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休息广释》摘要第16课——人类之苦
前面已经讲了地狱、饿鬼、旁生三趣当中的痛苦,今天开始讲人类的痛苦。
丙四(人类之苦)分三:一、总说受八苦之理;二、别说八支分苦;三、劝诫为摆脱人间痛苦勤修正法。
丁一、总说受八苦之理:
人类亦无安乐时,悲伤苦恼烦乱等,
一苦未消一苦至,食用杂毒食变苦,
衣食行过患病等,生后痛苦为行苦,
即是三大根本苦,生老病死怨憎会,
爱别离与求不得,近取八分苦无量。
总的来讲,我们人类有很多痛苦,但最根本的是八大痛苦。如果对这些痛苦一一分析,每个人都会感觉到,人生中的苦是比较多的。
“人类亦无安乐时,悲伤苦恼烦乱等,一苦未消一苦至,”人类比三恶趣是好一点,但也没有很多快乐,经常会有悲伤、苦恼、烦乱等痛苦,而且一个痛苦还没有消失,另一个痛苦就接踵而至。
这以上讲了苦苦:一个苦还没有消之前就出现了另一个苦。
“食用杂毒食变苦,”有些人原本很快乐,却因为不注意,食用了有毒的食物;有些人正在愉快地工作,却得知以前的贪污东窗事发。所以,突然出现的一些事情,会让原本快乐的生活瞬间就充满痛苦。
“衣食行过患病等,生后痛苦为行苦,”有些行为暂时看不出是苦,比如穿衣、吃饭等行为,但它却种下了一颗祸患的种子,最后就变成了痛苦,这就是行苦。
“即是三大根本苦,”这就是人类的三大根本苦(苦苦、变苦、行苦),这三种苦实际上逼迫着三界一切众生,而人类更没有离开这三大痛苦。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与求不得,近取八分苦无量。”在此基础上,还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和近取五蕴苦,总共有八种苦,下面会具体讲述。
丁二(别说八支分苦)分八: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会苦;六、爱别离苦;七、求不得苦;八、近取蕴苦。
戊一、生苦:
痴识风心明点聚,凝酪膜疱及血肉,
坚肉支节鱼龟形,经七七日渐成身。
母稍受累饥渴寒,热等亦觉苦无量,
需受黑暗狭畏臭,蜷曲难忍之痛苦。
“痴识风心明点聚,”最初,中阴身的意识趋入父母的白红明点之间。这在《佛为难陀说出家入胎经》中讲得比较清楚,你们可以参考一下,有义净法师和菩提流志等翻译的不同译本。
“凝酪膜疱及血肉,坚肉支节鱼龟形,经七七日渐成身。”进入母胎后,最初的七天就像一滴水,看起来不是特别明显,这叫做凝酪;第二个七天,就像鼻涕一样的,整个身体还没有成形,这叫做膜疱;第三个七天叫血肉,形成拇指般很小的形体;第四个七天叫坚肉,形状有点像鸡蛋;第五个七天叫支节,就像莲花一样,稍微出现了一点头等不同部位的形状;第六个七天像鱼的形状,第七个七天像乌龟的形状。七七四十九天(一个多月)之后,人的身体就基本形成了。
“母稍受累饥渴寒,热等亦觉苦无量,”人们可能会认为,孩子在胎中应该很快乐,因为他没有什么担忧,也没有生活压力。但实际上,他还是很痛苦的。他在母胎中逐渐长大,身体被母亲的五脏六腑压迫着,母亲稍微感受一点劳累、饥渴、寒冷、酷热等时,他就会感受无量痛苦。
“需受黑暗狭畏臭,蜷曲难忍之痛苦。”而且胎中特别漆黑狭窄,让胎儿感到畏惧并且特别难受,虽然没有真正的臭气,但是也有一种令人特别难受的味道,而且胎儿的整个身体也无法展开,需要感受这些难忍的痛苦。
这就是住胎最初七个七天所感受的痛苦。
七至廿六七日间,形成根肢汗毛等,
乃至三十六七日,体力增大且能动,
后束缚于骨穴中,业风所感倒头生,
险死苦如众合狱,生后接触如剥皮,
倘若为之作沐浴,则如宝剑刺肉瘤。
“七至廿六七日间,形成根肢汗毛等,”到了第二十六个七日的时候(住胎一百八十二天,六个多月),全身的汗毛、眼根、肢体等都形成了。
“乃至三十六七日,体力增大且能动,”到第三十六个七日之间,胎儿体力增长(二百五十二天,八个多月),而且能在母体内活动。
“后束缚于骨穴中,业风所感倒头生,”后来,胎儿以业风所感在母胎中头足颠倒,被夹在骨穴中间而降生。本来住胎时是头朝上,到了快降生时,凡夫人会变成头朝下,最后颠倒出世,而一些圣者则是无倒而出世,很多圣者的传记中都有相关记载。
“险死苦如众合狱,”此时如莲花生大士所说,母子两者都接近中阴身,非常痛苦。胎儿也会感受众合地狱般的痛苦。
“生后接触如剥皮,倘若为之作沐浴,则如宝剑刺肉瘤。”因为胎儿在母体内住胎时是以比较特殊的方式存活,所以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接触任何东西都像被剥皮一样痛苦。为他沐浴时,他也感到像被宝剑割肉一样,特别痛苦。这也是人生痛苦的明显实例。
戊二、老苦:
老苦极其难忍受,韶华逝去皆不悦,
不堪赞毁依手杖,食难消化体温失,
体力失故行动难,不至欲处关节变。
“老苦极其难忍受,韶华逝去皆不悦,不堪赞毁依手杖,”衰老的痛苦非常难忍。当青春很快逝去的时候,很多人心里特别不高兴。当人老了以后,心很脆弱,忍耐力也特别弱,听到一点赞叹就特别开心,受到一点批评又特别痛苦,而且体力也很衰弱,走路都要拄着拐杖。
“食难消化体温失,”人老了以后会没有食欲、消化不良,体温也失去了控制,一会儿冷,一会儿热。
“体力失故行动难,不至欲处关节变。”老年人由于体力丧失的缘故,走路也很困难,想去的地方都不能去。
根失蔽眼不见色,声香味触皆不觉,
忆念不清痴沉眠,享用外境力微弱。
“根失蔽眼不见色,声香味触皆不觉,”人老了之后,眼根、耳根、鼻根等都丧失了力量——眼睛看不清色法,声香味触也都感觉不到。
“忆念不清痴沉眠,享用外境力微弱。”人老了的时候忆念也不清楚,像是得了老年痴呆症一样。而且享用外境的力量也非常薄弱。
食等美味亦反感,寿逝畏死识紊乱,
如童脆弱无耐力,如油已尽灯速熄。
“食等美味亦反感,寿逝畏死识紊乱,如童脆弱无耐力,”很多老年人对食物的美味也感受不到了,而且都害怕自己会死,当寿命到了尽头的时候就会特别痛苦,连意识也不正常了。而且有些老年人就像孩童一样,特别容易生气。
“如油已尽灯速熄。”老年人就像油已燃尽的灯一样,很快就会“熄灭”。但是《出曜经》中讲“法能除苦,宜以力学”,也就是说老年的很多痛苦可以通过佛法来断除,所以我们应该非常努力地学习佛法。
戊三、病苦:
病苦极为难堪忍,患者身体已改变,
内心悲伤意不悦,外境受用不称心,
疑虑丧命生忧愁,无法忍苦出呻吟。
“病苦极为难堪忍,患者身体已改变,”病苦也非常难忍。生病时,患者的身体就像飞禽被石头击中了一样,一点力气都没有。
“内心悲伤意不悦,”病人的内心也非常悲伤、不快乐。他对任何食物也没有兴趣。
“外境受用不称心,”他对外境中的任何事物都感觉不称心,对什么也都没有兴趣了。人生病之后,好像整个世界都变得特别黑暗。
“疑虑丧命生忧愁,无法忍苦出呻吟。”而且有些人也非常害怕死亡,特别痛苦,经常发出哀嚎。
戊四、死苦:
死亡痛苦极剧烈,衣食语榻皆最终,
舍身命眷仆亲财,独自漂泊而生畏。
“死亡痛苦极剧烈,衣食语榻皆最终,” 生老死病当中,死亡的痛苦也是很剧烈的。人们在临死之时,都是穿着此生最后的衣服,吃着最后的食物,说着最后的语言,睡着最后的床榻,居住在最后的地方……
“舍身命眷仆亲财,独自漂泊而生畏。”在离开人间的时候,他将最可爱的身体、生命以及眷属、财富,所有的所有都放弃了,没有一个能带走的。
《开启修心门扉》里面就有这样一个窍诀。一个弟子再三请求上师传法,但上师一直没有传。到最后,上师终于给他传了法,传的就是“你也会死,我也会死”。这个弟子对此很有信心,也非常认真地去修持了。
不管怎么样,我们在没有死亡之前遇到了佛教,确实很荣幸、很快乐。在所有的教育当中,只有佛教的教育把人生的很多客观问题直接地说出来了。大家要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关键就看自己了。
这次我们讲《心性休息》,大家要很认真地去思考。光听课还不行的,希望你们要认认真真地去看《心性休息大车疏》。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