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讲记》摘要第199课——为趋入佛教而回向
现在还在讲善根回向于善趣众生,令他们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今天讲“愿离不幸”,愿他们永离不幸之事。
壬二、愿离不幸:
愿众无苦痛,无病未造罪,
无惧不遭轻,毕竟无不乐!
一切众生不管是人还是非人,只要有生命,但愿他们永远健康无病,不造罪业,无有畏惧,不受歧视凌辱,总之,无有任何痛苦,一直开心快乐。
三界轮回犹如火宅,不可能没有丝毫痛苦,凡夫人执著的快乐,只不过是迷乱错觉,若详细观察它的本质,绝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在佛教中,这种快乐称为“行苦”,其本质是痛苦的,为了它而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实在没有任何意义。
要想众生永远快乐,一定要修大乘佛法,彻底断除业和烦恼,获得大彻大悟,这样才会始终处于快乐中。
己二(尤其为趋入佛教而回向)分二:一、总回向;二、分别回向。
庚一、总回向:
愿诸伽蓝寺,讲诵以兴盛,
僧伽常和合,僧事悉成办!
此处是为佛教道场而作回向。“伽蓝”,有经典的意思,又译为僧伽、众园、僧院,概而言之,就是具有教法、证法的僧众寺院。
此处主要发愿教法和证法兴盛。
同时,僧众之间要团结和合、和睦相处。
然后,愿僧众的事业顺利成办、如愿以偿。
庚二、分别回向:
愿欲学比丘,悉住阿兰若,
断诸散乱已,轻安堪修善!
愿尼得利养,断诤远诸害!
自此颂以下,分别为出家僧众而作回向。出家僧众有比丘和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包括在这二者当中。佛法中地位最高的是比丘,愿诚心想修学解脱道的比丘,长期住在阿兰若。
“阿兰若”,是身心远离散乱的寂静处。修行人若住在嘈杂环境中,身体忙于世间八法,内心分别妄念纷扰,没有一刻宁静,则不能专注于正法。远离身心散乱的阿兰若,是最适合修行的清净地方,这里断除了人群的散乱、琐事的散乱、分别念的散乱等种种违缘,能使身心逐渐寂静调柔。
然后心还要堪能,想安住时可以安住,想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时马上生得起来,如同一个听话的孩子,让他坐着不要动,他就乖乖一动不动,让他摸一摸前面的饼干,他就把手伸出去。我们的心也要这样堪能,如愿修持善法,这就是寂静处的一种加持。
如是众僧尼,戒圆无缺憾!
犯者愿生悔,时时尽罪业,
寿终生善趣,不复失禁戒!
僧尼剃度出家之后,并不是有种形象就可以了,而应以出离心摄持,具足清净圆满的戒律。
若因烦恼深重而破了戒,不要认为自己一切都完了,从此也不忏悔,或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我们要从心坎深处生后悔心,尽量地忏悔清净。有关经典中说,入佛门以后,从来不犯戒是“树立佛幢者”,犯戒但忏悔了叫“摧毁魔幢者”。所以,即使我们因前世业缘和今生诱惑,戒律出现一些缺损,也应时时有后悔心,通过忏悔而净除罪业。以持戒的缘故,死后才不会堕入恶趣,甚至转生善趣,来世有机会继续持戒。要不然,破了戒而没有忏悔,佛经中说一定会堕入三恶趣中的。
愿智受尊崇,化缘皆得足,
心续悉清净,令誉遍十方!
愿高僧大德等诸位智者,受到人们的尊重爱戴、恭敬供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具有超胜的功德和智慧,如果不被人尊敬,弘法利生的事业不会广大。
因此我们应该发愿,包括自己在内的修行人,心相续能完全清净,不受傲慢等烦恼染污,而且名声远扬十方。
这一颂共讲了四个方面,受人尊重、得到供养、相续清净、名声远播,在弘法利生过程中非常重要。我们一方面应该回向所有的修行人都具备这些因缘,一方面也愿自己生生世世通过这种方式来利益众生。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回向。平时念《回向品》时,一个一个地观想,真心希望众生都得到这些功德。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大家务必要尽心尽力地身体力行!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