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广释》摘要第107课——行菩提心学处持戒、安忍

作者:大树 分类: 前行专区 发布于:2023-1-16 9:52 ė106次浏览 60条评论

行菩提心的学处,就是六度。前面已讲了布施度,今天讲持戒度,也叫尸罗波罗蜜多。

尸罗,译作戒,戒是一切功德之本,有大小乘之分。大乘的菩萨戒,须以小乘别解脱戒为基础,阿底峡尊者在《菩提道灯论》中也说:若具有七种别解脱戒的任何一种,方有菩萨戒,否则菩萨戒便无依处。

可见,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础。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说:“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此义其实源于《华严经》,如云:“如诸众生及草木,一切生长咸依地,世及出世诸善根,皆依最胜尸罗地。”

因此,不论学习显宗还是密法,都不能轻视戒律,离开了戒律,也就失去了功德的所依。即使你是在家人,学佛也要从三皈五戒开始。倘若受持五戒有困难,那皈依戒也一定要受,否则,来世便无法获得人身。

己二(持戒)分三:一、严禁恶行戒;二、摄集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庚一、严禁恶行戒:

严禁恶行戒,是指断除身语意三门所有于他不利的十不善业,就像抛弃毒药一般。

抛弃毒药,是害怕它伤害身体;而身语意上的十不善业,因为对他众不利,从而会损伤菩萨戒,因此要一律断除。

庚二、摄集善法戒:

摄集善法戒,是指随时随地、全力奉行一切善事,包括微乎其微的善根。

随时随地,意思是要长期行持,不是一天两天。

◎ 取舍善恶要从“小”抓起

藏地有句俗话:“顺口顺手也可行善事,随行随住也会造恶业。”其实,一个人若想行善,言行举止中都是善法,走也好、坐也好,都可以念咒、观修,说话也是慈爱的语言,即使是一起吃顿饭,他的话也能利益别人,增上修行。而满身恶习的人正好相反,身口意都是不善,同样是吃顿饭,骂这个、骂那个,心里是贪婪、嗔恨、嫉妒,行为更是不如法,短短时间就造下无量罪业。

◎ 小善成就大果的两则公案

● 华杰施主出家的因缘

酷热的一天,一头猪被狗追赶着,一边摇着尾巴,一边“呼呼呼”地跑,不经意间右绕了佛塔一圈。当时,猪并没有绕塔的意乐,但无意中的这个善根,却种在了它的阿赖耶上。这头猪就是华杰施主的前世。佛陀因此为他剃度,他出家以后,很快就获证阿罗汉果。

● 预试七人的前世

在久远劫前,有七只虫从树叶上落到水中,它们随波逐流,右绕水中的佛塔七圈,以此成就了解脱之因。这即是“预试七人”的出家因缘。

我们平时绕坛城、用转经轮、念咒语,其实远远超过了小虫的发心,毕竟自己至少知道那是功德的对境。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果报也一定是不可思议的。

◎ 断一切恶,行一切善

懂得以上道理之后,不论何时何地,我们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断除一毫一厘在内的所有恶业,积累一丝一毫在内的一切善业。也就是说,只要是善法,就一点一点积极参与;只要是恶业,就一分一分谨慎断除。

总而言之,作为大乘修行人,务必要断一切恶,行一切善,并回向利益众生,这就是摄集善法戒。实际上,它涵盖了菩萨的所有学处及律仪。

庚三、饶益有情戒:

当我们从根本上断尽了自私自利心时,就应勤勤恳恳地依靠四摄[ 四摄: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直接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这就是饶益有情戒。

当然,作为得地菩萨,修行境界很高,以四摄直接饶益有情,不会有丝毫问题。但对初学者而言,尽管没有完全断尽自私自利,可是在任何一个场合断恶行善时,若以三殊胜摄持而回向一切众生,也可以算是饶益有情。

己三(安忍)分三:一、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二、忍辱求法苦行之安忍;三、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

庚一、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

别人当面对自己拳打脚踢、强抢硬夺、恶语中伤,或者暗中说些难听刺耳的话等,我们不但不该满怀嗔怒,反而应生起慈悲之心饶益他们。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忍辱。

◎ 嗔心的严重过失

《大智度论》云:“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杀嗔诸佛赞,杀嗔则无忧。”这个偈颂很好。

对一个大乘行人来讲,嗔恨是最可怕的心态。如果被嗔恨心所转,就会导致“摧毁千劫之资”的下场。《入行论》云:“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当然,修习安忍是很难的。在所有罪业中,没有比嗔恨更严重的了,而在一切苦行中,也没有比安忍更难行持的了。寂天论师也说:“罪业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这种道理,在佛教中有很多。比如,应了知嗔恨的过患。对惯于生嗔的人来讲,要压制烦恼非常不容易,但再不容易你也要知道,一旦生起嗔心,决定是恶的,肯定会引发重大罪业,诚如《中观四百论》所言:“嗔恚极坚固,定恶作大罪。”

还有,可以用空性或如幻的道理调伏自心。如印度单巴仁波切说:“嗔敌乃是业力迷乱现,当断嗔恚恶心当热瓦。”

此外,我们还要了解到,嗔恨伤害自己的人是不应理的,因为他是成就自己修安忍的对境。阿底峡尊者曾亲口说过:“不嗔作害者,若嗔作害者,如何修安忍?”寂天论师也说:“若无生嗔境,于谁修安忍?”毕竟,安忍是在别人害你时修的,不是在你毫发无损时修的。特别是有人对你出言不逊、无辜加害时,如果你能断除嗔怒之心,定可净除诸多罪障,依此圆满广大资粮。因此,对真正的修行人来说,应将加害者看成上师一样。朗日塘巴在《修心八颂》中也说,要把害自己的众生视为如意宝。

◎ 嗔心大不是好上师

常有人说:“某某是一位好上师,只是嗔恨心很大。”但在世界上,没有比嗔恨更严重的过失了,怎么会有人在嗔恨心大的同时,又是一位好上师呢?

嗔心大,绝对修行不好。嗔心的过失特别严重,一方面会毁坏善根,一方面天天让旁边的人心怀恐惧,没有安全感,这肯定不是好上师。

单巴仁波切说:“百种贪心之业,不及一刹那嗔心罪业大。”小乘行人最谨慎防范的是贪心,因为一念贪心本身是罪业不说,还会引发破戒等恶行,有许多过患。而在大乘菩萨戒中,一百种贪心的罪业,还不及一刹那嗔心大。为什么呢?因为自己生贪心,一般不会伤及众生,但在嗔心的诱发下,很可能导致行为或语言上对别人打骂伤害。伤害众生,正是菩萨戒中最严重的罪业。所以,单巴仁波切才如是强调嗔心的可怕。

◎ 修行的无误要点

真正的修行人,应该怎么样修行呢?华智仁波切告诉我们:“随时随地都要谦虚谨慎、身居卑位、身着破衣、恭敬上中下所有的人,以慈悲菩提心作为基础,以正法调伏自相续,这才是修行的无误要点,它远胜过无益于自心的高高见解及甚深修行。”希望大家把这段话铭记于心!

总之,大家今生有了难得的人身,又值遇佛法,这是自己的福报,也是三宝的加持,这种缘分何时灭尽,谁也不好说。所以希望你们要珍惜眼前,在修慈悲菩提心的基础上,好好调伏自心,这就是真正的佛法。


【注】此处需要紧密结合《前行》原文和公案学习


本文出自 大树参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Ɣ回顶部