喀巴大师代代相传,传至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一九八四年春天,大恩上师赐予五明佛学院弟子广论传承,我的传承是从上座汪青堪布前求得的,他在一九八四年亲自得过大恩上师的传承。
大恩上师住世期间,一贯秉持各宗各派究竟圆融无违的观点,平等护持藏地各大教派,他老人家曾亲见宗喀巴大师,在学院传授过《菩提道次第广论》传承,并多次讲授宗大师的《三主要道》。
甲二、正论分三:一、名义 二、论义 三、末义
乙一、名义分三:一、造论者 二、译者 三、论名之意义
丙一、造论者分三:一、造论者无与伦比 二、造论者名称 三、造论之时处及经过
丁一、造论者无与伦比分十六:一、化界无与伦比 二、授记无与伦比 三、降诞无与伦比 四、修学佛法如实通达无与伦比 五、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无与伦比 六、修法正行无与伦比 七、正见无与伦比 八、修行无与伦比 九、行为无与伦比 十、讲论无与伦比 十一、辩论无与伦比 十二、造论无与伦比 十三、培养弟子无与伦比 十四、佛教事业无与伦比 十五、总集无与伦比 十六、如是宣说之必要性
戊一、化界无与伦比
宗大师并非普通化身,而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示现于娑婆世界的真正化身,如同《文殊根本续》、宗大师本人著作中以及五世达赖喇嘛所赞叹的那样。
文殊菩萨是三世诸佛之师及父母,宗大师为文殊真实化身,故在化界方面无与伦比。
戊二、授记无与伦比
大师三岁时,第四世噶玛巴若佩多杰(游戏金刚)因元顺帝的迎请,从西藏前往汉地,途经西宁,大师的父亲带着他拜见噶玛巴,当时噶玛巴为大师授居士五戒,并授记说:此子将来会至卫藏〔1〕住持正法,有如第二佛陀般兴盛之事业。
莲师传记中授记:持显密教罗桑扎巴者,八世之中显密广弘扬。
以上授记均一致提及,无与伦比的宗喀巴大师将如第二佛陀般广弘佛陀圣教,因此授记方面无与伦比。
戊三、降诞无与伦比
大师诞生剪截脐带滴血的地方,后来自然长出一棵白色旃檀树,此树叶子十分奇特,每片树叶都有狮子吼佛的圣像或文殊五字明的字样,因此被称为古本〔2〕旃檀。后来在树边建立的寺院也称古本,即著名的青海塔尔寺。
从古至今,除佛陀以外,所有的智者、成就者们都未曾出现菩提树的事迹,唯独法王宗喀巴大师的降诞具有如此祥瑞之相,因此降诞方面无与伦比。
戊四、修学佛法如实通达无与伦比
克珠杰大师赞叹道:印度的世亲和西藏的布顿,虽然广闻博学,但也未如宗喀巴大师一般全部通达。
章嘉国师在《宗派论》中说:宗大师的传记,主要是以拣择智通达一切甚深之法,并以事势理通达一切基道果。
宗大师是文殊菩萨的真实化身,文殊菩萨为三世诸佛的智慧总集,通达一切尽所有法与如所有法,因此,文殊化身的宗大师在显现上也就具有遍达显密妙法的无上智慧。
戊五、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无与伦比
在西藏,噶举派有圣言现为大手印的教授,宁玛派有圣言现为大圆满的教授,萨迦派有圣言现为道果的教授,噶当派有圣言现为无常与菩提心的教授,然而,一切经续论典无余现为教授,唯独是宗喀巴大师一代教法的特色,因此具有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方面的无与伦比。
戊六、修法正行无与伦比
宗喀巴大师,外具与声闻相同的功德,具足清净戒与出离心,内具与菩萨相同的功德,具足陀罗尼、三摩地、神通、菩提心和中观正见,密具金刚乘的功德,现前乐空智慧,不仅如此,且于金刚乘三种成佛——即生成佛、中阴成佛、后世成佛中,获得中阴成佛。因此,宗大师在修法的正行方面也是无与伦比。
戊七、正见无与伦比
西藏前代有些论师,或自未证悟,或虽证悟而未留下著作,或虽有著作但没有普遍流通世间,宗大师既有证悟又有著作,并于世间普遍流通,也是其不共特点。
戊八、修行无与伦比
有些论师修行时堕在掉举方面,有些堕在昏沉方面,宗大师远离昏沉和掉举,在相续之中早已成就修行,并按自己修行的无误体验撰造论典。按所说那样,在相续中生起了真实三摩地。
戊九、行为无与伦比
由于时代恶浊,在宗大师出世时,西藏各寺院,有些出家人行为不如法,他们不知钵具为何物,连祖衣、七衣的作法也不了知,戒律已废驰到这种地步,是宗大师以大愿力广弘戒律重整教规,如结集律藏的优波离尊者般护持戒律,具有极大事业。因大师的恩德,清净戒律的教法如旭日东升般在西藏重新振兴起来,佛陀的清净仪轨也因此重现于世。宗大师自身安住在清净戒的行为中,以伟大戒行的感召,使西藏大小寺院的出家人无不安住于清净戒行中,他们三衣常不离身,对于漉水、触火等微小过失,偶尔不小心违犯时,也深生惭愧,按出罪仪轨立即还净。
因此,以自身严持净戒,将其他有情也安置于三乘戒律中,使得清净戒律普遍弘扬于中土与边地,也是宗大师无与伦比的不共功德。
戊十、讲论无与伦比
虽然有些前代论师宣讲《二观察续》等,但宗大师很小就以自力宣说《二观察续》等,并在其一生之中对于一切显密教法平等讲述、弘扬,树立了显密融合的宗风。
宗大师讲法有三种不共之处:
一、大师曾在一次法会中,每日讲论十五座,连续三个月不间断,其中有两部小论提早讲完,大师立即补充两部,因此此次法会前后共讲了十七部大论,具体为弥勒五论、中观五论(《中论》、《回诤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精研论》)、《集论》、《俱舍论》、《戒律》、《释量论》、《入行论》、《入中论》和《四百论》。印度和西藏以往未曾有过这样的讲法情形。
二、在讲解许多论典时,不论讲哪部论,都树立该论的无垢自宗,与其他观点不掺杂而讲述。
三、如是讲说也能利益未来的修行者。
戊十一、辩论无与伦比
大师的任何一种善说,无法以真实理论妨害,这是大师辩论究竟的征相。
大师在求学圆满时期,曾去过萨迦寺、贡塘寺、桑朴寺等著名道场,依论典立宗答辩。当时以大师的能力,同时可立十多部难论之宗,但因当时各道场精通其他难论的人才较少,故大师只依《集论》、《释量论》、《俱舍论》和戒律立宗,由于大师智慧高超、辩才无碍,因此解释各方问难势如破竹。大师住世期间,也有人认为他的教法不合理,但与他辩论的人一个也没有,这也是宗大师辩论究竟的一种征相。噶玛贡炯曾说:“我与罗桑扎巴无法辩论。”此即大师辩论之无与伦比。
戊十二、造论无与伦比
宗大师在造论方面具有以下不共特点:
一、针对三种士夫,宣说了次第完整的菩提道,如《三主要道论》、《菩提道次第略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密集金刚广疏》等。
二、一切论典都是自己通达意义之后撰著。
三、所造论典之义,无能驳斥。
四、具有其他论典没有的特点。
五、所造论典众多智者欢喜接受。
戊十三、培养弟子无与伦比
在大师的弟子中,通达三藏、行通三学、精修三士道及生圆次第的人,多如繁星,不可计数。其中弘扬佛教事业最广大的有八大弟子,即:贾曹杰、克珠杰、扎巴坚赞、江扬却结、释迦益西、多敦·江白嘉措、吉尊·喜饶僧格、根敦朱巴,其中贾曹杰与克珠杰先后住持噶丹寺,继承大师法位,奠定了黄教基础,是宗大师弟子中弘扬大师教法最大的功臣。宗大师、贾曹杰、克珠杰三人,后称“师徒三尊”。
戊十四、佛教事业无与伦比
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是释迦佛在舍卫国现大神变降伏六群外道的吉日。昔日印度诸大法王每逢此时,都广设无量胜妙供品,供养三宝,诵经发愿,将福德施予无量众生。后来佛法传至西藏初期,西藏诸大法王也能遵照印度传统,广兴供养,然而到了末法时期,供养法会也逐渐隐没了。
宗大师为令圣教永住,弘扬于十方世界,也为使有情积福,获得无尽恩泽,因此发广大心,于一四零九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重建大神变祈愿法会。
除了重兴祈愿大法会,大师在显密教法的讲辩著及闻思修等方面,也都作了伟大事业,这些是现量可知的事实。
戊十五、总集无与伦比
所有的智者合集起来,虽可与宗大师平等,但以每位智者各自的方面,则无法相等,即使八大菩萨与龙树菩萨等也无法相比。虽然功德方面能相比,但这些大菩萨并非凡夫形相,理应具足功德,而宗大师示现凡夫身相却能行持诸佛事业。对有缘所化而言,大师的恩德无与伦比,因为是在有缘众生之前以凡夫相行持佛陀事业,宛如天众中的大梵天王、人中的转轮圣王、群星中之晈月、众山中之须弥山王一般。
戊十六、宣说十五种无与伦比的必要性
无论何宗何派的创始人,都具有证悟功德,现见本尊,并且祖师传承的加持融入其相续,能行持弘法利生的事业。对后学者而言,极有必要了解自己所学教派传承上师的殊胜传记。
为何如此呢?因为,首先每位后学者都需要获得传承上师的加持,而加持融入自相续,又唯一依赖信心,生起信心的方法,即是多方面了解传承上师的稀有功德。(了解得深入,自然会生长信心,由此才能与传承上师及其所传之法相应。)其次,修行者应有一个皈依处,如此可以对殊胜皈依处恒时以恭敬心和猛利的信心祈祷而修学。再者,我们最初发菩提心,中间积累资粮,最终成就佛果,其间所有的缘起都需要依赖上师而聚合,因此上师是修行方面最重要的助缘,首先讲述上师的稀有传记,对我们有极大助益。
丁二、造论者名称
“宗喀”是大师的诞生之地,距离青海西宁五十余里,为示尊重,以地名尊称大师为“宗喀巴”。
“大师”之义:
就内在教证二法而言,当时至尊宗喀巴大师已成为教法及窍诀的主人,并在其相续中无余积聚了一切证法;从外现事业来说,其家族种姓十分圆满,福德极其广大,而且身为德高望重的法王,成为大众普遍敬仰的怙主,因此尊称“大师”。
丁三、造论的时处及经过
这部《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于公元一四零二年,宗喀巴大师四十六岁时所撰著的,造论地点为拉萨近郊的惹珍寺,该寺由噶当派初祖种敦巴着手兴建,日后成为噶当派教授的根本道场。
丙二、译者
法尊法师 译
译者法尊法师,河北人,一九零二年出生,十八岁于五台山出家,十九岁于北京法源寺受具足戒。一九二四年,法师于武昌佛学院毕业后,至北京藏文院学习,曾师从太虚大师受学。一九二五年法师二十三岁时,随大勇法师入藏学法,在西藏求学先后近十年。一九三四年返回汉地主持汉藏教理院。一九四九年后,于北京菩提学会从事藏传佛教的译著工作,曾任中国佛学院院长等职务。一九八零年,于北京广济寺圆寂。
法师一生致力于藏文经论的翻译,是中国近代杰出的译师,翻译作品主要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入中论》、《入中论善显密意疏》、《现观庄严论》、《辨法法性论》、《释量论》、《集量论》、《辨了不了义论》等。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