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101课——愿菩提心学处之自他平等

作者:大树 分类: 前行专区 发布于:2022-12-30 10:39 ė124次浏览 60条评论

今天继续学习《大圆满前行》。

上一节课已经是第一百堂课了,大多数的内容已经讲完了。原来我讲《入菩萨行论》,用了201堂课,这次的《大圆满前行》,不知道还要讲多少堂课?但我希望:你们也努力,我也努力!

不共加行中,菩提心的修法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菩提心的学处,即发了菩提心以后,应当守持的菩提心戒律。首先讲愿菩提心。

愿菩提心,在座各位都已经发了,如果举手的话,这里所有的人都在上师三宝前发过誓,说要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但光是发誓还不行,发了誓以后该怎么做?它有一定的要求。

对此,必须要闻思才能了解。

现在有些人,前世福报比较大,对大乘法门,不管是菩提心方面,还是行持十善方面,一听之后就非常欢喜,甚至汗毛竖立、热泪盈眶。而有些人,对轮回过患、菩提心的功德,听起来没有什么感觉,别人怎么样劝他发心,他也不愿意发。

鉴于此,大家在修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经常忏悔,多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同时,对诸佛菩萨祈祷也非常重要。

我们现在修菩提心,也是以莲师作为祈祷对境的,观想根本上师与他的本体无二无别。有些人一边祈祷一边念发心偈,内心的虔诚达到极点,眼泪就哗哗地流下来。若能如此,三宝的加持自会融入你的心海,解脱的月光也可以出现。所以,作为佛教徒,常常祈祷非常重要!

丁三(愿行菩提心学处)分二:一、愿菩提心学处;二、行菩提心学处。

戊一(愿菩提心学处)分三: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二、修自他相换菩提心;三、修自轻他重菩提心。

己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

◎ 自己与众生平等的原因

我们无始以来,漂泊于轮回大苦海的因,就是无有“我”而执著“我”、无有自己而执著自己,始终将自己放在最主要的位置,倍加珍爱。

《入楞伽经》也说:“五阴中无我,及无人众生。”本来,就像《中观根本慧论》中所言,我也不存在,你也不存在,整个世界的显现就像一场虚无缥缈的梦,但凡夫却把这没有的东西耽著为有,特别牢固地执著眼前的一切,这就是众生流转轮回的唯一因。

而佛教,通过各种方式抉择,把无我的见解开发出来,让无数修行人懂得了无我。此时再看这个世界,就会觉得非常稀有。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本来就没有“我”,这并不是强迫性的规定,而是你用中观的离一多因、有无生因、金刚屑因等进行观察后,的的确确找不到“我”的本体。然而,无数的可怜众生不了知这一点,反而一直耽著“我”和我所,以此漂泊在无边轮回中,确实非常可怜!

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大家需要这样来观察:现在我不管在何时何地,唯一希求的就是自我安乐,不希望感受一分痛苦。

要知道,三界的所有众生,都渴求获得一切安乐,不希望遭受丝毫痛苦,这一点与自己完全相同。他们虽希求安乐、不愿受苦,却不知道奉行安乐之因——十善业,反而一味地将精力放在痛苦之因——十不善业上,所想与所行完全背道而驰,这就是众生的一种愚痴。

我有时候看到大城市很多人的所作所为,有种说不出的悲哀,觉得他们真的很可怜。这么多的人,对胜义中“我”不存在也不知道,成天为了这个“我”而奔波;在世俗中,我的生命价值和其他众生完全平等,可他们却维护自己而伤害他众,这种做法非常不合理。但也没办法,现在社会已经变成这样了。

其实,受苦受难的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在漫长的时日中,没有一个未曾做过自己的父母。我们如今有幸遇到具法相的上师,迈入正法之门,通过闻思多多少少懂得利害的差别,知道造恶业的危害、行持善法的功德,这个时候,不能一点都不管旁边的苦难众生,只希求自己修行解脱。对于被无明愚痴所缚的一切老母有情,我们理当与自己无有区别地慈爱救护,忍耐他们的邪行与偏执,修持亲怨平等,想尽一切办法解除他们的痛苦。

明白以上道理之后,无论是何时何地,我们希望自己拥有利乐,也要希望其他众生同样拥有;为自己安乐付出怎样的精勤努力,为毫不相干的众生也应付出同等代价;自己连细微的痛苦也努力舍弃,同样也要尽可能地解除他众的微苦;自己因享受幸福安乐、丰厚受用等而喜悦,对他众拥有这些也要同样发自内心地欢喜。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也说:“自与他双方,恶苦既相同,自他何差殊,何故唯自护?”我和众生在不愿接受痛苦方面,完全是相同的,我害怕痛、害怕死、害怕别人打我,众生也是同样。既然如此,我和众生又有什么区别呢?为何不爱护别人,偏偏只爱护自己呢?

◎ 修心需要持之以恒

这种菩提心,并不是只用一两天,或只听一两堂课,马上就能生起来的。不过,对大乘佛法信心特别强烈的人,依靠自己的不断努力,迟早会达到这种境界。

《正法念处经》中有个教证很好:“若勤不休息,如是作善业,彼则常受乐,后时得涅槃。”如果我们不休息而常行善,以此功德,今生来世都会感受快乐,不久的将来也定将获得涅槃。这样的修行人,未来前途必定是光明的。

所以,我们应当像那些老修行人一样,修行务必要全力以赴。当然,这也需要量力而行,没必要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菩提资粮论》中也说:“菩萨于众生,不应得舍弃,当随力所堪,一切时摄受。”

◎ 以公案说明自他平等的重要性

从前,仲巴思那坚格西祈请单巴桑吉尊者:“请您开示一句可概括所有法要的教言。”

尊者教诫道:“您自己希望怎样,其他众生也希望那样,就这样修推己及人吧!”

推己及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子贡曾问孔子:“有没有一个教言可以终身奉行?”孔子回答:“这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二、修自他相换菩提心:

◎ 自他相换菩提心的修法、标准

对亲眼目睹遭受痛苦的众生,或者没有这种对境的话,也可以观想一个正在遭受痛苦的众生,把他作为所缘境。当自己向外呼气时,观想自己的安乐、善妙、身体、受用、善根等,犹如脱下衣服给他穿上一样,完全施给他;当向内吸气时,再观想他所有的一切痛苦一并吸入体内,由自己来承担,由此他已经离苦得乐。

《修心七要》的讲义中,也讲过这种特别甚深的修法。这种施受法,要从一个众生开始观想,再到两个、三个……直至一切众生,这样次第来观修。

同样,在实际生活中,当自己遇到痛苦时,也要观想:“轮回中有许多感受这种痛苦的众生,他们是多么可怜,愿他们的一切苦难都成熟于我身,他们都能离苦得乐。”当自己享有幸福快乐时,就观想:“以我的这分安乐,愿所有众生都获得安乐。”从内心深处,反反复复这样观修。

关于自他平等的标准,华智仁波切曾以比喻进行了说明:一场大雪过后,我和某人走在路上。此时我穿着一双鞋,那人却光着脚,我就脱下一只鞋给他。于是,我和他一只脚都没有鞋穿,同样感受寒冷之苦;而我和他的另一只脚都有鞋穿,同样避免了寒冷之苦。若在一切实际行动中,能够这样做,就是真正的自他平等。

而修自他相换时,则应该是把两只鞋都送给别人,丝毫不考虑自己,他的一切痛苦由我承担,我的一切快乐都给他。这从层次上已经提高了。

关于自他相换的标准,华智仁波切也有一个比喻是:有五个放牧的人,其中一个人有件够四人使用的雨衣。当他们遇到一场大雨时,雨衣的主人就把雨衣让给其他四个人,而甘愿自己挨淋。在一切实际行动中,若都能这样做,就是真正的自他相换。

◎ 自他相换菩提心可迅速积资净障

这种自他相换菩提心,是大乘行人必修的无倒精要,不说要长期,哪怕仅仅生起一次这样的心,也能清净多生累劫的罪障,圆满广大的福慧资粮,从恶趣、邪见中获得解脱。

总的来讲,生起利益众生的这颗心,是我们真正发心的开始。对每个佛教徒来说,皈依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发心。你们听了大乘佛法以后,若能默默地想:“我要有一个成佛的开端,从现在开始,我发誓要利益众生!”心里这样发愿,在日记本上也这样写。那最终的话,你定可渐渐成就无上菩提!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