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9课——轮回痛苦总说痛苦自性

作者:大树 分类: 前行专区 发布于:2022-12-23 10:18 ė92次浏览 60条评论

下面继续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前面已经次第讲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现在讲轮回痛苦。实际上,这些科判之间有逐层递进的关系:人身非常难得(暇满难得),但它确是无常的(寿命无常),并且人死之后还存在三界六道的轮回与流转(轮回痛苦),流转之因就是业因果(业因果),业因果的道理要依靠善知识来开示指导(依止善知识),最终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还要修持不共加行的皈依、发心等窍诀(皈依、四无量心、发菩提心)。

我相信,真正有智慧的人,如果好好闻思一遍《心性休息》,基本上会知道这一生该怎么做。他会懂得,人身并非想象中的常有存在,而是无常性的;但即使无常,也并非唯物论所讲的“人死如灯灭”,而是存在轮回;轮回之因就是善业与恶业;这种因果关系由善知识来开示;善知识还会宣讲从皈依到大圆满之间的窍诀。

所以我总觉得,短暂的人生中,如果不学佛就另当别论,如果学佛而没有闻思《心性休息》的确有点可惜。

我们今天讲上述第三层的“轮回痛苦”。

第三品 轮回痛苦

轮回痛苦品分四:一、总说痛苦自性;二、分别广说;三、思维轮回痛苦之理;四、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总说痛苦自性)分八:一、略说痛苦;二、宣说痛苦之比喻;三、宣说为欲所诱之比喻;四、不断受六道痛苦逼迫;五、怨亲不定之理;六、投生无数痛苦之理;七、纵得梵天之果亦终将受苦之理;八、变化之性故痛苦。

乙一、略说痛苦:

轮回痛苦分为四个大科判:总说苦的自性、分别广说轮回痛苦、思维轮回痛苦之理、最后回向。首先是总说痛苦自性:总的来讲,轮回是痛苦的本性。全知无垢光尊者从八个方面阐述此理,首先是略说痛苦。

如是三界轮回法 , 无常变故极痛苦,

苦苦变苦及行苦 , 六趣众生真悲惨!

“如是三界轮回法,”这里也用“如是”承接前文的“寿命无常”。人死了以后,如果真像现在人宣扬的“人死如灯灭”一样,那就尽可以“今朝有酒今朝醉”,过一天算一天,以后死了也不要紧。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死后还有三界轮回。

“无常变故极痛苦,”三界轮回的一切法无一常有,都是刹那变化的,这会导致极大痛苦。

“因为无常所以痛苦,”这在佛教中非常关键。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讲:“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无常法一定有坏灭损害,有坏灭损害则不会有真正的安乐,所以凡无常法都是痛苦的。

“苦苦变苦及行苦,”因此,大慈大悲的佛陀在经典中,将三界轮回的苦归纳为苦苦、变苦、行苦。

“六趣众生真悲惨!”三界六道众生都在感受着这些痛苦,因此是非常悲惨的!

乙二、宣说痛苦之比喻:

如火猛兽野人中,陷入国王囹圄众,

连续不断受痛苦,仍无解脱时增忧。

这里全知无垢光尊者用非常易懂的比喻来形容三界众生的痛苦。

“如火”,就像一群人被熊熊烈火包围一样。大家都知道,发生火灾时困在火海里面的人会多么恐怖,有多么可怜!

“猛兽”,被老虎、野狗或野猪等猛兽包围,也是极其恐怖的!前段时间的新闻中说,有三只老虎吃了一个人,非常可怕。

“野人”,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凶恶野人的记载,只要落入他们的群体中就不会有解脱之日,这也相当可怕。

“陷入国王囹圄众,”入于国王监狱的人们也非常痛苦。现在有些人从监狱里出来才知道:原来外面的世界是那么快乐!

“连续不断受痛苦,”身陷囹圄的人不仅暂时不能解脱,而且连续不断感受痛苦的折磨。

“仍无解脱时增忧。”总之,无论是落入恐怖的猛兽群、野人群中,还是沦落到无有自在的监狱中,或者陷入熊熊燃烧的火坑中,都是非常痛苦的。同样,六道众生在没有获得解脱之前,在三界轮回当中也有如是的痛苦。

•  以闻思树立正见

以前没有信仰的人,听到“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时可能比较容易接受,但听到“轮回痛苦”、“业因果”时,就可能心生怀疑和邪见。这跟从小

接受的教育、成长环境以及父母的见解有关。所以他们经常对真理产生怀疑,也是正常现象。

正因为邪见和怀疑,所以需要更加深入地闻思修行。

无论出家人还是居士,具有正知正见相当重要。否则,虽然表面上很相信善恶因果,但是内心的一些怀疑、邪念,就像一个小肿瘤一样,慢慢会变成

“恶性肿瘤”,最后成为“癌症晚期”,无可救药了。

•  以闻思树立理性的信心

轮回痛苦可通过两种方法来了知,一是对我们所见闻的对境进行观修,二是借助感官和分别念无法触及的甚深道理,比如空性、六道轮回的道理。

现代的个别人虽然没有任何理由,但就是不相信佛教的道理,也没有其他的信仰。需要再三闻思才能生起信心。佛教讲的三种信心中,最高的是理性的信心,它一定要跟智慧相结合,才能真正通达佛教的教义。所以,一定要通过闻思树立理性的信心。

乙三、宣说为欲所诱之比喻:

虽有离苦得乐心,现行苦因受苦果,

犹如飞蛾扑灯火,贪恋欲境受诱惑。

犹如野兽蜂鱼象,为声香味触引诱,

当观五欲惑有情,唯受痛苦永无乐。

“虽有离苦得乐心,现行苦因受苦果,”虽然所有众生都想离苦得乐——人类以及三恶趣众生都想早日解脱各自的痛苦。但是因为众生太过愚痴,有些正在造作痛苦之因,有些正在感受烦恼之果(痛苦)。

因此在这个世界上,真正享受快乐的众生并不多。《入行论》中说:“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虽然众生都想断除痛苦,但却一直造作痛苦的因;虽然愚者很想求得快乐,但因愚昧无知,终将乐因乐果当成怨仇一样消灭。

“犹如飞蛾扑灯火,贪恋欲境受诱惑。”世间有很多苦因一直诱惑着我们,此时自己会不由自主地趋入对境——面对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妙的引诱,自心就像愚童一样,根本无法抵抗。

“犹如野兽蜂鱼象,为声香味触引诱,”此外,人们还会面对声音上的引诱。现在有些人因贪著名声而堕落,有些人因沉湎流行音乐而迷惑。

“当观五欲惑有情,唯受痛苦永无乐。”尤其现在,欲界众生贪欲炽盛,被五欲引诱而感受极大痛苦。

•  知苦当精进

如果懂得了轮回痛苦,就应该好好修行。米拉日巴尊者曾跟玛尔巴罗扎的儿子说:那些忘记了痛苦与死亡,对后世无所谓的人们,经常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而真正懂得轮回痛苦的人,则会不顾劳累饥饿和他人的讥笑,一心一意地为众生修持无上妙法。

•  对治五欲的窍诀

当然,完全离开五欲也有一定的困难。就像《入行论》中所说:“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同样,抹杀所有妙色,隔离所有妙香,确实难以做到,但相续中要有正知正念,要知道外在的诱惑所带来的,到底是解脱还是束缚。

乙四、不断受六道痛苦逼迫:

天界人趣阿修罗,旁生饿鬼及地狱,

轮回六道如水轮,周而复始苦无边。

天界、人道和阿修罗(非天)叫三种善趣,再加上旁生、饿鬼、地狱三种恶趣,就是六道轮回——我们经常用水车来比喻它,因为水车一直周而复始地转上去又转下来。

乙五、怨亲不定之理:

在生死轮回当中,怨恨的敌人可能变成亲友,亲友也会变成怨恨的敌人。

多生累世每有情,皆成亲怨与中等,

苦乐利害不可数,父转成母母成妹,

妹成自子皆不定,亲友成怨亦无穷。

“多生累世每有情,皆成亲怨与中等,苦乐利害不可数,”在漫长的轮回中,每一个多生累劫不断流转的众生都当过自己的亲人、怨敌或者不亲不怨的中等人。他们每一次转生,都曾给自己带来无量无边的快乐或痛苦、利益或损害。

“父转成母母成妹,妹成自子皆不定,亲友成怨亦无穷。”轮回中,有时父亲转成母亲,母亲转成姊妹,姊妹又变成自己的孩子;或者亲人变成怨敌,怨敌变成亲人——不仅这一世是这样,无始以来都如此。

因此,我们既要思考无始以来人们之间的因缘,也要思维即生当中亲友、仇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乙六、投生无数痛苦之理:

若思前生后世业,厌离更为增厌离,

自成蝼蚁诸身体,倘若堆集于一处,

则比四宝山王高,哭泣泪水超四洋。

堕狱饿鬼时所饮,铜汁脓血不净液,

遍布江河不可比,其余无量如虚空,

为欲所断头肢数,世间微尘数不及。

“若思前生后世业,厌离更为增厌离,”如果我们很冷静地思维前生后世的各种业,并真正了解无始以来在轮回中反复流转的过程,确实会增上厌离之心——在厌离之上更加厌离。

“自成蝼蚁诸身体,倘若堆集于一处,则比四宝山王高,哭泣泪水超四洋。”我们曾无数次变成很小的蝼蚁,如果那些身体没有毁坏而全部堆集一处的话,会比一座四宝组成的须弥山还要高,或者像毗富罗山一样高。我们生生世世流过的泪水比四大海还要多。

“堕狱饿鬼时所饮,铜汁脓血不净液,遍布江河不可比,”我们堕入地狱时,阎罗卒灌入口中的燃烧的铜汁,转生饿鬼时喝的脓血和不净液体,如果全部积聚起来要超过四江河。

“其余无量如虚空,为欲所断头肢数,世间微尘数不及。”我们生生世世的头颅、骨架等其他的部分多得也像虚空一样无量无边,或者说每一世的骸骨全部堆积起来也会像山王一样高。而且我们因为自己的欲望而被砍断的头颅、肢体,是世间微尘的数量所无法比喻的——微尘数还可以衡量,但我们在轮回中为了欲望所受的痛苦却难以计数。

乙七、纵得梵天乐之果亦终将受苦之理:

转畜夜叉鸠槃荼,腹行等受多苦乐,

纵得梵天帝释果,四禅无色七宝地,

功德圆满君主位,亦堕恶趣受剧苦。

“转畜夜叉鸠槃荼,腹行等受多苦乐,”转为畜生、夜叉、鸠盘荼以及腹行动物时,会感受各种苦乐——可能有少许的乐,但大多数都是痛苦。

“纵得梵天帝释果,四禅无色七宝地,功德圆满君主位,亦堕恶趣受剧苦。”即使得到了梵天、帝释天的果位,或者从一禅到四禅色界天的果位,或者非非想天等无色界的果位,最终也会堕落的。

如果通过闻思修行,提前有了这样的心念,那即使遇到事业、家庭上的变动,也不会感到痛苦,更不会因此而自杀。所以我想,如果想要救护很多人免于自杀,让他们学佛可能是最好的方法。因为提前增强了心的力量,遇到任何事都会有应对的能力。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