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100课——发殊胜菩提心

作者:大树 分类: 前行专区 发布于:2022-12-26 10:27 ė133次浏览 60条评论

今天开始讲“发殊胜菩提心”。

关于发菩提心的因,《十法经》中讲了四种:第一、见到菩提心的功德而发心;第二、对佛陀生起诚挚的信心而发心;第三、看见众生非常可怜而发心;第四、依靠善知识的摄受和调教而发心。还有,《菩萨地论》中也讲了发菩提心的四种因,比如,具足菩萨种性的缘故,依靠佛陀、菩萨和善知识的摄受,见到众生的痛苦而生大悲,对菩萨的难行苦行心无怯弱。

总之,诸佛菩萨往昔发了这样的心,如今才能饶益无量众生,我们也要如是效仿,因为利益众生的唯一途径,就是发菩提心。

当然,发菩提心之前,首先一定要修四无量心,理论上要通达,行为上也要修持,还要了知菩提心的功德、众生的痛苦,这样的话,才能发起真实的菩提心。

丁二(发殊胜菩提心)分二:一、发心之分类;二、正式发心。

戊一、发心之分类:

◎ 菩提心在心力方面的不同分类

从心力的角度来分,菩提心有如国王之发心、如舟子之发心、如牧童之发心三种。

(一)如国王之发心

国王首先要摧伏敌方,得到自方的拥戴,自己先登上王位,再维护属下臣民。同样,希求自己先得佛果,之后再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佛地,这种发心就称为如国王之发心。

(二)如舟子之发心

所谓的舟子,也就是船夫。他的愿望是自己与所有船客同时趋达彼岸。同样,希求自己与一切众生一同获得佛果,这种发心就叫如舟子之发心。

(三)如牧童之发心

牧童为了使牛羊先吃草喝水,免遭豺狼等猛兽侵害,就将它们赶在前面,自己随后而行。同样,希求先将三界众生安置于佛果,之后自己再成佛,这种发心称为如牧童之发心。

所以,这三个比喻,是描述了大乘佛子的心力之别,并不是说非要自己和众生同时成佛,或者先度完一切众生,自己再成佛。这个问题在解释时,应该要这样来理解。

◎ 菩提心在地道方面的不同分类

依五道十地的界限来分,菩提心则有四种:胜解行发心、清净意乐发心、异熟发心、断障发心。如《经庄严论》云:“信行与净依,报得及无障,发心依诸地,差别有四种。”

(一)胜解行发心

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发心,就是胜解行发心。

这属于凡夫地的发心,即产生一种信解和劝勉的心:“我要利益众生、获得佛果,一定要发无上殊胜的心!”自相续中有一种强制性或勤作性的发心。

(二)清净意乐发心

一地至七地的发心,叫做清净意乐发心。

为什么叫清净意乐呢?因为一地到七地已超凡入圣,发心不像凡夫人那样掺有自私自利——现在很多人再怎么发菩提心,也无法完全断掉自私自利。

(三)异熟发心

清净三地(八地至十地)的发心,叫异熟发心。

学过《俱舍论》的人都知道,所谓的异熟,就是不管你愿不愿意,都会自然成熟。

(四)断障发心

到了佛地时,已断除了所知障和烦恼障——按照宁玛派的观点,烦恼障早在八地就已断尽;所知障的最细微部分,则在佛地彻底根除[ 《入中论》说,大乘菩萨从资粮道一直到七地,主要是遣除烦恼障;八地以上遣除所知障。具体而言,在一地时,遍计烦恼障已被遣除;二地至七地则断烦恼障的俱生种子;从八地开始遣除所知障。]。此时,二障都得以清净,故称为断障发心。

这是从地道方面来分的四种发心。此处主要指的是五道;如果是十地的话,就不包括最前面的胜解行发心。

◎ 菩提心在本体方面的不同分类

从发心本体的侧面来分,菩提心有世俗、胜义两种。

(一)世俗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入行论》云:“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愿菩提心,就如同想去一个地方;行菩提心,则不仅是心里想去,而且实际行动中已开始做了。同样,我们发心想要利益众生,就属于愿菩提心;不但是心里发誓,还要行持六度万行,这就是行菩提心。

(二)胜义菩提心

在资粮道、加行道中,依靠世俗菩提心,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长期修心,最后证悟诸法实相、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这就是胜义菩提心。《药师经仪轨》中也说,胜义菩提心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

从一地菩萨开始,我认为才是真正的开悟,此时才有了胜义菩提心。

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必须依靠修行才能获得,不依赖于仪轨。

戊二、正式发心:

像前面修“皈依”时明观皈依境那样,在自己前方的虚空中,观想莲花生大士,佛陀、佛经、僧众等三宝所依,以及传承上师、护法圣众,作为自己发心的见证。

接着,心里默默思维:“遍虚空的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的生生世世中,都无一例外做过我的父母。在当父母时,他们均与今生的父母完全相同,对我倍加疼爱、精心哺育,有好吃的先给我吃,有好衣服先给我穿,极其慈爱地抚养我成长,恩重如山。”

然后再继续想:“所有这些大恩父母,如今正沉溺在轮回大苦海中,被无明愚痴的黑暗所蒙蔽,茫然不知取舍,遇不到开示正道的善知识,孤苦伶仃,没有人救护,没有人援助,没有指望处,也没有皈依处,犹如无依无靠漂泊在旷野中的盲人一样。所有这些老母有情,流转在这个轮回中,我独自一人获得解脱有什么用呢?因此,为了一切众生,我要发殊胜菩提心,随学往昔佛子菩萨的广大行为,为了轮回中的芸芸苍生全部解脱而精进修持。”

所以,我们务必要发愿度化这些众生,并尽可能多地念诵下面的发心偈[ 或者念《开显解脱道》中的发心偈。]

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观想诸佛如来的身相;或者思维菩提心的利益、功德;或者发愿“众生是如此痛苦,诸佛菩萨怎样发愿利他,我也应该这样发愿”,如《华严经》云:“一切众生诸趣中,各随其业而受身,生老病死所逼迫,身心恒受无边苦。为欲安乐彼众生,发起最胜菩提志。”然后,最低要念诵十万遍发心偈。

每次念完一座之后,我们还要结座。此时,对一切圣众生起无比的信心,满怀恭敬地观想:所有圣尊从边缘依次化光,融入中央三宝总集的上师莲花生大士中,上师莲花生大士也化光融入自身。依靠这种外缘,使自己生起一切尊众相续中的胜义菩提心。

再念诵发愿偈:“胜宝菩提心,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退,愿其日增上。”藏文则是:“向却森巧仁波切,玛吉巴南吉杰吉,吉巴年巴美巴央,功内功德培瓦效。”这在每天念的发心仪轨中也有。

最后,以“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两偈来作回向。如果你有时间,则可以念完《开显解脱道》的后面部分,或者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大圆满愿词》[ 得过大圆满灌顶的人,才可以念《大圆满愿词》。]。

◎ 生起菩提心的殊胜功德

这样发菩提心,完全概括了佛陀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可以说是“有则皆足、无则皆缺”的教言,相当于百病一药的万应丹。《大宝积经》亦云:“菩提心最胜,如阿伽陀药,能除一切病,与一切安乐。”

我们若能生起菩提心,那无论修持任何法,都会成为获得圆满佛果的因。即使没有天天修法,而是在提水、炒菜、打字、挖土,若以菩提心摄持的话,这些也会成为解脱之因。所以,大家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要通过各种方便,想尽一切办法生起这颗菩提心。

因此,我们务必要断除欺诳众生的行为,尽心尽力使自己生起菩提心。这是每个修行人的目标!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