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105课——行菩提心学处

作者:大树 分类: 前行专区 发布于:2023-1-11 20:51 ė140次浏览 60条评论

前文已介绍过“愿菩提心”的学处,即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今天开始讲“行菩提心”的学处。

行菩提心一旦在相续中生起,功德就会日日夜夜增上。如《入行论》第一品中云:“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生起行菩提心以后,从那时起,即使在某些时刻你并未忆念利他,比如睡眠或放逸时,但善根福德仍会不断增上,其量无有边际,犹如虚空。

戊二(行菩提心学处)分六:一、布施;二、持戒;三、安忍;四、精进;五、静虑;六、智慧。

己一(布施)分三: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

庚一、财施:

财施,有普通布施、广大布施、极大布施三种。

◎ 普通布施

● 普通布施要注意的问题

普通布施,是指把大大小小的身外之物,乃至一把茶叶、一碗青稞,或者一碗米、一包面、一件衣服、一毛钱……都施给其他众生。

布施的时候,首先,自己的意乐一定要清净。若能如此,即使财物不多,功德也相当大。倘若意乐不清净,就算施出去的钱财再多,功德也仍然寥寥无几。

同时,施物也一定要清净。《宝鬘论》中讲了,倘若布施烟酒、武器等伤害他人之物,此举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极大过失。

所以,布施果报的大小,不在于表面的形象。

尤其在布施完以后,大家别忘了还要回向,若能回向无上菩提,任何布施的功德都将变得不同。

● 通过咒语加持而布施

在这个世界上,佛陀是善巧方便与大慈大悲的主尊,他依靠无碍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陀罗尼咒[ 陀罗尼:总持,执持。以持久不忘诸法词义的念力和神验莫测的智力为其体性,以受持善法、遮止不法为其功用。],如观音心咒、释迦牟尼佛心咒、大悲咒、楞严咒,以及《百咒功德》中的很多咒语。这些咒语,每个都有非常巨大的威力,依靠它的加持,哪怕仅仅布施一滴水、一粒米,也能饶益恒河沙数的饿鬼、非人、罗刹、夜叉等,让它们得到真实的利益。

所以,我们可以站在河边,对着一杯水念些咒语,然后倒入河中;或者,在海边对着一些米,念观音心咒等功德极大的咒语,之后再撒到海里。这样的话,水里的很多水生动物、水神,以及此水域所遍及的众生,直接或间接都能得利。

尤其是做素烟、荤烟等佛事,能对空游饿鬼有极大的帮助。这种佛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烧焦烟或火施。

● 火施如何利益众生

本来有些厉鬼、非人天天杀生,以有情的生命为食,但我们若能通过作火施,让它们享用焦烟味,它们暂时也能得到满足。同时,我们依靠念诵仪轨等法施,令其相续获得解脱,从而不再损害有情,解除了许多众生死亡的怖畏,这也是一种无畏施。

因此,烧焦烟已经具足了三种布施:烧食物是财布施,念仪轨是法布施,以此加持它们不杀生是无畏布施。既然作火施的功德这么大,而且它和水施一样,也是简便易行、事半功倍之法,那么,我们每年进行水施十万遍,平时也不间断作水施和火施,这一点相当相当重要。

【火施仪轨略】

● 断除吝啬而行布施

现在有些人,拥有一点财产便死执不放,舍不得用在对今生来世有意义的事上,从来都不愿意布施,也舍不得自己用,还经常跟别人哭穷,说些可怜兮兮的话:“我实在没有钱,太穷了!”这样的人虽然不叫饿鬼,但实际上已经在感受饿鬼的果报了。

如今我们看到的乞丐或穷人,其实就是前世未造善根,才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所以,当我们稍微有点福报时,应该在自己享用的同时,分一些给其他可怜众生。否则,始终围绕着自私自利的心,受它控制,那即使一个人拥有整个南赡部洲的所有财富,也不会感到满足。

● 出家人如何看待别人的供养

一般来讲,以财物作布施,主要是对在家菩萨而言的。《大智度论》[《大智度论》云:“闻佛法有二种施:法施、财施。出家人多应法施,在家者多应财施。”]中也说:布施有法施和财施两种,出家人主要是法布施,在家人主要是财布施。

◎ 广大布施

广大布施,是指将自己拥有的骏马、大象或轿车、飞机,以及儿女等最为爱执之人、珍贵稀有之物施予他众。

这种布施,佛陀在因地时经常行持,像义成王子的公案中就讲了很多。

不过,有些经典里也说,要布施儿女的话,除非有特殊密意,否则一定要儿女愿意,这样才可以进行布施。

◎ 极大布施

极大布施,是指布施自己的身体、生命、四肢、头目脑髓等。比如,大勇王子将自己的身体布施给母虎、龙猛菩萨将头布施给乐行王子、蔓德贤公主将身体施给母虎等等。

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当然,这些行为除了得地菩萨之外,凡夫人一般不能直接行持。但我们现在可以在心里观想:将身体性命及一切受用,无有贪执地施给众生。尤其在生病时,可以观想将身体、善根等一切,只要众生需要,自己全部布施,并念诵古萨里的偈颂来修持。这对我们而言,也算是一种身体布施。

同时,我们还应该尽量发愿:“现在我不能布施身体,以后一旦有足够的修行,我也要像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弥勒菩萨、龙猛菩萨那样,将身体直接布施给众生,毫无贪求与执著。”以如此方式修行,是《入行论》中所强调的。

但不管怎样,我们就算没有获得上述境界,也不能为了自己而杀害众生,这不是佛教徒的行为,大家至少要明白这一点。然后尽量地不杀害众生、不损害众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众生。


【注】此处需要紧密结合《前行》原文和公案学习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