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讲记》摘要第9课——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

作者:大树 分类: 广论专区 发布于:2022-12-24 10:21 ė181次浏览 60条评论

戊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分十一:一、宣说一切圣言为殊胜教授 二、诸大车造论与教授之必要性 三、应当舍弃与经论不相应之教授 四、执著经论非教授之过患 五、如何寻求教授之理 六、对此应如何获得无倒了知 七、不了知经论为教授之过失 八、成立经论乃教授之根据 九、道次第教授具有一切圣言现为教授之殊胜相 十、舍弃安住修与观察修不可能令圣言现为教授 十一、若显宗一切圣言现为教授,则密宗诸圣言也无难而现为教授

己一、宣说一切圣言为殊胜教授

【一切圣言现为教授者。】

下面开始解释本法的第二种殊胜。

【总之能办诸欲解脱,现时、久远一切利乐之方便者,是即唯有胜者至言。以能开示一切取舍要义、尽离谬误者,独唯佛故。】

总之,能够成办希求解脱者暂时与长久一切利乐的方便,唯有佛陀的至言,因为能开示一切取舍要义、远离一切错误的人,唯独是佛陀的缘故。

【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此世间中更无善巧于胜者,遍智正知无余胜性定非余,是故大仙自立契经皆勿乱,坏牟尼轨故彼亦损于正法。”故诸契经及续部宝胜者圣言,是胜教授。】

这一道理,也如《宝性论》所说:“于此世间再无较佛更善巧的人,因为佛以遍智能无颠倒了知一切所知相的尽所有法和殊胜真如的如所有法,这绝非他人所及。因此,对于佛自己安立的种种了义和不了义相的契经,不应以分别心臆测而错乱了义与不了义,如果错乱,则会毁坏佛陀圣教的正轨,也将以此损坏正法并造下舍法的极大罪业。由以上道理可知,显密经续的佛陀圣言都是殊胜教授。

成立这一理由的根据又是:能远离一切迷乱、无误开示一切取舍要义的,唯一是佛陀。《宝性论》中说:“此世间中更无善巧于胜者,遍智正知无余胜性定非余。”

己二、诸大车造论与教授之必要性

【虽其如是,然因末代诸所化机,若不具足定量释论及善教授,于佛至言自力趣者,密意莫获,故诸大车造诸释论及诸教授。】

虽然佛语本是殊胜教授,但因末法时代的众生根机微劣,若不依靠定量的释论和善巧教授,单凭自力趣入佛语,往往不能获得其密意。因此,诸大车撰造各种解释佛经的论典及教授,引导众生趣入。

“定量释论”:“释论”是解释佛经密意的论典,“定量”是决定之量,堪为准绳。“善教授”是善巧的窍诀,即短时内能使人易于了解佛经密意的窍诀。

己三、应当舍弃与经论不相应之教授

【是故若是清净教授,于诸广大经论,须能授与决定信解。若于教授虽多练习,然于广大佛语释论所有义理,不能授与决定信解,或反显示彼不顺道,唯应弃舍。】

因此,如果是一种清净的教授,则必须对广大的经论能给予决定的信解。设若对某种教授多次串习之后,却不能对广大佛语和论典的义理获得决定信解,或者反而显示一种与经论相违的道,那么唯一应当舍弃这种教授。

清净的教授决定能让人对经论的义理产生定解,如果长期学习之后,没有产生这种效果,甚至有负作用,则说明这是与经论不相应的不清净教授,理应舍弃。

己四、执著经论非为教授之过患

【若起是解:诸大经论是讲说法,其中无有可修要旨,别有开示修行心要正义教授。遂于正法执有别别讲修二法,应知是于无垢经续、无垢释论,起大敬重而作障碍。说彼等中不显内义,唯是开辟广大外解,执为可应轻毁之处,是集诽谤正法业障。】

如果这样想:诸大经论只是讲说之法,其中并没有可实修的法要,经论之外才特别有一种开示修行心要之义的真正教授。于是,便执著正法有互无关系的讲、修二法,须知这是对无垢经续、论典生起大敬重作障碍。而且,若说:“这些经论当中没有显示实修的内义,只是开辟广大的外在知识”,从而把教典执著成可轻视之处,这是集聚谤法的业障。

己五、如何寻求教授之理

【是故应须作如是思而寻教授:“诸大经论对于诸欲求解脱者,实是无欺最胜教授,然由自慧微劣等因,唯依是诸教典,不能定知是胜教授,故应依止善士教授,于是等中寻求定解。”莫作是念,起如是执,谓诸经论唯是开辟广博外解,故无心要,诸教授者,开示内义,故是第一。】

因此,必须这样思惟来寻求教授,即:对于求解脱者来说,诸大经论确实是无欺诳的最殊胜教授,但由于我的智慧低劣等原因,单依这些教典并不能决定了知其为殊胜教授,所以应当依止善知识的教授来寻求定解。”不能执著:经论只是开辟广博的外在知识,因此没有实修的心要,而经论之外的教授开示了修心要义,所以是第一殊胜。

己六、对此应如何获得无倒了知

【大瑜伽师菩提宝云:“言悟入教授者,非说仅于量如掌许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说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

大瑜伽师说:“所谓悟入教授,不是说仅仅对如手掌般大小的经函获得定解,而是了解到一切佛语皆为教授。”

【又如大依怙之弟子修宝喇嘛云:“阿底峡之教授,于一座上,身语意三,碎为微尘。今乃了解,一切经论皆是教授。”须如是知。】

又如,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修宝喇嘛说:“阿底峡的教授,在一座之上,身语意都碎为微尘,我如今才了解一切经论都是修行的窍诀。”

什么是身语意碎为微尘呢?就是对于道次第,身口意特别用功,全身心融入道次第的修行。或者解释为:整个身心乃至细微之处,都渗透了道次第的修行。必须依此了知一切经论都是指导修行的教授。

己七、不了知经论是教授之过失

【如敦巴仁波卿云:“若曾学得众多法已,更须别求修法轨者,是为错谬。”虽经长时学众多法,然于修轨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诸更须从余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说义而成过失。】

如同种敦巴仁波切所说:“如果学了许多法之后,还需要另求一种修行方法,这是错误的。”虽然长期学习众多教法,但对修行方法全然不知,到了想修法时,还需要从其它地方寻求修法,这也是未理解“经论本为教授”所导致的过失。

己八、成立经论是教授之根据

【此中圣教,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除其教证二圣教外,别无圣教。】

此句说明圣教之体。什么是圣教?如《俱舍论》说:“佛的正法,以教证为体。”除了教、证二种圣教之外,再没有其它圣教。

教法指三藏十二部,证法即戒定慧三学。《俱舍普光记》中说:“证法者,谓声闻、缘觉、如来三乘菩提分法。”

下面说明教证二法的关系。

【教正法者,谓是抉择受持道理修行正轨。证正法者,谓是如其前抉择时,所抉择已而起修行。故彼二种,成为因果。】

教正法,是抉择如何受持佛法的道理,也就是抉择修行的正轨。证正法,即按前面抉择时所抉择的法轨而生起修行。所以二者为因果关系,教法是因,证法是果。

以比喻说明:

【如跑马时,先示其马所应跑地,既示定已,应向彼跑。若所示地是此跑处而向余跑者,定成笑事。岂可闻思抉择此事,若修行时修行所余。】

譬如赛马时,首先指示应跑的道路,确定之后,即应按照所定的路线行进。如果指示这条跑道,而赛马时却跑向其它道,如此必定成为可笑之事。所以,不应闻思时抉择此事,而修行时又另修他法。

【如是亦如《修次第后编》云:“复次闻及思慧之所通达,即是修慧之所应修,非应修余,如示跑地,而应随跑。”】

莲花戒论师在《修次第后编》中说:“闻慧和思慧所通达的法义,就是修慧所应修习的法轨,而不应另修他法,如同指示跑道之后,即应按所定路线前进。”

归纳而言,佛法唯有教证二法,教法是抉择修行的正轨,证法是按所抉择的法轨而修习,如此即可成立:经续论典的教法,唯一是指导修行的教授。

己九、道次第教授具有一切圣言现为教授之殊胜相

【如是由此教授,能摄一切经论道之枢要,于从亲近善知识法乃至止观,此一切中诸应舍修者即作舍修,诸应举修者即以择慧而正思择,编为行持次第引导,故一切圣言皆现为教授。】

由于道次第的教授能摄集一切经论的关要,从亲近善知识到止观的所有内容中,应作舍修(安住修)的就作舍修,应作观察修的就以简择智慧思惟抉择,这样编成修行的次第逐步引导,因此一切圣言都显现为教授。

在安住修和观察修当中,《广论》强调初学者应着重观察修,此为《广论》的特点。

己十、舍弃安住修与观察修不可能令圣言现为教授

【若不尔者,于非圆满道体一分,离观察慧虽尽寿修,诸大经论非但不现为真教授,且于彼等见唯开辟博大外解而谤舍之。现见诸大经论之中所诠诸义,多分皆须以观察慧而正观择。此复修时若弃舍者,则于彼等何能发生定解,见为最胜教授。此等若非最胜教授,谁能获得较造此等尤为殊胜教授论师。】

如果不按这样安住修和观察修,而仅仅耽着非圆满道体的其中一分,如是远离观察智慧,即使终生修习,则诸大经论不但不会显现为真实教授,反而会将这些经论看成只是开辟广大的外在知识,从而毁谤、舍弃。

实际上,现量可见,诸大经论中的所诠义,大部分都必须通过观察智慧来如理思惟抉择。如果修行时舍弃观察修,那怎么能对经论的义理产生定解,而见为最殊胜的教授呢?如果佛陀的经典、龙树等大菩萨的论典不是最殊胜的教授,又有谁能造出较此更殊胜的教授呢?谁能获得超过佛陀、弥勒与龙树等菩萨的论师呢?

己十一、若显宗一切圣言现为教授,则密宗诸圣言也无难而现为教授

【如是若能将其深广契经及释现为教授,则其甚深续部及论诸大教典,亦无少劳现为教授,则能发起执持彼等为胜教授所有定解,能尽遮遣妄执彼等非实教授,背弃正法诸邪分别罄无所余。】

如果能将深广的经典和解释经典的论典显现为教授,接下来对甚深的密宗续部和论典也不必勤苦就能现为教授。由此便能生起执持一切经续论典都是殊胜教授的定解,彻底遣除妄执教典不是真实教授的邪执,灭尽一切背弃正法的邪分别念。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