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8课——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2-12-20 9:50 ė153次浏览 60条评论

戊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分八:一、认定圣教 二、通达一切圣教无违之含义 三、一切圣教成为一补特伽罗成佛支分顺缘之根据 四、于彼辩答 五、不通达一切圣教无违之过患 六、结论 七、以前代圣者语录对此理引生信解 八、以道次第之窍诀具足通达一切圣教无违之殊胜

己四、于彼辩答

【设作是云:“若入波罗密多大乘,虽须劣乘法藏所说诸道,然于趣入金刚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诸道非为共同,道不顺故。”】

有人说:趣入波罗蜜多大乘,必须具备下乘法藏所说的出离心、因果正见等道,但对趣入金刚乘的行者来说,波罗蜜多乘的诸道并不是共同之道,因为道不随顺的缘故。

问者把金刚乘和波罗蜜多乘看成两条不同的道,其根据是“道不随顺”。

【此极非理,以度彼岸道之体性,悉皆摄入,意乐谓于菩提发心,行谓修学六到彼岸,是则一切定应习近。如《胜金刚顶》云:“纵为活命故,不应舍觉心。”又云:“六度彼岸行,毕竟不应舍。”又余咒教,宣说非一。】

“波罗蜜多乘诸道不随顺金刚乘道”的说法极不合理,实际上,波罗蜜多乘道的体性全都含摄在金刚乘中,并不是互不随顺。原因是:波罗蜜多乘的体性唯一是意乐与行为,意乐是对无上菩提发起取证之心,行为是修学六度,而这些是金刚乘行者一切时处必须依止的道分,如《胜金刚顶经》所说:“纵然为了活命,也不应舍弃菩提心。”又说:“毕竟不应舍弃六波罗蜜多的修行。”其它密宗教典中,也有许多类似的说法。

由密续教证可知:发菩提心与六度之道,实为金刚乘与波罗蜜多乘的共道,并非波罗蜜多乘之外另有一种金刚乘,而是在含摄波罗蜜多道的体性这一基础上,才有不共的金刚乘。因此,“道不随顺”的说法与理不符。

下面继续破斥:

【众多趣入无上瑜伽曼陀罗时,亦多说须受共不共二种律仪。共者,即是菩萨律仪。受律仪者,即是受学三聚戒等菩萨学处。除发心已如其誓受学所学处而修学外,虽于波罗密多乘中,亦无余道故。】

许多趣入无上瑜伽的坛城时,多数也说:必须受持共与不共的两种律仪。“共”指菩萨律仪,“受持共同律仪”即受学三聚戒等菩萨学处。受学菩萨律仪,实际包括了所有波罗蜜多乘的道。为什么呢?因为除了“发菩提心后,按照所发誓愿修学菩萨学处”之外,再无其余波罗蜜多之道。

【又《金刚空行》及《三补止》、《金刚顶》中,受阿弥陀三昧耶时,悉作是云:“无余受外密,三乘正妙法。”受咒律仪须誓受故。】

又《金刚空行续》、《三补止续》、《金刚顶经》中受持阿弥陀佛三昧耶时,一致说道:“无余受持外、内、密的三乘妙法。”因为受金刚乘律仪时,必须誓受菩萨律仪,所以波罗蜜多道的体性完全摄入金刚乘中。

【由见此等少有开遮不同之分,即执一切犹如寒热遍相违者,是显自智极粗浅耳。】

如果见到密乘律仪和菩萨律仪稍有开遮不同的部分,就将二者的所有部分都执为如冷热一般全然相违,则只是暴露自己的智慧极为粗浅而已。

所以,不能因为稍有不同,就断定完全相违,否则只是表明连基本的辨别能力都不具足。

虽然密乘戒中,有少分开遮不同于显教大小乘的戒律,但这丝毫无相违之处,因为某些殊胜的行为,只开许具殊胜功德的瑜伽士才能行持。门朗大师根据续部说:“在吃毒不致中毒时,才可以行持密宗行为。”《时轮金刚》也说:“凡夫人不能作瑜珈士的行为,瑜珈士不能作大成就者的行为,大成就者不能作佛陀的行为。”

【如是唯除少分别缘开遮之外,诸正至言极随顺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须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种类。】

如是,仅仅除了少部分的别缘开遮之外,佛陀的经教都极相随顺,因此,若要趣入上上的三乘五道,就必须圆满具足下下乘道的功德种类。

【波罗密多道者,如佛母中云:“所有去来现在佛,共道是此度非余。”是趣佛陀道之栋梁,故不应舍。金刚乘中亦多说此,故是经续二所共道。】

如《般若经》说:“所有过去、未来、现在的诸佛,其成佛的共道是此波罗蜜多,而非其它。”波罗蜜多道是趣入佛道的栋梁,所以不应舍弃。金刚乘中也多有这种说法,因此这是显密二乘的共道。

【若于其上,更加密咒诸不共道——灌顶、三昧耶律仪、二种次第及其眷属,故能速疾趣至佛陀。若弃共道,是大错谬。 】

如果在波罗蜜多道的共道之上,再加密乘的各种不共道——灌顶、三昧耶律仪、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及其眷属,就能快速到达佛地。如果修学密乘却舍弃波罗蜜多共道的基础,则是大错误。

己五、不通达一切圣教无违之过患

【若未获得如是知解,于一种法获得一分相似决定,便谤诸余。特于上乘若得发起一似胜解,如其次第遂谤弃舍下乘法藏诸度彼岸,即于咒中亦当谤舍下三部等,则当集成极相系属、甚易生起尤重异熟毁谤正法深厚业障。其中根据,至下当说。】

如果对“一切圣教无违”没有获得如上的了解,就会产生舍法的过失,即对某一种法获得一分相似决定时,便会毁谤其它法。特别若对上乘金刚乘生起一种相似胜解时,便会毁谤、舍弃波罗蜜多乘或声缘乘法藏,即便在密乘中,对无上瑜伽部获得一分相似胜解时,也容易毁谤、舍弃下三部——事、行、瑜伽部的法藏,这样就会积集极相系属、极易生起严重异熟果报的谤法深重业障。其中的根据,下文将会说到。

己六、结论

【是故应当依善依怙,于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数取趣成佛支缘所有道理,令起定解。】

因此,应当依止善知识,对于“一切佛语都是一个补特伽罗成佛支分顺缘”的道理产生定解。生起定解之后,一切三乘法藏的佛语,都成为平等依止、修习的对象。

【诸现能修者即当修习,诸现未能实进止者,亦不应以自未能趣而为因相,即便弃舍。应作是思:“愿于何时于如是等,由趣遮门,现修学耶?”遂于其因,集积资粮,净治罪障,广发正愿。以是不久,渐渐增长智慧能力,于彼一切悉能修学。】

对于广大无边的三乘法藏,凡夫暂时没有能力完全修习,对此应如何处理呢?

宗大师教导我们:对于现在有能力修习的道品应当修习,对于目前无能力或尚无因缘实际取舍的道品,也不应以自己不能趣入为理由就立即舍弃,而应当想:“我何时能对这样的妙法,由趣入和遮止门而现前修学呢?但愿因缘早日成熟。”以此善愿推动,就会为了让修习的因缘尽快成熟,而主动积资净障、广发正愿。由此不久便能逐渐增长智慧能力,而对一切法都有能力修学。

譬如:学习中观一时不相应,这时若想:“我永远不学中观”,就会造下舍法罪。为避免舍法,应如理思维:“空性妙法是成佛的要道,我现在虽无能力受持,但愿修学中观的因缘早日成熟。”如此一来,为了让修学的因缘尽早成熟,便会主动积资、净障,积极对此发愿、回向,以缘起力不可思议,很快就会有能力修学。

己七、以前代圣者语录对此理引生信解

【善知识敦巴仁波卿亦云:“能知以四方道摄持一切圣教者,谓我师长。”此语即是极大可观察处。】

种敦巴仁波切也说:“能够了知以四方道摄持一切圣教的人,就是我的师长。”此话耐人寻味,极有可观察之处。

“四方道”可以从不同角度解释:

一、指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以及密法。

二、指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不共上士道、止观以及密法。

三、指实修、发愿、积资、净障,即不论对何种圣教,若能修就实际修持,若暂时不能修,就通过发愿以及积资净障,尽快成熟修持的因缘。

四、指经律论三藏和密法,或者有部、经部、唯识、中观,或者戒、定、慧三学和生圆次第。

能以这样的四方道摄持一切圣教,一切圣教在心相续中不仅不相违而且能融成一味的,就是我的师长阿底峡尊者。

己八、道次第窍诀具足通达一切圣教无违之殊胜相

【由是因缘,以此教授能摄经咒一切扼要,于一补特伽罗成佛道中而正引导,故此具足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以上从各方面成立了一切圣教无违的道理。如何才能对此真正通达呢?依靠道次第的窍诀,就能真正通达。因为,道次第的教授能统摄一切显密的关要,在一个补特伽罗成佛之道中真正作引导,所以她具有通达一切圣教无违的殊胜。

依靠道次第的教授闻思修行,最终必会通达一切佛教皆不相违,都是指示成佛的教言。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